土壤重金属污染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登研究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微量金属元素在土壤中含量超过背景值,过量沉积而引起的污染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文章。包括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形态、污染特点、环境化学行为、对农作物的危害以及检测、治理等方面集结成本专题,供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通过查明元谋县域内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了解当地重金属来源和环境评级情况,客观掌握该地区土壤中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为农业发展和环境治理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提高该地区土地管理和环境监测水平。采用传统地球化学与土壤学相结合的方法,采样按照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有关标准执行。化验分析数据使用SPSS、Excel、GeolPAS.V4.5和ArcGIS10.8等软件进行数据建模、成果集成和图件制作。结果表明:元谋县表层土壤含有重金属元素砷(As)、镉(Cd)、铬(Cr)、铜(Cu)、汞(Hg)、镍(Ni)、铅(Pb)和锌(Zn),其中Cd呈表层富集特征,Cd和Hg分异性高于其他元素。Cu总体分布均衡,局部有富集和亏损现象。Cr与Ni呈高度相关,与Pb呈弱负相关性。重金属来源主要有三类:以富Zn和富As为主、以富Cr、Ni和Cu为主和以富Hg为主。表层土壤环境综合等级评价中,无风险区面积为1873 km2,约占92.77%;风险可控区面积为146 km2,约占7.23%,在姜驿乡、黄瓜园镇和平田乡较为集中,其余地区呈零星分布,未见风险较高区域。元谋县重金属元素中,As、Cr、Ni、Pb、Zn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Cu和Cd受成土母质、持续风化和人类活动等多因素控制,Hg主要受人类活动控制。环境评级没有风险较高区域,风险可控区主要受Cu和Cd影响,其中Cd风险可控区与农业发展集中区高度吻合,后期需要合理控制相关农药施用并做好监测。Hg在全区均为无风险,但在表层土壤中已出现轻微富集趋向,需做好后期预警以防污染。
本研究旨在确定土壤中重金属的安全阈值,以保障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分析甘肃省金昌、张掖和白银市玉米和小麦不同器官对5种重金属Cr、Cd、Pb、As和Hg的富集转运特点,并探讨作物籽粒重金属与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间的关系,从而确定土壤与作物系统中有效态重金属的安全阈值。本研究参考物种敏感性分布法(SSD)的方法和原理,基于Logistic函数分布模型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推导土壤与玉米和小麦种植系统中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安全阈值。研究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Cr、Cd、Pb、As和Hg的富集规律一致:根>茎>籽粒,同样玉米植株中Cr、Pb、As和Hg的富集规律为根>茎>籽粒,而Cd的富集规律为茎>根>籽粒。利用Logistic函数分布模型拟合基于有效态重金属含量的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推导出小麦土壤中Cr、Cd、Pb、As和Hg的有效态安全阈值分别为0.019、0.771、35.294、2.777、0.133 mg/kg;玉米土壤中Cr、Cd、Pb、As和Hg的有效态安全阈值分别为0.296、7.90、52.363、12.462、0.119 mg/kg。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累积概率分布曲线法推定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安全阈值较为科学,为小麦和玉米的安全种植和风险管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
本研究旨在探讨河南南部某县水稻籽粒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其对当地居民健康的潜在风险。2021年9月,在该区域采集68件水稻籽粒样品,并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和固体进样-直接测汞法测定铬、砷、镉、铅、汞含量。通过单因子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重金属污染程度,并利用目标危害系数法评估了重金属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该研究区稻米中重金属平均含量均未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部分样品出现As和Cd超标情况。稻米的综合污染指数为0.49,处于安全级别。该地区的成人和儿童对As的平均日摄入量(ADD)比暴露参考剂量(RfD)高,健康风险系数(HQ)分别为3.11和4.80,说明水稻籽粒中砷含量存在一定的风险。多种重金属总危害指数(HI)大于1,表明当地居民过度食用该区域的稻米会危害自身健康。综上所述,研究区内的水稻籽粒样品已受到砷的污染,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当地政府需加强对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动态监测,关注砷的形态和有效态变化,保障粮食安全。
本研究聚焦四川某地区稻田环境污染情况,以稻田土壤及稻米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该区域216份土壤样品和稻米样本,运用单因子污染物指标法与内梅罗综合污染物指标法,对土壤中的砷、铅、镉、铬、汞、铜、锌、镍8种重金属元素及水稻中的砷、铅、镉、铬、汞5种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与评估,并开展对研究区土壤与稻米中各种重金属元素间的关联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镉和汞平均含量分别为0.47、0.98 mg/kg,均超标,超标率分别为27.78%和34.26%。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1.11 mg/kg,达轻度污染程度。(2)土壤中8种元素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重金属积累的途径可能相同。土壤汞的变异系数为163.20%,属高度变异,表明当地的污染源对土壤中的重金属有较强的影响,而土壤中的汞含量超标主要是人为的。(3)水稻中镉、铬和铅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分别为19.44%、3.70%和19.44%。研究表明,水稻中的重金属富集程度与土壤重金属含量存在一定相关性,且与重金属的化学形态有关。本研究成果对食品安全和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准确了解庆阳市果园表层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健康风险和主要来源,在庆阳市果园采集了16个0~40 cm表层土壤样品,测定铬(Cr)、镉(Cd)、铜(Cu)、锌(Zn)、铅(Pb)、砷(As)、汞(Hg)的含量,以单因子污染指数为基础,使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地积累污染指数、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重金属污染程度和健康风险进行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解析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庆阳市果园土壤Cd污染严重,处于中度污染水平;Hg的地积累指数大于5,属于极强污染,其他重金属地积累指数均小于0,属于无污染;7种元素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指数(RI)范围为1694.28~5158.06,属于极强污染。青年人(18~40岁)、中年人(41~60岁)非致癌总风险分别为0.12、0.09,因此土壤重金属对当地果农没有非致癌风险。青年人、中年人的总致癌风险分别是9.21×10-5、7.45×10-4,已超过可接受水平(1×10-6),土壤重金属对当地果农有致癌风险。源解析表明,土壤重金属主要来源可能为交通和塑料地膜混合源、农药源、化肥源和大气沉降源。
通过选取湖南省衡阳市肖家镇金星村和牛岭村两处不同质地的Cd污染稻田土壤,开展为期3 a的大田试验,旨在探究土壤调理剂对改善土壤pH、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以及减少水稻糙米中Cd积累的效果。结果显示,连续3 a基施土壤调理剂(2250 kg/hm2和3000 kg/hm2),显著提升了2村Cd污染稻田土壤的pH,并有效降低了土壤中有效态Cd浓度,降幅分别为14.1%~50.0%和16.9%~49.4%。此外,连续3 a基施土壤调理剂还显著促进了水稻产量增加,同时降低了糙米中Cd含量,其降幅分别为40.4%~62.9%和40.0%~64.1%。特别地,在施加3000 kg/hm2土壤调理剂的情况下,2地所产稻谷中的Cd含量均低于国家安全食用标准(GB2762—2022) 规定的限值,仅为0.15~0.18 mg/kg。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此处理方式可使农户净收入分别增加1603~2912元/hm2和2282~3408元/hm2。综上所述,通过向轻度Cd污染稻田施加适量土壤调理剂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修复技术,有助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并提高农民经济收益。
本研究简述了镉、铬、砷、钒、铜5种重金属元素污染对枸杞和其他作物生长及品质影响。归纳了枸杞植株应对镉、铬、砷等5种重金属胁迫的机制,以及在亚细胞层面枸杞解毒重金属胁迫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现阶段枸杞响应重金属胁迫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如土壤重金属含量与枸杞根、茎、枝条、叶片、果实中重金属含量间的迁移转化、枸杞植株的重金属胁迫响应机制、分子机理等,以期为枸杞清洁化栽培的应用和改进提供参考。
为了研究套种模式下镉超积累植物东南景天对农田重金属的提取效率,以华南农业大学提供的东南景天种苗和广州市农科院提供的‘广彩甜糯3号’为供试品,采用东南景天与甜玉米套种技术,在广东省惠州市公庄镇开展了中度镉污染农田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套种模式下甜玉米产量不仅增加,籽粒Cd含量显著下降,与单一种植模式相比,玉米籽粒Cd下降了8.3%。另外,套种模式下,东南景天的生物量增加了16.5%,根部和地上部的Cd积累量分别增加了8.8%和3.6%,富集系数分别提高了15.7和6.6个单位。甜玉米与东南景天套种后,表层土壤Cd含量显著下降。研究发现,东南景天与甜玉米套种的植物修复模式,可以促进玉米植株的生长,且能有效降低玉米籽粒中Cd的含量,同时能实现污染耕地的边治理边生产,提高修复植物东南景天对Cd的提取效率,对于中度重金属污染农田防治来说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绿色修复技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冬小麦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豫北典型农田土壤和小麦籽粒中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其潜在风险,为小麦种植及籽粒安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采集了豫北典型农田的土壤和小麦籽粒样本,测定了其中的铁、锰、锌、铜、铬、镍等元素的含量,并对重金属的污染及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铁、锰、锌、铜、铬、镍平均含量分别为11397.33、287.83、23.33、7.41、31.41、8.56 mg/kg;元素之间多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铜、锌、铬、镍单项污染评价和综合污染评价均为清洁无污染。小麦籽粒中重金属元素铁、锰、锌、铜、铬、镍平均含量分别为30.42、61.75、23.17、1.52、0.28、0.16 mg/kg;少数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铁、锌、铜含量低于小麦可耐受最高含量,锰含量高于小麦可耐受最高含量;铬元素综合污染评价为轻度污染,镍元素污染评价为清洁无污染。土壤—小麦系统中重金属之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小麦籽粒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系数表现为锌>锰>铜>镍>铬>铁。可得出结论豫北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程度较低。
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氮磷肥配施生物炭对镉(Cd)污染农田土壤中Cd有效性的降低效果以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为Cd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和氮磷肥料的合理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Cd污染农田土壤为对象,采用青菜盆栽试验,对比研究了3种氮肥[硫酸铵(L)、尿素(N)和硝酸钙(X)]与2种磷肥[过磷酸钙(S)和钙镁磷肥(C)]配施生物炭(B)对土壤Cd有效性、青菜生长和吸收Cd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氮磷肥配施显著提高青菜生物量达28.6%~65.7%,氮磷肥配施生物炭的增产效果比单施氮磷肥处理显著提高11.9%~40.0%。硝酸钙配施过磷酸钙显著提高土壤pH 0.23个单位,其余氮磷肥处理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但所有氮磷肥处理土壤有效态Cd含量比对照处理降低了16.5%~38.8%,青菜Cd含量降低了5.87%~25.0%。与单施氮磷肥处理相比,氮磷肥配施生物炭处理土壤pH有不同幅度的增加,最大增幅达0.42个单位,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则降低了5.31%~56.3%,青菜Cd含量降低了25.5%~84.8%。研究结果证实,在Cd污染农田的安全利用过程中,合理选择和施用氮磷肥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可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还能产生积极的环境效应。同时,配施生物炭能够进一步增强氮肥和磷肥对污染土壤中Cd活性的钝化作用。
本研究探讨水分管理与丛枝菌根真菌(AMF)在影响水稻镉吸收、分布以及根部抗氧化防御系统方面的作用。通过盆栽试验,以水稻‘合美占2号’和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研究AMF对不同镉污染浓度(0.2、1.0、5.0 mg/kg)条件下水稻镉吸收、分布以及根部抗氧化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菌根处理条件下,随着土壤镉添加量的增加,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水稻吸收镉的含量增加;尤其是与长期淹水比较,干湿交替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镉浓度,促进水稻根系镉吸收和提高秸秆镉含量。然而,在不同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AMF提高不同镉污染土壤的pH,降低土壤镉有效性,抑制水稻根系的镉向地上部分转移,从而降低秸秆镉的含量和水稻对镉的富集效应。尤其是在中度镉污染条件下,添加AMF提高水稻根系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少水稻根部镉的吸收(干湿交替)和镉在水稻根系亚细胞的分布。因此,在长期淹水和干湿交替等水分管理条件下添加AMF能有效降低镉在水稻地上部分的富集。
为降低高铅污染土壤对农作物的毒害,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评估了3种添加剂——过磷酸钙、有机肥、磷矿粉对广西高铅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研究发现,与对照组T0相比,施加过磷酸钙、有机肥、磷矿粉等改良剂均在不同程度上显著降低了铅毒毒害(P<0.05),具体表现为降低土壤pH与土壤DTPA-Pb、水溶态Pb含量,提高小白菜成活率和生物产量,降低小白菜对铅的富集系数。这些结果表明,过磷酸钙、有机肥和磷矿粉作为土壤改良材料,在修复高铅污染土壤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农田土壤镉(Cd)污染严重影响耕地质量和粮食安全,通过制备和应用共热解生物炭探究其对水稻吸收和积累Cd及改良土壤效果,以期为农田土壤Cd污染修复提供新材料。通过田间试验探究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的3种不同添加量对水稻各器官中Cd转运迁移特性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共热解生物炭可以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积累,减少对水稻植株的毒害作用,增加土壤肥力并促进水稻植株生长。与不添加共热解生物炭相比,生物炭处理土壤pH提高0.06~0.12个单位,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7.20%~78.27%、49.62%~134.10%、20.79%~35.26%。添加共热解生物炭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显著下降11.11%~26.98%(P<0.05),水稻籽粒中Cd含量显著降低23.46%~47.49%(P<0.05)。田间应用花生壳—玉米秸秆共热解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其中用量为15 t/hm2时效果最为显著。
本研究旨在评估5种不同调理剂——石灰(SCⅠ)、白云石粉(SCⅡ)、牡蛎壳粉(SCⅢ)、泥炭土(SCⅣ)和硅钙镁钾肥(SCⅤ)对水田土壤中镉(Cd)污染的钝化修复效果。采用受Cd污染的弱酸性水田土壤为材料,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分析了这5种调理剂对土壤pH、土壤中Cd赋存形态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效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供试土壤分别添加SCⅠ、SCⅡ、SCⅢ、SCⅣ、SCⅤ 0.6 g/盆(2.0 kg土壤)处理60 d后,土壤pH分别提高了1.81、1.49、1.17、0.48、0.60个单位;土壤中水溶态、弱酸提取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Cd分布特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具体而言,水溶态Cd分布系数分别下降了0.70%、0.54%、0.63%、0.21%和0.24%,弱酸提取态Cd分布系数分别下降了17.68%、8.39%、11.52%、18.13%和15.95%,而残渣态Cd分布系数分别上升了14.27%、5.33%、11.54%、17.70%和14.34% (P<0.05)。这些变化表明,5种调理剂均能有效降低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并增加不可利用态Cd含量(P<0.05)。SCⅠ、SCⅡ、SCⅢ、SCⅣ和SCⅤ对土壤中Cd污染的钝化效果分别为38.98%、18.42%、25.33%、39.98%和35.12%。因此,这5种调理剂钝化修复酸性水田土壤中Cd污染均显示出良好的潜力,为安全利用受Cd污染的酸性水田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并值得进一步的田间验证和示范应用。
针对南方喀斯特矿区的镉污染问题,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营养修复剂对污染稻田土壤的原位修复效果。通过设置3个处理组:对照组(T1,不添加修复剂)、无机营养修复剂组(T2)及有机无机营养修复剂组(T3),利用梯度扩散薄膜法(DGT)分析了水稻根际土壤中镉的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并探讨了这些变化与土壤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1)营养修复剂显著影响了稻田土壤中镉的形态分布,促进了可交换态镉向残渣态镉的转化。具体来看,与对照组相比,T2、T3分别降低了可交换态镉含量占比14.71%、5.88%,增加了可还原态镉含量占比8.51%、6.38%。虽然T3对残渣态镉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T2使其增加了10%。(2)T2、T3 2种营养修复剂均显著降低了水稻收获期根际土壤中镉的生物有效性,T2、T3分别降低了54.21%、50.47%。(3)与对照组比较,T2、T3显著提升了土壤的有机质(7.37%、7.50%)、pH(5.29%、17.06%)和阳离子交换量(12.24%、11.10%)。营养型修复剂利于矿区镉污染稻田土壤修复并实现土壤质量同步提升。
本研究旨在评估“VIP+n”综合控制镉技术体系对湖南中南部地区受镉污染的稻田稻谷中镉含量的影响。在湖南省耒阳市遥田镇连续进行了为期2年的实验,包括小区对比试验和推广示范试验。在小区对比试验阶段,我们采用了10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比较了低镉积累水稻品种、稻田持续淹水灌溉、生石灰施用、微生物菌剂、叶面阻控剂等多种措施对减少稻田中镉含量的效果。根据这些小区试验的结果,选取3种降镉效果好,且经济可行的降镉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试验。研究结果显示,“VIP+n”控镉技术体系能够有效降低镉污染稻田中的稻谷镉含量。与对照组相比,该技术体系使得早稻的降镉率在59.66%%~79.45%,晚稻的降镉率则在46.85%~48.23%。在各项降镉措施中,施用生石灰可以显著降低稻谷中镉含量,而单独使用低镉品种的降镉效果要显著高于单独施用生石灰。相比之下,稻田持续淹水灌溉、施用微生物菌剂和叶面阻控剂降镉效果并不明显。试验结果表明,"VIP+n" 控镉技术体系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湖南中南部受镉污染的稻田中稻谷的镉含量。
通过土壤培养试验,评估了水泥、锰磷改性生物炭和锰磷改性谷壳灰在0%、1%、2%、4% 4个施用量下对铅冶炼场地土壤pH以及Cd、Pb和微量元素(Zn、Fe和Mn)有效态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水泥施用量的提高,铅冶炼场地土壤pH显著提高,Cd和Pb有效性逐渐降低,水泥处理济源某冶炼场地和株洲某冶炼场地土壤pH分别提高0.89~1.84和0.89~1.76个单位,DTPA-Cd含量分别降低34.3%~53.1% (P<0.05)和59.6%~73.2% (P<0.05),DTPA-Pb含量分别降低21.6%~44.7% (P<0.05)和38.4%~44.3% (P<0.05)。随着锰磷改性生物炭和锰磷改性谷壳灰施用量的提高,铅冶炼场地土壤pH与Cd和Pb有效性均逐渐降低。4%锰磷改性生物炭处理两铅冶炼场地土壤pH分别降低0.51(济源)和0.40(株洲)个单位,DTPA-Cd含量显著降低18.0%(济源)和39.8%(株洲),DTPA-Pb含量显著降低37.8%(济源)和63.1%(株洲)。4%锰磷改性谷壳灰处理两铅冶炼场地土壤pH分别降低0.70(济源)和0.23(株洲)个单位,DTPA-Cd含量显著降低14.9%(济源)和30.2%(株洲),DTPA-Pb含量显著降低37.3%(济源)和54.1%(株洲)。4%水泥处理两铅冶炼场地土壤DTPA-Z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6.5%(济源)和59.4%(株洲),DTPA-Fe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22.7%(济源)和142.9%(株洲),DTPA-M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3.8%(济源)和69.1%(株洲)。4%锰磷改性生物炭处理土壤DTPA-Zn含量显著提高48.7%(济源),DTPA-M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09.7%(济源)和538.6%(株洲),DTPA-Fe含量分别显著降低33.4%(济源)和30.7%(株洲)。4%锰磷改性谷壳灰处理土壤DTPA-Zn含量显著提高63.0%(济源),DTPA-Mn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90.3%(济源)和73.5%(株洲),DTPA-Fe含量分别显著降低9.5%(济源)和12.0%(株洲)。3种钝化材料降低两铅冶炼场地Cd有效性顺序均为水泥>锰磷改性生物炭>锰磷改性谷壳灰,降低Pb有效性顺序分别为水泥>锰磷改性生物炭>锰磷改性谷壳灰(济源)和锰磷改性生物炭>锰磷改性谷壳灰>水泥(株洲)。研究建议根据铅冶炼场地的具体Cd和Pb污染特征选择合适的钝化材料,以实现对土壤Cd和Pb的有效同步钝化。
为探讨镉与砷复合污染农田适用的钝化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赤泥、赤泥+铁粉、玄武岩红泥+石灰石粉、石灰石粉+铁粉和石灰石粉+生物质炭+硫酸亚铁等5种钝化材料对降低水稻籽粒中镉和砷的效果。试验结果揭示了所有测试的钝化材料均能显著改变土壤中镉和砷的化学形态,并降低它们的生物有效性,从而有效减少了水稻籽粒中的镉和砷含量。特别是,以赤泥+铁粉、石灰石粉+铁粉和石灰石粉+生物质炭+硫酸亚铁等3种复合钝化材料的效果最为明显,能够使籽粒中的镉和砷分别降低58%~63%和56%~67%。在试验条件下,5种钝化材料均不会导致土壤质量的明显下降,施用含石灰石粉和生物质炭的钝化材料还有利于降低土壤酸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阳离子交换量。综合效果,研究表明赤泥+铁粉是一种治理镉砷复合污染农田土壤较为理想的钝化材料。
以东阳市农田区域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农业两区集中连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土壤地球化学调查重金属异常区进行农产品安全性调查。采用点对点协同采样的方法对东阳市农田土壤和农作物进行采集,测定了As、Cd、Cr、Cu、Hg、Ni、Pb和Zn元素8种重金属含量。使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土壤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存在Cd和Pb污染,相较于农用地风险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11.67%和5.0%;农作物存在Cd、As污染,相较于食品污染物限量,70件稻谷重金属As、Cd含量超标,超标率为25.71%、10.0%;14件芋头中重金属Cd超标,超标率为42.86%。土壤污染评价表明,土壤重金属Cd等存在强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存在轻微生态风险可接受范围。相关性分析,土壤中As、Cr对稻谷的吸收具有拮抗作用,而土壤Cu、Ni对稻谷吸收Cd具有促进作用;土壤As、Ni对芋头Cu、Cr、Pb、Zn吸收具有拮抗作用,土壤As、Ni对芋头Cd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研究旨在评估2种不同的钝化剂材料结合叶面阻控技术在修复中轻度镉污染农田方面的效果,并筛选出有效的农田修复材料。研究在一个典型的中轻度镉污染农田进行,采用2种不同的钝化剂材料配合叶面阻控技术,分析了它们对土壤pH、有效态Cd含量及水稻各部位(根系、茎叶和糙米)中Cd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CK)相比,不同处理的pH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0.5%~12.5%)。SF1和SF2处理中土壤有效态Cd含量分别降低23.4%~36.7%和15.1%~30.8%;水稻根系中Cd含量分别降低70.5%~79.4%和65.2%~72.6%,茎叶中Cd含量分别降低36.7%~50.0%、18.8%~38.4%,糙米中Cd含量分别降低60.1%~74.4%、47.4%~72.2%;由此可见,2种钝化剂均能有效降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影响水稻各部位对Cd的富集,叶面阻控能进一步抑制Cd在水稻植株中的转运,从而降低Cd在稻米中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