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水产渔业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报道的水产渔业研究成果、生产实践、行业动态以及水产有关知识的论文为内容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
    宋光同, 王芬, 徐笑娜, 朱成骏, 陈祝, 李翔, 周翔, 叶圣陶, 蒋业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57-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699  
    摘要 + 46 )   HTML 6 )    PDF ( 1409KB )( 6 )   

    为研究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演变。在放养前、养殖中期和养殖后期3个阶段采集水样,进行理化、浮游生物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养殖后期NH4+-N达2.38 mg/L,显著性高于养殖前和养殖中期。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62种,种类组成以绿藻门、蓝藻门为主;浮游动物4类39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浮游植物生物丰度和生物量以绿藻为主,浮游动物以桡足类为主。养殖中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平均丰度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762600、1634 ind/L;养殖后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生物量达到最高,分别为18.09、10.106 mg/L。养殖中期的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平均值分别为0.1779、0.0604,显著性低于养殖前;养殖中后期,纤维新月藻为绝对优势藻;中华鳖养殖前后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H)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较大,而浮游动物变化较小;养殖水体表现出先变差再逐渐变好的趋势,养殖中期水体稳定性差,需要进行积极调水。

    桃、鳖立体种养试验
    朱燕, 朱建明, 金永敏, 袁新程, 金娟, 施永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6): 157-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56  
    摘要 + 59 )   HTML 4 )    PDF ( 1282KB )( 11 )   

    为解决桃种植品种单一、果实采摘期短、沟渠占地多等瓶颈问题,开展了桃、鳖立体种养的生产性试验,构建了桃、鳖立体种养系统,试验面积为3.33 hm2,种植区与养殖区面积比为9:1。结果显示:桃、鳖立体种养模式中养殖水体的TAN、NO2--N和NO3--N等水质指标比较稳定且保持在较理想范围内,COD、TSS、TN及TP等水质指标均较优、符合淡水养殖排放标准,酸碱度保持在pH 8.2~9.5之间,呈弱碱性。桃的单位产量为15 t/hm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2%~19.8%;鳖的养殖成活率为88.83%,养殖区单位产量为1.29 t/hm2,种养系统单位产量为129 kg/hm2,实现增收1.79万~2.3万元/hm2。研究表明,桃、鳖立体种养模式的水质指标状况较优、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是一种具有资源循环利用、节能环保、高效生态、产品优质等优势的种养模式。

    2016—2020年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能力评估
    刘金芳, 杨创业, 邓岳文, 王庆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153-1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00  
    摘要 + 58 )   HTML 3 )    PDF ( 1284KB )( 17 )   

    为了评估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的碳汇能力,依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参考组织干质量比例和组织碳含量,对2016—2020年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的碳汇能力进行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2016—2020年期间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能力整体较稳定,通过贝类移除碳物质年均15.63万t,相当于移除CO2 57.35万t,年均创造经济价值0.86~3.43亿美元。广东省贝类碳汇带来的巨大环境效益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应进一步关注贝壳的处理。

    丁香酚对细鳞裂腹鱼幼鱼的麻醉效果研究
    左鹏翔, 金方彭, 冷云, 王志飞, 吴俊颉, 于虹漫, 邓育林, 祖学鹏, 李明辉, 王建波, 张星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159-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22  
    摘要 + 53 )   HTML 4 )    PDF ( 1302KB )( 6 )   

    探索丁香酚对细鳞裂腹鱼(Schizothorax chongi)幼鱼的麻醉效果,为其生产和分子取样等提供参考。采用静水法研究幼鱼在丁香酚溶液中,不同浓度、不同药浴时间、不同空气中暴露时间下细鳞裂腹鱼幼鱼麻醉与复苏情况。结果表明,丁香酚浓度与麻醉时间呈负相关,浓度与麻醉时间关系式:y1=286.63e-0.0135xR2=0.9593;幼鱼复苏时间与丁香酚浓度呈正相关,浓度与复苏时间相关式:y2=101.54e0.0134xR2=0.9913,不同浓度下幼鱼的麻醉时间和复苏时间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40 mg/L浓度丁香酚药浴中,幼鱼药浴时间与复苏时间呈正相关,复苏时间与药浴时间关系式:y=64.647x0.2394R2=0.9823,不同时长下复苏时间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40 mg/L浓度下,幼鱼在空气中暴露时长和复苏时间呈负相关,麻醉后的幼鱼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与复苏时间的关系为y=900.92x-0.4078R2=0.8961,不同暴露时间下的复苏时长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细鳞裂腹鱼的生产、运输、取样等研究中,丁香酚浓度为40~80 mg/L,麻醉效果最佳;幼鱼药浴时间不能超600 s;幼鱼在空气中暴露时间不超过1200 s。

    红螯螯虾幼虾对4种水稻农药耐受性研究
    迟美丽, 陆凯文, 蒋文枰, 潘凌洁, 程顺, 郑建波, 孙健, 李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 152-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06  
    摘要 + 67 )   HTML 3 )    PDF ( 1172KB )( 13 )   

    为了解稻田常用的生物农药或杀虫剂对红螯螯虾大规格幼虾的毒性效应,测定了中生菌素、氯虫·噻虫嗪、噻唑锌和井冈霉素A对其的急性毒性反应。结果表明:4种农药对红螯螯虾大规格幼虾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9.66、1.65、1132.83、2092.07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5.65、1.27、260.40、248.11 mg/L,根据耐受性和行为特征观察发现,4种药物对于4 cm左右的红螯螯虾幼虾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氯虫·噻虫嗪>中生菌素>噻唑锌>井冈霉素A,根据国家标准(GB /T16310.5—1996),噻唑锌和井冈霉素A对于4 cm红螯螯虾幼苗属于无毒农药,中生菌素属于微毒农药,而氯虫·噻虫嗪为中毒农药。本试验明确了红螯螯虾幼虾对水稻常用农药的耐受性,为红螯螯虾-水稻综合种养过程中的病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基于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舟山近海中国鱚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
    蒋小姿, 江文静, 张倩雅, 肖梦, 杨天燕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 152-1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14  
    摘要 + 68 )   HTML 3 )    PDF ( 1459KB )( 11 )   

    为了研究中国鱚(Sillago sinica)形态参数与体质量的关系,随机选取107尾舟山近海分布的中国鱚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体质量(X0)和11个形态性状:吻长(X1)、头长(X2)、体长(X3)、全长(X4)、尾柄长(X5)、尾柄高(X6)、体厚(X7)、眼径(X8)、眼间隔(X9)、眼后头长(X10)、体高(X11),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测定的形态指标和体质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体长与体质量的相关性最大;剔除存在严重共线性的形态指标后,分别设置与体质量显著线性相关的体长和尾柄高为自变量、并将体质量设为因变量,构建了最优多元线性方程为Y=-87.734+6.174X3+24.398X6;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的为体长,间接作用最大的为尾柄高;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与体质量的关联度排序靠前的5个形态参数分别为体长、全长、尾柄高、体高和头长。综合上述研究表明,中国鱚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过程中应以体长为优先衡量指标、以尾柄高为辅助指标来制定最佳可捕规格和网目尺寸。

    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的几何形态学分析
    金武, 马学艳, 彭刚, 陈琬雯, 闻海波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2): 159-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93  
    摘要 + 69 )   HTML 4 )    PDF ( 1710KB )( 11 )   

    为了摸清国内梨形环棱螺的种质资源现状,提供下一步选择育种的优质种质资源材料。通过采集江苏、安徽、上海、山东、湖南、广西、江西、贵州、湖北、浙江、广东典型分布省份的249个野生样本,对不同群体的每个个体自壳顶开始顺时针设置24个地标点,并在第11~12、12~13、13~14、14~15、15~11、15~16个地标点之间等距设置15个半地标点。基于地标点和半地标点设置结果进行普氏叠印,并删除超过上四分位的异常值。采用薄板样条曲线法进行缺失值检查,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形态学变异进行分析。对不同地理群体的普氏距离进行方差分析并根据不同群体之间的普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梨形环棱螺11个地理种群外部形态的主要变异位置是壳顶及螺口上缘。不同地理种群形态特征变异的集中性较差,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不能显著区别区分不同的群体。11个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长江流域群体和长江以南群体两大类。不同群体的外形特征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外形差异可能与当地的生境有关。

    典型池塘养殖模式的氮磷收支研究进展
    金渝钦, 陈曦, 孟顺龙, 李菲, 裘丽萍, 李丹丹, 王伟萍, 徐慧敏, 宋超, 范立民, 胡庚东, 徐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140-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28  
    摘要 + 69 )   HTML 2 )    PDF ( 1277KB )( 14 )   

    池塘养殖是中国水产养殖主要的经营模式,对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而在池塘养殖系统中,氮、磷是水体中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探究其收支是评价池塘养殖系统中氮、磷的利用率、转化率及养殖水体污染程度的有效方法。综述了近年来池塘养殖系统中的氮、磷收支情况及系统中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率,分析池塘养殖系统中氮磷收支研究的意义,为减少水体中氮磷的沉积、提高养殖生物对氮磷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养殖模式、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供参考。

    2种养殖模式下鲫鱼型体、体色和肌肉品质的比较研究
    赵蔚蓝, 张婷, 李梦娇, 王灿莉, 王恒杰, 季青霞, 王志远, 袁向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148-1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49  
    摘要 + 77 )   HTML 2 )    PDF ( 1179KB )( 16 )   

    旨在探究2种常见的养殖模式对鲫鱼的体色和肌肉品质影响,随机选取人工养殖模式(230.90±8.14) g和野生模式(179.43±13.01) g的活鲫鱼,分析了实验鱼形体指标、体色、肌肉成分、氨基酸含量、质构等特性。结果显示:人工养殖模式下鲫鱼的肥满度、脏体比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模式(P<0.05)。2种养殖模式下鲫鱼的体高比体长值无显著差异(P>0.05)。人工养殖模式下鲫鱼背部和腹部的体色L值和B值显著小于野生模式(P>0.05)。2种养殖模式间鲫鱼的肌肉中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野生模式下鲫鱼肌肉的硬度、胶着性、弹性和咀嚼性均显著高于人工养殖模式(P<0.05)。在必需氨基酸组成中,野生模式下鲫鱼肌肉中苏氨酸、缬氨酸和亮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人工养殖模式(P<0.05);在非必需氨基酸组成中,人工养殖模式下鲫鱼肌肉中谷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野生模式(P<0.05)。综上可知,与池塘养殖模式相比,野生模式下鲫鱼具有高质构、低脂肪等特点,但形体指标弱于人工养殖模式。

    疏勒河土著鱼类营养价值开发研究
    赵仲孟, 赵瀚, 王雄延, 柯红雨, 张露, 黄志鹏, 段元亮, 李华东, 吴鲤校, 李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3): 147-1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05  
    摘要 + 81 )   HTML 7 )    PDF ( 1235KB )( 19 )   

    疏勒河是甘肃省重要的内陆河流之一,为开发疏勒河土著鱼类食用价值,试验分析了野生祁连山裸鲤、河西叶儿羌高原鳅和黄河裸裂尻鱼的肌肉营养差异,并将祁连山裸鲤与裸鲤属其他鱼类进行营养品质比较研究。3种土著鱼类肌肉中水分、粗灰分、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呈现差异。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一致,但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和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均在黄河裸裂尻鱼中最高。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显示3种鱼类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3种土著鱼类均含有丰富脂肪酸,而黄河裸裂尻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祁连山裸鲤和河西叶儿羌高原鳅(P<0.05)。祁连山裸鲤与其他裸鲤属鱼类肌肉营养品质比较发现一般营养物质在3种裸鲤属鱼肌肉中同样存在差异,氨基酸种类和数量一致,而必需氨基酸含量则在祁连山裸鲤肌肉中含量最高,且在祁连山裸鲤肌肉中检测出更多的脂肪酸种类。研究表明,疏勒河3种土著鱼类肌肉味道鲜美,均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营养价值,属于优质的冷水养殖品种。同时祁连山裸鲤与青海湖裸鲤和花斑裸鲤营养价值相当,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柯瑞林, 任黎华, 孟顺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9): 146-1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83  
    摘要 + 69 )   HTML 3 )    PDF ( 1148KB )( 33 )   

    随着中国水产养殖业不断发展,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近年来,随着水产工厂化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未经妥善处理的养殖尾水不仅增加周边环境中水生生物的死亡率,还会导致周围水体出现富营养化,从而限制水产养殖业发展,影响产业升级。笔者对目前尾水处理工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概述,对净水材料筛选和臭氧消毒技术进行了总结,综述了人工湿地技术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展望,以期为优化水质净化模式,对水产养殖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全国淡水养殖主要病害现状及防控模式分析
    赵永锋, 刘乐丹, 陈倩, 余开, 罗红, 戈贤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9): 152-1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98  
    摘要 + 69 )   HTML 2 )    PDF ( 1188KB )( 18 )   

    为了摸清全国淡水养殖主要病害现状及病害防控存在的问题,助力水产病害防控进一步完善。在淡水养殖地区以地级市为单位,对主要病害进行摸底调研,通过汇总、分析各地病害数据,明确了当前全国水养殖品种病害的种类(共101种,其中,病毒性病害25种、细菌性病害25种、真菌性和藻类病害6种、寄生虫病害32种、其他病害13种)、流行规律、危害程度和防治措施,通过进一步分析当前防控存在的弊端,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下一步水产病害防控发展提供参考。

    马氏珠母贝组蛋白H2分子进化及功能分析
    张明, 杨帅, 曹艳飞, 卢晓文, 焦钰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151-15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12  
    摘要 + 69 )   HTML 1 )    PDF ( 3264KB )( 13 )   

    分析马氏珠母贝组蛋白H2的分子进化特征,及其在马氏珠母植核免疫调控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组蛋白H2在马氏珠母贝中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人(Homo sapien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9个物种中的组蛋白H2A和H2B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子进化历程;利用课题组已有数据,分析组蛋白H2A和H2B在马氏珠母贝发育、组织和植核免疫中的功能。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人的基因组中含有27个组蛋白H2A、20个组蛋白H2B,长牡蛎基因组中含有12个组蛋白H2A、8个组蛋白H2B,马氏珠母贝基因组中仅含有2个H2AH2A-1H2A-2)、1个H2B,与其他物种相比呈现收缩现象。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人的基因组中有6个H2A变体和2个H2B变体,牡蛎有3个H2A变体和1个H2B变体,马氏珠母贝中有1个H2A变异体(H2A-2)。在马氏珠母贝中,植核后H2A-1H2B的表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它们参与植核免疫调控;基因H2A-1在原肠胚期表达量较高,H2A-2在担轮幼虫和D型幼虫中的表达量较高,H2B发育前期表达量较高。H2A-1在珍珠囊中表达量较高,H2A-2在血细胞、足和外套膜套膜区表达量相对较高,H2B在性腺和珍珠囊中表达量较高。马氏珠母贝基因组中仅含有2个组蛋白H2基因,它们参与调控植核免疫且在免疫调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春季稻虾轮作系统微生物群落特征分析
    单金峰, 王飞飞, 王信海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8): 158-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17  
    摘要 + 65 )   HTML 1 )    PDF ( 1422KB )( 16 )   

    为分析春季不同时间稻虾田微生物群落的构成,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共检测得到16966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4月底泥样本OTUs最多为3677,虾肠道最少为757。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底泥菌群丰度和多样性较高;稻虾轮作系统中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4—5月所有样品中的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门,6月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类群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在水体中的占比高于肠道和底泥。主坐标分析(PCoA)和样品层级聚类分析(UPGMA)发现,不同月份的底泥和水体菌群按物种聚类到一起,但6月的克氏原螯虾肠道与底泥菌群相似度较高。综合分析,春季稻虾轮作系统中,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组成与外界养殖环境存在相关性,不同月份各样品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虽有差异但相对稳定。

    太平洋牡蛎对海洋酸化响应的分子机制——基于转录组的分析
    卢梓雅, 陈晓琳, 黄思敏, 段茜茜, 彭博言, 肖子健, 项载盈, 郭晓梅, 刘雅琪, 林思晴, TAN Karsoon, 张洪宽, 郑怀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137-14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85  
    摘要 + 109 )   HTML 3 )    PDF ( 2440KB )( 32 )   

    旨在通过对太平洋牡蛎海洋酸化条件下转录组的分析,探讨其响应海洋酸化的分子机制。利用NCBI中太平洋牡蛎海洋酸化胁迫下的RNA-seq数据(包括4个组:pH 7.8、7.4、7.0、6.6),通过Fastp、Hisat2、Samtools以及R语言分析,对其进行了差异基因、GO和KEGG等分析。结果显示:pH 7.4 vs pH 7.8组、pH 7.0 vs pH 7.8组及pH 6.6 vs pH 7.8组分别有61个、93个和94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pH 6.6 vs pH 7.8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于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人类疾病等分子功能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糖代谢、脂类代谢、免疫机能上。表达分析表明,随着pH的下降,与能量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如糖代谢中的糖原磷酸化酶的表达量从41.5几乎下降到0;氨基酸代谢中的精氨酸激酶1的表达量从1438几乎下降到0,精氨酸激酶2的表达量从27下降到3;脂肪代谢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量从28下降到2.5。这些基因的表达显著抑制可能使牡蛎机体能量代谢发生紊乱;此外,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如CD151,其表达量从45几乎下降到0,受到极显著的抑制,可能使牡蛎体内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免疫系统紊乱,降低其抵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综上可知,海洋酸化极可能导致牡蛎机体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紊乱,降低太平洋牡蛎抵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鱼菜共生系统设计构建及运行效果分析
    顾川川, 徐琰斐, 高霞婷, 张海耿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147-15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33  
    摘要 + 120 )   HTML 2 )    PDF ( 1270KB )( 31 )   

    旨在探究草莓和宝石鲈共生过程中,植物净水情况、鱼类生长情况及应用推广价值。通过集合循环水养殖(RAS)的高效水处理技术和浮筏式水培架等,运用物质平衡原理确立关键参数,构建一套草莓和宝石鲈共生浮筏式系统。为期69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鱼类生长情况良好,最高养殖密度13.01±1.36 kg/m3,成活率100%;草莓生长情况良好,产量共计428.51±0.02 g,系统平均日耗电量12.49 kW·h。水质结果表明:水质参数平均值为氨氮0.56±0.01 mg/L、亚硝酸盐氮0.175±0.019 mg/L、硝酸盐氮31.13±1.75 mg/L、溶解氧7.38±0.61 mg/L、pH 7.11±0.58。系统运行稳定,产出2种经济产物,为鱼菜共生系统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不同池塘经标准化改造后尾水净化效果及水质评价
    刘婷燕, 王晓飞, 安树伟, 顾玲玲, 许晶, 郑尧, 徐钢春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6): 154-1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03  
    摘要 + 96 )   HTML 2 )    PDF ( 1408KB )( 23 )   

    为探究以三级净化技术为基础的池塘标准化改造后各池塘水质处理效果,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对苏州地区经池塘标准化改造后的扣蟹和成蟹养殖池塘(T1)、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T2),鲈鱼养殖池塘(T3)及草鲫混养池塘(T4)的尾水各项指标进行跟踪监测,监测指标包括酸碱度(pH)、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间内该处理系统对TN、TP、NH3-N、CODMn的去除率分别在-61.78%~22.04%、-85.57%~42.89%、-38.66%~33.72%、-13.44%~12.41%,pH经处理后较为稳定,所有指标均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排放标准。监测周期中T1~T4处理前污染物分别以NH3-N、TP、TP、TN为主,权重值分别为0.3096、0.2810、0.3241、0.2961,处理后污染物分别以NH3-N、TN、TP、TP为主,权重值分别为0.3293、0.3489、0.2829、0.3405。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冬季蟹塘由Ⅴ类水转为Ⅰ类水;夏秋季虾塘由Ⅴ类水转为Ⅱ类水;春季鲈鱼塘由Ⅴ类水转为Ⅳ类水;秋冬季草鲫混养塘分别由Ⅴ类水转为Ⅲ类水、Ⅲ类水转为Ⅰ类水。两坝三区尾水处理系统对苏州地区冬季蟹塘、夏秋季虾塘、春季鲈鱼塘及秋冬季草鲫混养塘的养殖尾水净化效果较佳。

    小龙虾气候品质评价技术与应用
    叶佩, 刘志雄, 刘凯文, 刘可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4): 149-15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42  
    摘要 + 82 )   HTML 1 )    PDF ( 1422KB )( 28 )   

    通过开展分期投苗捕捞试验,测定不同养殖期小龙虾品质特征数据,结合1991—2020年荆州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主成分等方法,分析不同养殖期小龙虾品质特征差异,找出气候敏感性品质指标及关键气象因子,构建气候敏感性品质与关键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及气候品质综合指数模型,确定小龙虾气候品质等级评价方法,并以荆州为例对历年不同投苗期小龙虾气候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等品质因素存在差异性。氨基酸中缬氨酸、赖氨酸和质构特性中弹性、咀嚼性、回复性、黏性分别与小龙虾捕捞前1~35 d阴天数、1~30 d平均气温、1~35 d平均气温、1~20 d日较差、1~20 d阴天数、1~20 d雨日数相关性显著。以缬氨酸、赖氨酸、弹性、咀嚼性、回复性、黏性等品质因素构建小龙虾综合气候品质指数,并划分为“特优”、“优”、“良”、“一般”4个等级,相应阈值为>0.83、0.67~0.83、0.52~0.67、<0.52,荆州小龙虾气候品质随投苗时间序列呈现先差后优趋势,投苗期为4月5日—5月15日和9月5日—9月15日的小龙虾品质较优,投苗期为7月15日—8月5日的小龙虾品质较差。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作为小龙虾气候品质评价方法,用于开展小龙虾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不同年龄段养殖长吻鮠肌肉的营养成分比较及评价
    赵仲孟, 周剑, 李强, 魏震, 柯红雨, 赵瀚, 段元亮, 黄志鹏, 吴鲤校, 张露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102-1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93  
    摘要 + 71 )   HTML 0 )    PDF ( 1307KB )( 26 )   

    通过对人工养殖条件下不同年龄段长吻鮠肌肉的营养成分测定,分析评价了不同年龄段的营养品质差异。结果显示:(1)常规营养中粗脂肪含量随年龄呈递增趋势,而水分含量则相反,粗蛋白在2龄组中显著高于3龄组(P<0.05);(2)Ca和P等矿物元素随年龄呈递减趋势(P<0.05);(3)各年龄段均含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以赖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2龄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4)不同年龄段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P<0.05),其中2龄组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最高,3龄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最高。不同年龄段长吻鮠肌肉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肉质鲜美,综合比较以2龄阶段营养最佳。

    禁食处理对尼罗罗非鱼体重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李庆勇, 黄秋标, 叶林, 刘艺, 巫树东, 朱德兴, 林海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3): 109-1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064  
    摘要 + 69 )   HTML 0 )    PDF ( 1267KB )( 19 )   

    获得罗非鱼最佳的饥饿胁迫时间,兼顾鱼的品质与经济效益,旨在为罗非鱼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以达到上市规格(837.78±86.78) 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分析罗非鱼在禁食后的不同时期内其体重以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尼罗罗非鱼的体重持续减少。试验结束时体重减少14.35%,肥满度为3.16~3.52,肝体比呈先升后降趋势,胃体比及肠体比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肌肉蛋白质、脂肪含量降低,而灰分、水分等增加;肌肉中EAA/NEAA比例高于60%,脂肪酸及微量元素呈动态变化。根据鱼体减重和损耗,结合肌肉中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等的变化,综合成本、口感等,罗非鱼禁食14~21 d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