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向阳, 栗建枝, 吴枝根, 等. 从2011年山西玉米区试结果谈中国的玉米区试制度[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24): 125-130. [2]何代元, 胡宁,马兆锦, 等. AMMI模型在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玉米科学, 2009, 17(4): 144-147. [3]张泽, 鲁成, 向仲怀. 基于AMMI模型的品种稳定性分析[J]. 作物学报, 1998, 24(3): 304-309. [4]李本贵, 阎俊, 何中虎, 等. 用AMMI模型分析作物区域试验中的地点鉴别力[J]. 作物学报, 2004, 30(6): 593-596. [5]杨锦忠, 郝建平, 姚宏亮, 等. 基于AMMI模型的玉米区域试验地点鉴别力的重演性研究[J]. 玉米科学, 2011, 19(4): 145-148. [6]刘建新, 李清超, 王锦,等. 主成分分析在玉米区域试验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 2015, 11, 42-45. [7]刘玉爱, 侯建华, 高志军, 等. 玉米引种材料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J]. 玉米科学, 2006, 14(2):016-018. [8]韩永翔, 葛秉钧. 甘肃省玉米产量的主成分分析[J]. 应用气象学报, 1995, 6(2): 252-256 [9]陈就就. 玉米区域试验分析模型与方法的研究[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硕士论文, 2012. [10]张世煌. 中美育种家经验交流随笔[J]. 种子科技, 2015, 33(1): 7-10. [11]张世煌. 北方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和转型方向[J]. 种子科技, 2015, 30(12):1-5. [12]常 程. 密度对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D].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论文, 2011. [13]游福欣, 张富才, 檀尊社, 等. 玉米性状变异的因子分析及育种学启示[J].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4): 26-26. [14]饶大恒, 邹细标. 密度, 施肥量和施肥方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3(4):26-29. [15]唐锦福, 贾忠军, 陈志国. 氮肥不同施用量对玉米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现代化农业, 2009, (7): 9-10. [16]张艳利. 新时期如何做好玉米区域试验工作[J]. 种业导刊, 2010(8): 10-11. [17]陈国立. 浅谈玉米区试收获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 种子科技, 2009, 27(7): 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