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展华.多功能造林的思考与探讨[J].亚热带农业研究,2007,3(2):129-132. [2] 章滨森,谢和生,李智勇.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发展与驱动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12,32(1):76-80. [3] 彭镇华.上海现代城市森林发展[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4] 叶功富.城市森林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5] 韩明臣.城市森林保健功能指数评价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 [6] 施农.国外城市森林的兴起[J].世界农业,1992,(9):45-46. [7] 章滨森,谢和生,李智勇,等.国外城市森林建设历程与驱动模式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12,25(3):38-42. [8] Sangster M. Urban fringe forestry in Great Britain[J]. Journal of Arboriculture,1993. [9] 苏立宁,姜乃平,丁先存.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40-43. [10] 江泽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设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C].中国城市林业,2003:4-11. [11] 吴泽民,吴澜.城市森林与城市森林游憩[J].中国城市林业,2006,4(6):34-36. [12] 王志新.美国森林管理的特点与启示[J].吉林林业科技,2006,35(6):43-47. [13] 赵铁珍,柯水发,韩菲.美国林业管理及林业资源保护政策演进分析和启示[J].林业资源管理,2011,(3):115-120. [14] Barnette K. Multiple purpose forests and the national forest system[J].New Forests,1998,17(1):119-127. [15] 周立江,先开炳.德国林业体系及森林经营技术与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5,26(2):38-42. [16] 景彦勤,林文卫,邓鉴锋.德国近自然林业经营与管理模式——赴德国林业考察报告[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3):113-116. [17] 徐文辉.德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林业勘察设计,2012,(1):33-37. [18] 秦卫华,邱启文,张晔,等.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经验[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0,6(1):34-37. [19] 刘惠宁,侯智恒,萧丽萍,等.香港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工作[J].生物多样性,2000,8(1):25-35. [20] 邵广昭,赖昆祺,林永昌,等.台湾生物多样性资料整合之经验与策略[J].生物多样性,2010,(5):444-453. [21] 陆元昌,栾慎强,张守攻,等.从法正林转向近自然林:德国多功能森林经营在国家、区域和经营单位层面的实践[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1):1-11. [22] 殷建强,于曙明,高艳平,等.美国森林健康与可持续林业的引进实践[J].贵州林业科技,2008,36(2):56-60. [23] 景彦勤.美国林业投入政策与管理之思考[J].绿色财会,2006,(3):22-25. [24] 杨海.论美国林业经济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J].林业经济,2006,(8):77-80. [25] 李剑泉,陈绍志,李智勇.国外多功能林业发展经验及启示[J].浙江林业科技,2011,31(5):69-75. [26] 邢莉莎,张位.德国森林经营方式的借鉴探讨[J].绿色科技,2012,(5):56-58. [27] 程希平,陈鑫峰,叶文,等.日本森林体验的发展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15,28(2):75-80. [28] 陈宇,佟跃,张磊.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对北京平原造林工程的借鉴[J].国土绿化,2015,(5):42-43. [29] 古琳,王成.中国香港和台湾城市森林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2012,25(3):50-54. [30] 张健华,马勇,余建辉.台湾森林游乐区的管理经验及对福建森林公园管理的启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139-142. [31] 刘德良.中外城市森林建设的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嘉应学院学报,2007,25(3):5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