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卫军, 肖波, 杨家宽,等. 生物质转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再生资源, 2003(4):30-32 [2] 李京京. 中国生物质资源可获得性评价[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8:37-39 [3] 毕于运, 高春雨, 王亚静,等. 中国秸秆资源数量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2): 211-217 [4] 肖体琼, 何春霞, 凌秀军,等.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世界农业, 2010(12): 31-36 [5] 毕于运, 王亚静, 高春雨. 中国主要秸秆资源数量及其区域分布[J]. 农机化研究, 2010, 32(3): 1-7 [6] 方放,李想,石祖梁,等. 黄淮海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利用结构分析.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2):228-234 [7] 高春雨, 王亚静, 李宝玉,等. 我国秸秆资源短缺与过剩问题探讨[J]. 农机化研究, 2010,32(4): 209-212 [8] 陈洪章. 秸秆资源生态高值化理论与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 271-271 [9] 毕于运, 王亚静, 高春雨. 中国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构成及总体趋势[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0, 31(4): 35-38 [10] 崔保伟, 郭振升. 河南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 沼气与生态, 2012(7):22-23 [11] 靳海洋, 蒋向, 杨习文,等.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思考与秸秆多途径利用商榷[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9): 142-147 [12] 张电学, 韩志卿, 刘微,等. 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直接还田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6,37(3):475-478 [13] 杨增玲, 楚天舒, 韩鲁佳,等. 秸秆饲料化集成技术模式及其区域适用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29(23):186-193 [14] Shricastava B, Thakur S, Khasa Y P, et al. White-rot fungal conversion of wheat straw to energy rich cattle feed[J]. Biodegradation, 2011,22(4):823-831 [15] 黄继川, 彭智平, 于俊红,等. 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芥菜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2):348-353 [16] 李飞跃, 汪建飞. 中国粮食作物秸秆焚烧排碳量及转化生物炭固碳量的估算[J]. 农业工程学报, 2013,29(14):1-7 [17] 慕平, 张恩和, 王汉宁,等.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11,25(5): 81-85 [18] 李玮, 乔玉强, 陈欢,等.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砂姜黑土理化性质及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4, 34(17): 5052-5061. [19] 王慎重, 王瑜, 李娜,等.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3, 33(22): 7116-7124. [20] Lou Y L, Xu M G, Wei W, et al. Return rate of straw residue affects soil organic C sequestration by chemical fertilization [J]. Soil and Tilage Research, 2011, 113(1): 70-73 [21] 汤文光, 肖小平, 唐海明,等. 长期不同耕作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库容及重金属Cd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 168-176 [22] Guggenberger G, Elliott E T, Frey S D, et al. Microbial contributions to the aggregation of a culivated grassland soil amended with starch[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999, 31(3): 407-419. [23] 丁永亮, 李锦, 闫慧荣,等. 秸秆还田的土壤酶效应初探[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42(3): 137-144. [24] 屈会娟, 李金才, 沈学善,等. 秸秆全量还田对冬小麦不同小穗位和粒位结实粒数和粒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1,44(10): 2176-2183. [25] 徐国伟, 吴长付, 刘辉,等. 麦秸还田及氮肥管理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7, 33(2): 284-291. [26] 周怀平, 解文艳, 关春林,等. 长期秸秆还田对旱地玉米产量、效益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2): 321-330. [27] 李少坤, 王克如, 冯聚凯,等. 玉米秸秆还田与不同耕作方式下影响小麦出苗的因素[J]. 作物学报, 2006, 32(3): 463-465. [28] 贾春林, 郭洪海, 袁奎明,等. 黄淮区不同播种方式对玉米出苗质量和土壤环境的影响[J].玉米科学, 2012, 20(1): 108-111. [29] 刘凤艳, 龚振平, 马先树,等. 秸秆还田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8): 75-78. [30] Kumar K, Goh K M. Nitrogen release from crop residues and organic amendments as affected by biochemical composition[J]. Communications in Soil Science and Plant Analysis, 2003, 34(17): 2441-2460 [31] 逯非, 王效科, 韩冰,等. 稻田秸秆还田: 土壤固碳与甲烷增排[J]. 应用生态学报, 2010, 21(1): 99-108. [32] 史然, 陈晓娟, 沈建林,等.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J]. 土壤, 2013, 45(2): 193-198 [33] 郑德聪, 武月明, 王菊霞. 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3 [34] 罗鹏, 刘忠. 用木质纤维原料生产乙醇的预处理工艺[J]. 酿酒科技, 2005(8): 42-47 [35] 刘运洋, 申德超, 徐冲. 关于纤维素原料产生燃料酒精预处理工艺的一些探讨[J]. 酿酒, 2005, 32(3): 41-42 [36] 朱跃钊, 卢定强, 万红贵,等. 木质纤维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生物加工过程, 2004, 2(4): 11-25 [37] 罗鹏, 刘忠. 蒸汽爆破法预处理木质纤维原料的研究[J]. 林业科技, 2005, 30(3): 53-56 [38] 王亚静, 王红彦, 高春雨,等. 稻麦玉米秸秆残留还田量定量估算方法及应用[J].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31(13): 244-250 [39] 卜毓坚, 屠乃美, 刘文,等.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其技术进展[J]. 作物研究, 2006,20(5): 526-529 [40] 杨宏伟. 黄淮海平原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建议[J]. 农机科技推广, 2016(1): 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