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733. 赵士洞, 王礼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J]. 自然资源学报, 1996, 11(3): 288-292. 牛文元. 中国可持续发展总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4-7, 14-21. 石元春. 决胜生物质[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1: 58-59.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我们共同的未来[M]. 王之佳, 柯金良, 等译.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52. 杨开忠. 一般持续发展论(上)[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4, 4(1): 11-15. 辛岭, 胡志全.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5, 17(4): 135-142. 骆光林, 赵匀, 阮俊华, 等. 农业工程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农业[J]. 农业工程学报, 1999, 15(1): 22-26. 张灿强, 王莉, 华春林, 等. 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J]. 资源科学, 2016, 38(4): 790-797. 张小栓, 路施泽, 冯建英, 等. 基于能值分析的设施葡萄可持续性评估系统设计[J]. 农业机械学报, 2013, 44(5): 264-269. 方精云, 白永飞, 李凌浩, 等. 我国草原牧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与实践[J]. 科学通报, 2016, 61(2): 155-164. 蒋高明, 郑延海, 吴光磊, 等. 产量与经济效益共赢的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以弘毅生态农场为例[J]. 科学通报, 2017, 62(4): 289-297. 邝远华, 汪丽娜, 陈晓宏, 等. 水资源可持续性的参数敏感性分析[J]. 地理科学, 2016, 36(6): 910-916. 徐明岗, 周世伟, 张文菊, 等.我国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与农业可持续生产[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5, 30(Z1): 141-149. 赵兴国, 潘玉君, 丁生, 等. 中国省域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及时空格局特征[J].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3): 196-204. 赵桂慎, 姜浩如, 吴文良. 高产粮区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能值分析[J]. 农业工程学报, 2011, 27(8): 318-323. 林明彻, 李晶晶, 杨富强. 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分析[J]. 中国能源, 2012, 34(6): 6-16, 25. 南国芳, 张月威. 基于粗糙集和熵权法的石油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评估[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5(5): 385-391. 于汶加, 陈其慎, 张艳飞, 等. 世界新格局与中国新矿产资源战略观[J]. 资源科学, 2015, 37(5): 860-870. 苗韧, 周伏秋, 胡秀莲, 等.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13, (4): 17-25. 钱宇, 杨思宇, 贾小平, 等. 能源和化工系统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和可持续性研究[J]. 化工学报, 2013, 64(1): 133-147. 付伟, 赵峻权, 杜国祯. 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基于资源福利指数的实证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11): 1902-1915. 侯新村, 范希峰, 陈龙池, 等. 木质纤维素草本植物边际土地可持续生产模式探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4, 19(2): 14-20. 李哲, 杨海芳. 《生物燃料可持续生产国际准则》解读及其对我国生物燃料发展的启示[J]. 中国生物柴油, 2010, (2): 1-5. 侯新村, 范希峰, 朱毅, 等. 能源草沼气发酵应用潜力及应用前景[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4, 22(3): 426-434. Dauber J, Jones M B, Stout J C. The impact of biomass crop cultivation on temperate biodiversity[J]. 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 2010, 2(6): 289-309. 孟海波, 赵立欣, 高新星, 等. 生物液体燃料可持续发展评价系统[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2): 218-223. Consuelo L F Pereira, Enrique Ortega.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large-scale ethanol production from sugarcane[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 18(1): 77-82. 罗玉和, 丁力行. 生物质直燃发电CDM项目可持续性的能值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12): 224-227. 余强, 庄新姝, 袁振宏, 等.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制取燃料及化学品的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2, 31(4): 784-791. 李园园, 吴虹, 黄超, 等. 发酵性丝孢酵母HWZ004利用水稻秸秆水解液发酵产油脂[J]. 生物工程学报, 2011, 27(9): 1309-1316. 高瑞芳, 袁旭峰, 李佳佳, 等. 四种含木质纤维素原料在牛粪液中的酸化[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7): 199-204. 谢光辉. 论我国非粮生物质原料的非粮属性[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3, 18(6): 1-5. 赵其国, 黄季焜. 农业科技发展态势与面向2020年的战略选择[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3): 397-403. 谢光辉. 能源植物分类及其转化利用[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16(2): 1-7. [36]Zhenying Wu, Yingping Cao, Ruijuan Yang, et al. Switchgrass SBP-box transcription factors PvSPL1 and 2 function redundantly to initiate side tillers and affect biomass yield of energy crop[J].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2016, 9:101-115 范希峰, 侯新村, 左海涛, 等. 三种草本能源植物在北京地区的产量和品质特性[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6): 3316-3322. [38]Davey C L, Jones L E, Squance M. Radiation capture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of Miscanthus sacchariflorus, M. sinensis and their naturally occurring hybrid M. × giganteus[J]. Global Change Biology Bioenergy, 2017, 9(2): 385-399. [39]Gaurav Sablok, Yuan Fu, Valentina Bobbio et al. Fuelling genetic and metabolic exploration of C3 bioenergy crops through the first Reference transcriptome of Arundo donax L.[J].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2014, 12(5): 554-567. 范希峰, 侯新村, 朱毅, 等. 杂交狼尾草作为能源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特性[J]. 中国草地学报, 2012, 34(1): 48-52. 谢光辉. 非粮生物质原料体系研发进展及方向[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6): 1-19. 石元春. 中国生物质原料资源[J]. 中国工程科学, 2011, 13(2): 16-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NY/T 1915―2010.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 术语[S].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GB 50762―2012. 秸秆发电厂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12. 乐园, 李龙生. 秸秆类生物质燃烧特性的研究[J]. 能源工程, 2006, (4): 30-33. Seungdo Kim, Bruce E Dale. Global potential bioethanol production from wasted crops and crop residues[J]. Biomass and Bioenergy, 2004, 26(4): 361-375. 蔡亚庆, 仇焕广, 徐志刚. 中国各区域秸秆资源可能源化利用的潜力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 26(10): 1637-1646. 张崇尚, 刘乐, 陆岐楠, 等. 中国秸秆能源化利用潜力与秸秆能源企业区域布局研究[J]. 资源科学, 2017, 39(3): 473-481. 崔蜜蜜, 蒋琳莉, 颜廷武. 基于资源密度的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潜力测算与市场评估[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6, 21(6): 117-131. 汤宏, 沈健林, 刘杰云, 等. 稻秸的不同组分对水稻土甲烷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6, 25(7): 1125-1133. 高利伟, 马林, 张卫峰, 等. 中国作物秸秆养分资源数量估算及其利用状况[J].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7): 173-179. 代文才, 高明, 兰木羚, 等. 不同作物秸秆在旱地和水田中的腐解特性及养分释放规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7, 25(2): 188-199. Duncan Graham-Rowe. Agriculture: Beyond food versus fuel[J]. Nature, 2011, 474(7352): S6-8. 刘红江, 郑建初, 陈留根, 等. 秸秆还田对农田周年地表径流氮、磷、钾流失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12, 21(6): 1031-1036. 程序, 朱万斌. 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开发能源作物促生态重建的前景[J]. 草业学报, 2012, 21(6): 1-7. 任继周, 胥刚, 李向林, 等. 中国草业科学的发展轨迹与展望[J]. 科学通报, 2016, 61(2): 178-1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