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清奎, 汪思龙, 高洪, 等.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05, 24(4):360-363.
|
[2] |
高崇升, 王建国. 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演变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生态学报, 2011, 19(6):1468-1474.
|
[3] |
夏文建, 王萍, 刘秀梅, 等. 长期施肥对红壤旱地有机碳、氮和磷的影响[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 29(12):27-31.
|
[4] |
李焕茹, 朱莹, 田纪辉, 等. 碳氮添加对草地土壤有机碳氮磷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29(8):2470-2476.
doi: 10.13287/j.1001-9332.201808.031
|
[5] |
俞海, 黄季焜, SCOTT R, 等. 中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 地理研究, 2003, 22(3):380-388.
|
[6] |
韩冰, 王效科, 逯非, 等. 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 生态学报, 2008, 8(2):612-619.
|
[7] |
许文霞, 翟勇, 黄婷, 等. 石河子垦区农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土壤通报, 2015, 46(6):1352-1358.
|
[8] |
李新华, 郭洪海, 朱振林, 等.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6, 32(9):130-135.
|
[9] |
路文涛, 贾志宽, 张鹏, 等.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作农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3):522-528.
|
[10] |
祁心, 江长胜, 郝庆菊, 等.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J]. 环境科学, 2015, 36(10):3816-3824.
|
[11] |
罗原骏, 蒲玉琳, 龙高飞, 等. 施肥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18, 30(8):1389-1397.
doi: 10.3969/j.issn.1004-1524.2018.08.17
|
[12] |
陈先茂, 章发根, 邓国强, 等.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12):86-88.
|
[13] |
颜丽, 宋杨, 贺靖, 等. 玉米秸秆还田时间和还田方式对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4, 2:143-148.
|
[14] |
董祥洲, 徐粲然, 朱启法, 等. 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20, 48(13):1-4.
|
[15] |
岳红丽, 吴景贵, 王蒙.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腐殖质结合形态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 47(18):56-59.
|
[16] |
王亚静, 王飞, 石祖梁, 等. 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的秸秆资源与利用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 38(6):13-20.
|
[17] |
王素娟, 孙肖青.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9):4034-4035.
|
[18] |
刘志伟, 朱孟涛, 郭文杰, 等. 秸秆直接还田与炭化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温室气体排放潜力的对比研究[J]. 土壤通报, 2017, 48(6):1371-1378.
|
[19] |
张文可, 苏思慧, 隋鹏祥, 等. 秸秆还田模式对东北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8):2300-2308.
|
[20] |
王蕾, 王福林, 段彤彤, 等. 黑龙江省玉米秸秆还田腐解规律的研究[J]. 农机化研究, 2020, 42(9):24-31.
|
[21] |
田慎重, 张玉凤, 边文范, 等. 深松和秸秆还田对旋耕农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2):185-192.
|
[22] |
朱晓晴, 安晶, 马玲, 等. 秸秆还田深度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5):977-989.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05.010
|
[23] |
BLAIR G J, LEFROY R D B, LISLE L. Soil carbon fractions based on their degree of oxid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carbon management index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J]. Aust J Agri Res, 1995, 46:1459-1466.
doi: 10.1071/AR9951459
URL
|
[24] |
JENKINSON D S, POWLSON D S. The effects of biocidal treatments on metabolism in soil: A method for measuring soil biomass[J]. Soil Biol Biochem, 1976, 8:189-202.
doi: 10.1016/0038-0717(76)90003-1
URL
|
[25] |
陈文新. 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M]. 北京: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
[26] |
胡燕芳, 章明奎. 长期地表秸秆覆盖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1, 11(7):37-4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190400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