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索适宜本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与播期,于2015 年在山西省早熟玉米区以特早熟、早熟、中熟3 个不同熟期玉米品种为测试材料,测定不同播期下玉米的生育期和产量及其构成。结果表明,在本试验设置的4 个播期中,特早熟和早熟品种都能安全成熟,而中熟品种4 月21 日以后播种不能正常成熟。随着播期的提前,所有不同熟期的玉米品种产量均呈上升趋势。早熟和中熟品种的产量显著大于特早熟,但早熟与中熟品种之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百粒重之间的不同引起的。在产量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中,生育期积温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产量随积温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本地区适宜种植早熟品种,最佳播期一般在4月20号左右,产量最高。
为了了解国审大豆新品种‘周豆23 号’的生产利用价值,以2012—2013 年国家黄淮海大豆区域试验结果为依据,通过对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分析‘周豆23 号’大豆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结果表明,‘周豆23 号’是一个产量高、丰产性和稳产性均好,适应范围广的品种,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木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不仅提高了复种指数,延长光合作用时间,同时改善了田间气候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除草剂的使用,降低种植成本,有效地增加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木薯间作套种不同作物的栽培模式和经济效益以及国内木薯间作套种产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强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和人才投入,为木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同时应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相适应的标准化种植模式,探索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发展道路的建议,为木薯间作套种栽培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分别为39.75万t和32.74万t,2010年比2005年减少17.64%。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甲烷排放减少17.37%,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减少31.59%,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增加1.11%。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面积减少及动物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是农业活动甲烷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稻田甲烷排放受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水分状况、施肥管理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可从上述途径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甲烷排放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提高畜产品产出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控制政策、降低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提供基础资料。
为今后更好地指导野生大豆保护与利用工作,总结了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原生境保护、资源收集与异位保存情况以及在饲草和育种方面的利用现状;分析了当前保护利用中存在的一系 列问题,如原生境受到严重破坏,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重视程度不够,利用研究水平有待于提高等;提出了加快山东省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为研究不同移栽方式对烤烟‘KRK26’生长发育和产、质量影响,进行了膜下小苗移栽与膜上壮苗移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膜下小苗移栽方式能有效促进烤烟生长发育,缩短烤烟大田生育期,烟叶成熟期提前8 天。同时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更加协调,使烟叶单产提高10.5%,上等烟率提高0.9%,产值提高11.3%。试验证明了德宏烟区膜下小苗移栽的优势,为德宏烟区烤烟最佳移栽方式提供依据。
红缘天牛是危害阔叶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为了明确哪一品种枣树的活性部位对红缘天牛有引诱作用。以木枣、狗头枣、赞皇枣、壶瓶枣和骏枣的枣叶、枣枝和枣花为实验材料,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红缘天牛对5种枣树不同部位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以空气为对照的条件下,红缘天牛雌雄成虫对木枣枣叶的挥发性气味趋向率分别达到70.00%和69.23%,木枣的枣叶对红缘天牛有引诱作用(P<0.05)。红缘天牛雌、雄成虫对狗头枣枣枝挥发性气味反应最强,趋向率分别达到77.42%和73.68%,狗头枣枣枝对红缘天牛有很强的引诱作用(P<0.01);此外木枣枣枝对红缘天牛雌虫也具有引诱作用(P<0.05)。所有枣树品种的枣花挥发物对红缘天牛既无引诱作用也无忌避作用(P>0.05)。木枣挥发物对红缘天牛成虫具有较好的引诱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为了进一步优化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栽培种的培养条件,为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提供更适合的栽培菌种。本试验选择16种不同来源的杏鲍菇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各品种的菌丝生长情况、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杏鲍菇母种的菌丝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4号(‘农杏6号’)、8号(‘杏鲍菇79号’)、15号(‘奥坤’) 这3个品种的杏鲍菇菌丝均匀,浓密,长势好;平均生长速率快,达0.77 cm/d,极显著高于其他菌种;菌丝生长指数最大,达到3.86。因此,从菌丝生长特性方面考虑,4号(‘农杏6号’)、8号(‘杏鲍菇79号’)、15号(‘奥坤’)可作为杏鲍菇栽培时的优良菌种。
为提高烤烟上部位叶可用性,通过向密集式烤房装烟室底层铺河沙进行保湿以改善烘烤环境。结果表明:铺河沙能有效降低单位干烟耗煤量及耗电量,降低烘烤成本;提高上等烟比例、均价及产值,改善烟叶经济性状;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更加协调,感官质量提高,表现在烟叶的疏松度及烟叶深度增加,含青杂率降低,外观质量改善等。因此,在密集式烤房装烟室底层铺河沙,对提高上部位叶可用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烤烟生产上推广。
编制育种数据清单是育种的前提准备工作。文中分享了使用电子表格Microsoft Excel编制育种数据清单的几个小技巧。Excel中“if”、“ vlookup”、“rand”、“=”、“ &”、“$”等函数及符号,以及一些菜单命令的巧用,可以快速、准确地得到育种数据清单。
为了科学判断贫困地区致贫原因,找出贫根,避免盲目扶贫行为,精准制定扶贫对策,更好实现贫困地区全面小康,以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为依据,以九寨沟县为实证,基于经济学的分析逻辑,提出因病因残致贫、资源条件致贫、农民教育水平偏低是贫困地区贫困的3 个根本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政府兜底和创新保险政策、加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力度等相关建议。
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理论分析入手,比较并梳理了欧美等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和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从顶层设计建立覆盖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和全要素的系统化制度安排;以源头治理为重点形成关口前移和信息共享的动态监管模式;强化资源整合和条件保障,建立稳定的监管资金投入和补贴渠道;构建政府、企业、消费者、社会多元参与的协同监管运作机制这4个方面,推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体系。
为了了解吉林省农资物流的发展水平,本论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选用10个指标对吉林省9个地市的农资物流发展进行定量分析,探索农资物流发展不均衡的原因。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9个地市的农资发展可以分为两类,长春、吉林、四平为第一类,其它地市为第二类。因此,吉林省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农资物流的发展水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也为其他行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根据工商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结合的途径,结合实际案例,将中国工商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的结合模式归纳为直接投资模式、“企企”联结模式、“资本-合作组织”联结模式、“资本-金融机构”模式、“资本-政府”合作模式以及综合模式。通过研究不同模式的基本特征、具体条件和优越性,将工商资本与农村生产要素结合归纳为不同的模式,有利于针对不同模式的共性和差异性提出改善工商资本和农村生产要素结合的对策,有利于政府实施更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促进政府对工商资本进入农村的管理方式的改变,进而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增加农村就业。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在一定程度上破解城乡现有的二元结构格局,针对北京市的养老保险发展进程展开相关研究,通过政策演变与数据分析,并基于替代率与相对水平对北京市目前存在的3种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对于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而言,在替代率和相对水平方面,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提供的保障水平显著高于城乡养老保险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保障水平,其总替代率为90.00%,净替代率为91.17%,而且各种养老保障制度间随着收入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针对研究结果,应高度重视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使用替代率作为衡量不同保障绩效的指标,以期实现各项保险制度的保障水平平等化。
为了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以山东省诸城市为例,探索了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及特点。通过对诸城市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背景、组织规划、经费来源、建设机制、建设取得的成果和运行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为中国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的建设思路和模式。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是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中还存在着技术服务不到位、相关产业缺乏对接、服务环节过于单一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笔者结合实地调研情况,从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和提高服务支撑能力方面,提出若干举措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建设:首先,应根据广大农民需求构建农技推广大体系;其次,应立足新的任务要求确立农技推广大职能;此外,还应围绕履行职责需要强化农技推广大保障;进而着眼于提高服务效能完善农技推广新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围绕技术供给推进科研与推广大对接,从而真正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高效、快捷的农业公共服务。
近年来,文化资源这一问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无疑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以省级正式名录和扩展名录为主体,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研究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贵州省级非遗项目以省级正式名录为主,其中民俗类非遗数量最多,曲艺、传统医药和传统美术项目数量较少;(2)非遗大部分集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黔东南州,其中少数民族类的非遗数量和种类都占较大比重,由此可知该地非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本研究可为非遗的研究和保护提供依据,促进贵州省的文化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