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何永清,周秉荣,张海静,等.青海高原雪灾风险度评价模型与风险区划探讨[J].草业科学,2010,27(11):37-42. [2] 贺芳芳,邵步粉.上海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风险区划[J].气象科学,2011,31(1):33-39. [3] 朱浩,樊彦国,武腾腾.开源GIS 支持下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5(3):33-40. [4] 赵春雨,王冀,严晓瑜,等.东北地区冬季降雪的气候特征及其区划[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5):29-35. [5] 孙仲毅,王军,靳冰凌.河南省北部一次暴雪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高原气象,2010(05):1338-1344. [6] 丁永红,冯建民,马筛艳,等.宁夏降雪日数的气候特征和环流结构[J].气象,2012,38(12):1523-1531. [7] 李丹,单振宇,韩卫东.丹东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3):45-47. [8] 赵斌,赵萃萍,闫巨盛.河北两次大(暴)雪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科技,2010(03):281-288. [9] 王宪彬,辛艳辉,陈艳秋,等.阜新地区暴雪预报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8):199-205. [10] 邵本军,刘丽敏.一次雨转雪天气成因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1,28(1):15-17. [11] 刘畅,杨成芳,张少林,等.一次晚春暴雪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14,42(5):874-880. [12]李江波,李根娥,裴雨杰,王福霞,王新龙,文杰.一次春季强寒潮的降水相态变化分析.气象,2009,7(1):87-94. [13]马晓青,丁一汇,徐海明,何金海.2004/2005年冬季强寒潮事件与大气低频波动关系的研究.2008,02:380-394. [14]肉孜.阿基,李如琦,唐冶.2011年初北疆强寒潮过程诊断分析.沙漠与绿洲气象,2013,3(1):7-12. [15]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大气科学,2007,6(3):1266-1278. [16]陈豫英,陈楠,邵建,聂晶鑫,马金仁.2008年12月两次寒潮天气对比分析.气象,2009,11,30-38. [17]许爱华,乔林,詹丰兴,牛星球.2005年3月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的诊断分析.气象,2006,32(3),49-55. [18]李昕翼,谢娜,施娟,李愉,安峡.2010 年3月成都一次寒潮天气过程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913 - 14916,14947。 [19] 周雪松,杨成芳,孙兴池.两次早春暴雪过程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2):446-455. [20] 李海军,张雪慧,潘士雄.伴随对流层中低层气温持续下降的雪转雨过程分析[J].气象科技,2015,43(6):1164-1169. [21] 周黎明,王俊,龚佃利,等.2009 年初冬山东一次暴雪过程粒子谱特征分析[J].气象,2014,40(1):59-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