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永成, 刘青华, 周志春, 等. 马尾松不同产脂力无性系光合特性差异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5, 43(2): 36-41. [2]谢善高, 李梦华, 郑小贤. 主要测树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 40(5): 2733-2738. [3]翁海龙, 贾红亮, 陈宏伟, 等. 思茅松高产脂优树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8, 36(11): 69-70. [4]崔西甜, 袁凤辉, 王安志, 等. 蒙古栎叶片光合作用随叶龄的变化及其与叶片功能性状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2017, 36(11): 3160-3167. [5]曾燕蓉, 朱方容, 林强, 等. 几种桑树叶面积测量方法及叶片大小与叶片质量的相关性分析[J]. 蚕业科学, 2013(5): 868-876. [6]朱宏光, 赵金龙, 温远光, 等. 尾叶桉和巨尾桉叶面积的测算模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31): 17568-17570, 17584. [7]李爱民, 全妙华, 牛友芽, 等. 马尾松松脂产量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湖南林业科技, 2008, 35(1): 58-59. [8]刘青华, 周志春, 范辉华, 等. 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性状的家系变异及优良家系早期选择[J]. 林业科学研究, 2013, 26(6): 686-691. [9]梁一池, 蔡邦平. 马尾松产脂力的最优拟合模型[J]. 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7, 4: 297-300. [10]舒文波, 杨章旗. 马尾松不同采脂年龄和径级产脂量变化特点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1, 31(11): 39-43. [11]陈志林, 秦采风, 刘为民, 等. 河南省马尾松采脂量与树体因子关系的研究[J]. 河南林业科技, 1999, 19(4): 8-10. [12]谢善高, 郑小贤, 刘 洪, 等. 不同采脂方法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4):1539-1541. [13]黄 帆, 陈清新, 周国瑾. 马尾松高产脂优良家系及优树选择研究[J]. 湖南林业科技, 2015, 42(6):102-105. [14]许建伟. 马尾松产脂量与主要树体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7): 43-47. [15]杨章旗. 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2. [16]李合生. 现代植物生理学(第3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7]张诚诚. 基质含水量对油茶容器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D].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2013. [18]安宁, 丁贵杰, 谌红辉. 林分密度及施肥对马尾松林产脂量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 30(9): 46-50. [19]刘云. 气象因子对马尾松松脂产量影响的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31(6):65-69. [20]陈广财, 佘济云, 陆 禹, 等. 高峰林场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因子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6, 36(6): 40-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