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地理学报,2005,60(4):689-697. [2] 吴兑,吴晓京,李菲,等.1951-2005年中国大陆霾的时空变化[J].气象学报,2010,68(5):680-688. [3] 吴兑,毕雪岩,邓雪娇,等.珠江三角洲气溶胶云造成严重灰霾天气[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6):77-83. [4] 吴兑,邓雪娇,毛节泰,等.南岭大瑶山高速公路浓雾的宏微观结构与能见度研究[J].气象学报,2007,65(3):406-415. [5] 吴兑,廖国莲.邓雪娇.等.珠江三角洲霾天气的近地层输送条件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1):1-9. [6] 李子华,黄建平,孙博阳,等.辐射雾发展的爆发性特征[J].大气科学,1999,23(5):623-631. [7] 李子华,刘端阳,杨军,等.南京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征[J].气象学报,2011a,69(4):706-718. [8] 李子华,刘端阳,杨军.辐射雾雾滴谱拓宽的微物理过程和宏观条件[J].大气科学,2011b,35(1):41-54. [9] 李子华,彭中贵.重庆市冬季雾的物理化学特性[J].气象学报,1994,52(4):477-483. [10] 濮梅娟,严文莲,商兆堂,等.南京冬季雾爆发性增强的物理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08a,27(5);1111-1118. [11] 濮梅娟,张国正,严文莲,等.2008b.一次罕见的平流辐射雾过程的特征[J].中国科学(D辑),38(6):776-783. [12] 严文莲,刘端阳,濮梅娟,等.南京地区雨雾的形成及其结构特征[J].气象,2010,36(10):29-36. [13] 严文莲,濮梅娟,王巍巍,等.一次罕见的辐射一平流雾研究(I)—生消物理过程分析[J].气象科学,2009,29(1):9-16. [14] 刘端阳,濮梅娟,杨军,等. 2006年12月南京连续4天浓雾的微物理结构及演变特征[J].气象学报,2009,67(1):147-157. [15] 曹伟华,梁旭东,李青春.北京一次持续性雾霾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学报,2013,71(5):940-951. [16] 蔡子颖,韩素芹,吴彬贵,等.天津一次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研究[J].气象,2012,38(9):1103-1109. [17] 吴彬贵,张宏升,汪靖,等.一次持续性浓雾天气过程的水汽输送及逆温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9,28(2):258-267. [18] 费建芳,王锐,王益柏,等.一次大雾天气下PM2.5二次无机粒子的数值模拟[J].大气科学学报,2009,32(3):360-366 [19] 魏玉香,童尧青,银燕,等.南京SO2、NO2和PM10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J].大气科学学报,2009,3(3):451-457. [20] 孙俊英,张璐,沈小静,等.大气气溶胶散射吸湿增长特性研究进展[J].气象学报,2016,74(5):672-6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