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志丹, 江福英, 尤支明, 等. 亚热带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为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36(1):181-189.
|
[2] |
郑梅迎, 林伟, 徐茜, 等. 基于CNKI数据库的土壤酸化文献计量分析[J]. 土壤, 2020, 52(3):1-8.
|
[3] |
张璐, 逄洪波, 张雨欣, 等. 我国土壤酸化的原因及改良措施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45(8):49-52.
|
[4] |
徐仁扣, 李九玉, 周世伟, 等.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调控的科学问题与技术措施[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8, 33(2):160-166.
|
[5] |
张福锁. 我国农田土壤酸化现状与影响[J]. 民主与科学, 2016(6):26-27.
|
[6] |
徐小华, 吾建祥. 近20年来金华市土壤养分的变化[J]. 浙江农业科学, 2002, 43(5):234-236.
|
[7] |
周永亮, 范浩定, 王锡金, 等. 20年来绍兴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J]. 浙江农业科学, 2004, 45(3):142-145.
|
[8] |
刘莉, 杨丽军, 白颖艳, 等. 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45(10):83-87.
|
[9] |
杨晶, 易镇邪, 屠乃美. 酸化土壤改良技术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 2016, 30(2):226-231.
|
[10] |
王晓燕, 吴甫成, 田均良. 亚热带红壤酸缓冲特性试验研究[J]. 热带地理, 2003(1):26-29.
|
[11] |
于天仁, 陈志诚. 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0.
|
[12] |
姬钢, 徐明岗, 文石林, 等. 不同植被类型下红壤PH和交换性酸的剖面特征[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9):2639-2645.
|
[13] |
郑玉文, 陈友良, 何鹏, 等. 成都市土壤酸碱性及酸缓冲性能研究[J]. 灌溉排水学报, 2019, 38(增刊2):126-129.
|
[14]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土壤理化分析[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
[15] |
姜军, 徐仁扣, 赵安珍.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酸性红壤的pH缓冲容量[J]. 土壤通报, 2006, 37(6):1247-1248.
|
[16] |
李源环, 邓小华, 张仲文, 等. 湘西典型植烟土壤酸碱缓冲特性及影响因素[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9, 27(1):109-118.
|
[17] |
赵凯丽, 蔡泽江, 王伯仁, 等. 不同母质和植被下红壤PH和交换性酸的剖面特征[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26(9):2639-2645.
|
[18] |
孙佳佳, 王培, 王志刚, 等. 不同成土母质及利用方式对红壤机械组成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5, 32(3):54-58.
|
[19] |
王磊, 汪玉, 杨兴伦, 等. 有机物料对强酸性茶园土壤的酸度调控研究[J]. 土壤, 2013, 45(3):430-436.
|
[20] |
包骏瑶, 赵颖志, 严淑娴, 等. 不同农林废弃物生物质炭对雷达竹林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J].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8, 35(1):43-50.
|
[21] |
杨杉, 吴胜军, 周文佐, 等. 三峡库区土壤酸碱缓性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 25(1):163-170.
|
[22] |
黄平, 张佳宝, 朱安宁, 等. 黄淮海平原典型潮土的酸碱缓冲性能[J]. 中国农业科学, 2009, 42(7):2392-239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9.07.018
|
[23] |
沈月, 依艳丽, 张大庚, 等. 耕地棕壤酸碱缓冲性能及酸化速率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1):95-100.
|
[24] |
张天彬, 涂仕华, 冯文强, 等. 四川酸性土壤石灰需求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 生态环境, 2003, 12(1):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