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柴岩,林汝法.中国小杂粮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 张耀文,邢亚静.小杂粮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 [3] 郑丽平,吕慧卿,郝志萍,等.山西省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前景[J].杂粮作物,2005,25(2):117-118. [4] 杨春玲,王阔,关立,等.绿豆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及通径分析.杂粮作物,2005.25(5):314-315. [5] 邓聚龙.灰色理论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 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 DPS 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 崔秀辉.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绿豆育种中的应用.[J].杂粮作物,2005,25(4):238-239. [8] 邓芸,马永祥,王百姓.特用玉米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中国种业,2004,12:35-37. [9] 李凤艳,张光华,张仁和.玉米优异地方资源的筛选与评价.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3):225-227. [10] 王立秋.北方早熟玉米9个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玉米科学,2001,9(2):44-46. [11] 王献礼,田杰英,杜文全.新疆长绒棉品种(系)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2):144-146. [12] 张富厚,郑跃进,王黎明.河南省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42-4843. [13] 徐淑霞,李振贵,张光,等.大豆区试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业生产,2012,1:28-30. [14] 贾玉敏,张健.灰色系统理论在高蛋白大豆种质综合评价上的应用[J].吉林农业科学,2002(6):13-17. [15] 王英杰,王晓琳,孙滨,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沈阳芸豆联合鉴定试验[J].辽宁农业科学,2013(2):20-23. [16] 余丽,赵龙,吴宪志,等.基于灰色关联评价的普通菜豆农艺性状对其产量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4,4(1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