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黎裕,王天宇.我国玉米育种种质基础与骨干亲本的形成[J].玉米科学,2010,18(5):1-8 [2] 李明顺,张世煌,李新海,潘光堂,白丽,彭泽斌.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分析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群[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6):600-605 [3] 彭雷,李季竹,金明华, 苏义臣, 杨伟光.7个旅大红骨自交系的配合力分析及评价[J].玉米科学,2008,16(3):034-036 [4] 番兴明,谭静,杨峻芸,刘峰,黄必华,黄云霄.外来热带、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温带玉米自交系产量配合力分析及其遗传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7):743-749 [5] 姜海鹰,陈绍江,高兰锋,邢吉敏,宋同明,戴景瑞.高油玉米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优势模式分析[J].作物学报,2005,31(3):361-367 [6] 李新海,徐尚忠,李建生,刘纪麟.CIMMYT群体与中国骨干玉米自交系杂种优势关系的研究[J].作物学报,2001,27(5):575-581 [7] 王国胜,陈举林,侯玮,孙洪波,李平海,宗燕.我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23):77-79 [8] 史桂荣,郑富贵,曹靖生.黑龙江省玉米主要杂交优势利用模式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17(4):18~21 [9] 史桂荣.黑龙江省玉米杂种优势利用与创新现状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2.18(4):106~107 [10] 宋锡章, 苏俊, 钟占贵, 李春霞, 张瑞英, 龚世琛, 张坪.几个常用玉米自交系优势群划分的初步研究[J].玉米科学,1996,4(2):011-014 [11] 王振华,金益,王云生.黑龙江省主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7.28(2):119~128 [12] 苏俊.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8,(1):45-49 [13] 苏俊.黑龙江省玉米育种研究50年回顾与展望[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8-13,19 [14] 吴渝生.13个玉米自交系主要数量性状的配合力分析.杂粮作物.1996.(6):16~19 [15] 万廷文,李玉华.玉米自交系性状的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及特殊配合力的关系[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3,28(3):243-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