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禹, 李干琼, 喻闻, 等. 中国大豆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1):201-207.
|
[2] |
徐彩龙, 韩天富, 吴存祥. 黄淮海麦茬夏大豆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栽培技术研究[J]. 大豆科学, 2018, 37(2):197-201.
|
[3] |
李凯伟, 张继权, 魏思成, 等. 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J]. 应用气象学报, 2021, 32(4):408-420.
|
[4] |
宋豫红, 白艳凤, 包荣军, 等. 东北大豆种质群体生态性状在北安地区的表现及其潜在的育种意义[J]. 大豆科学, 2018, 37(6):829-838.
|
[5] |
孔凡丹, 周利军, 郑美玉, 等. 秸秆覆盖对黑土区大豆生长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22, 41(2):189-195.
|
[6] |
卢城, 宫青涛, 陶雨佳, 等. 盛花期高温对大豆结荚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21, 40(4):504-509,516.
|
[7] |
曲辉辉, 李秀芬, 朱海霞, 等. 高寒区大豆苗期低温多雨对产量的影响[J/OL]. 生态学杂志,1-10[2024-09-11].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21.1148.Q.20230712.1900.026.html.
|
[8] |
王思仪. 兴安盟科右前旗2010—2019年大豆种植区区域气候与产量概况[J]. 农业灾害研究, 2022, 12(9):103-105.
|
[9] |
郭世博, 张方亮, 张镇涛, 等.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的可能影响XIV.东北大豆高产稳产区及农业气象灾害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55(9):1763-178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2.09.006
|
[10] |
王彦平, 张坤, 张佳兴, 等. 不同播期气候条件对内蒙古东北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6):60-6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076
|
[11] |
盖志佳, 刘婧琦, 蔡丽君, 等. 大豆低温冷害研究进展及防控技术[J]. 农学学报, 2021, 11(1):7-1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191000248
|
[12] |
盖志佳, 张敬涛, 刘婧琦, 等. 低温胁迫对大豆幼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19, 9(12):1-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8100009
|
[13] |
屈洋, 王可珍, 刘洋. 等. 关中西部大豆产量对气候生态条件的响应[J]. 农学学报, 2020, 10(4):71-7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8110020
|
[14] |
邱译萱, 马树庆, 李秀芬. 吉林春大豆生育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中国农业气象, 2018, 39(11):715-724.
doi: 10.3969/j.issn.1000-6362.2018.11.003
|
[15] |
陈雪, 高梦竹, 赵晶, 等. 高寒地区大豆产量动态预报研究[J]. 农学学报, 2023, 13(6):91-9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065
|
[16] |
宫丽娟, 王萍, 姜蓝齐, 等. 高寒区大豆适宜播种期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5):57-6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0-0088
|
[17] |
朱桂林, 连加胜, 谢考现. 未来气候变化对鲁南地区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影响[J]. 气象科技, 1998(3):63-65.
|
[18] |
郑有飞, 宗雪梅, 陈万隆, 等. 未来气候变化对南京地区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1998, 19(5):3-7.
|
[19] |
鹿文成, 闫洪睿, 张雷, 等. 不同播期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05(5):35-36.
|
[20] |
任秀荣, 许海涛, 吴德科, 等. 不同播季和气候条件对大豆籽粒品质及主要性状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5, 24(1):71-74.
|
[21] |
张晓峰, 王宏志, 刘洛, 等. 近50年来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大豆生产潜力时空演变特征[J]. 地理科学进展, 2014, 33(10):1415-1423.
|
[22] |
魏凤英. 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 北京: 气象出版社, 2007(5):13-204.
|
[23] |
高振福, 郑玉才. 锦州地区温度的时间分布对不同生态型大豆品种产量形成的有效性研究[J]. 大豆科学, 1985(3):219-226.
|
[24] |
许佳琦, 郭立峰, 殷世平, 等. 黑龙江省大豆不同生育阶段适宜温度与降水量化指标研究[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48(8):33-44.
|
[25] |
孙培乐, 宁海龙, 陈东升, 等. 春大豆不同播期的光温生态特性[J]. 大豆科学, 2010, 29(6):953-958.
|
[26] |
张国林, 戴海燕, 隋景跃. 近60a农业生产期干旱发生风险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32):227-23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0510
|
[27] |
张运福, 赵连伟, 李菲, 等. 汛期辽宁各流域降水量变化及预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33):187-19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6080014
|
[28] |
刘振宏, 李娇, 孙艳云, 等. 辽宁西部农作物生长季干旱风险及降水满足度研究[J].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 14(4):124-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