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自主选育的水稻糯性品系的特征特性及在杂交稻育种中的作用,在福州早季对水稻早熟糯性品系的农艺性状、米质、抗性及恢复力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WX4’、‘WX8’和‘WX9’三个品系的农艺性状、米质、抗性和恢复力方面综合表现较好,是可以加以应用的恢复系。通过考察各品系与三个糯性不育系配组的杂交种关键性状看,糯性品系与‘嘉农WXA1’配组产量优势比较明显,在与‘嘉农WXA1’的配组中,嘉农WXA1/WX3,嘉农WXA1/WX4组合生育期符合福建早季选育标准、糯性得以保持,产量虽然比对照低,但差异不显著。结合恢复系和杂交稻的综合性状考量认为:恢复系‘WX4’综合性状好,经评价鉴定后可在常规稻和杂交稻选育方面有较好的利用价值,‘WX4’命名为‘福糯恢1号’。
为了探明氮肥用量对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灌浆速率的影响,以‘农大3 号’为试验材料,在磷、钾肥等量的情况下,通过变换氮肥用量,研究了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的灌浆速率。结果表明:不同穗位籽粒的灌浆速率表现为:灌浆高峰期之前,无论是一次枝梗还是二次枝梗粒的灌浆速率均随着穗位下降而降低;灌浆高峰期之后,一次枝梗粒随着穗位的下降而增高,二次枝梗粒除了高肥处理(160~240 kg/hm2)中部>上部>下部外,其他处理均为下部>中部>上部。相同穗位的一、二次枝梗粒的灌浆速率则表现为:灌浆高峰期之前,一次枝梗粒的灌浆速率大于二次枝梗粒;灌浆高峰期以后,二次枝梗粒高于一次枝梗粒。不同穗位和粒位籽粒的灌浆速率呈明显的单峰曲线,灌浆速率随着氮肥用量增加和穗位的下降而降低。
为了了解山西南部水地小麦育种发展趋势,对2012—2014年山西南部水地小麦区试的41份品系进行农艺性状比较分析、相关分析、通径分析。结果为:穗长变异系数最大,为9.61%。产量三要素变异系数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各年度间产量达极显著水平。参试品系与对照各农艺性状t检验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基本苗、有效穗数、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粒数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较大,但综合作用中穗粒数最大。根据分析结果及山西南部生态条件,穗粒数是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在山西南部小麦育种过程中应该将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提高的小麦品系作为突破口。
针对棉花生产上普遍存在的枯、黄萎病发生严重,纤维比强度偏低,马克隆值偏高以及缺乏早熟性较好的品种等问题,广泛搜集、筛选遗传背景丰富、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作为亲本,利用杂交创造广泛变异,实现目的基因的重组,选择多个优良目标性状集于一体的后代材料,结合南繁北育,在重病圃进行全生育期抗病性鉴定、多点适应性鉴定等,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性较好的抗虫棉花新品种‘冀863’。2006年参加冀中南春播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冀863’高产、抗病、早熟性好,符合纺织工业需要的AA型优质棉标准,各项纤维品质指标匹配合理,符合国家棉花品种审定规范Ⅱ型品质标准。与同期和近5年河北省审定的春播常规棉品种比较,具有整齐度指数高、断裂比强度强、马克隆值适宜、反射率高、纺纱均匀性指数高等优良纤维品质性状和早熟性好的特点。‘冀863’是适宜生产需要的综合性状优良的棉花品种,亦可作为培育新品种的优异种质资源材料。
为了明确棉花遭受涝害胁迫后的适应能力,采用盆栽种植方式,在避雨棚内对苗期棉株进行淹水;研究不同淹水程度下棉花形态、产物及生理变化。结果表明,淹水后棉花产量、单株成铃率、单铃重、株高、叶片数、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都将减少,而衣分没有变化;随着淹水时间的增加,各指标将进一步降低,淹水20d后,叶片SPAD值急剧下降,皮棉产量减少了80%以上,基本绝收。综合分析,淹水15d可以认为是棉花苗期适应涝害胁迫的临界时间,在此之前棉花可以通过栽培技术措施进行补救,恢复生长。
为探明250 g/L 丙环唑EC对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及合理使用剂量,采用测报调查、随机区组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了250 g/L 丙环唑EC防治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田间药效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在春季条锈病流行期间,用250 g/L 丙环唑EC 600 mL/hm2、450 mL/hm2和300 mL/hm2连续施用2 次,对小麦条锈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8 天和18 天防效均在98%以上,且各使用剂量之间防效差异不显著。对小麦白粉病亦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8 天防效均达100%,但持效期仅10 天左右,药后18天,防效显著下降,用250 g/L丙环唑EC 600 mL/hm2防治效果仅78.4%,用250 g/L丙环唑EC 450 mL/hm2及以下剂量,防治效果在41%以下。在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发生不重情况下,使用最佳剂量为300~450 mL/hm2,有利于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农残污染,节约防治成本。但在白粉病偏重及以上发生和条锈病混发麦地,须连续2 次用250 g/L 丙环唑EC 600 mL/hm2,以确保防治效果。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和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的250 g/L 丙环唑EC,用量相同防效没有差异,且国内和国外公司生产的250 g/L 丙环唑EC质量没有差异。从节约防治成本考虑,最好用国内利尔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250 g/L丙环唑EC。
为了探明长效缓释尿素是否对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有影响,其影响是否是导致产量降低的主要因素,试验于2014 年在大豆鼓粒期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根部主要生理指标、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施用长效缓释尿素的处理病情指数最低,达到33.96%,其产量最高为2998.65 kg/hm2。在对影响大豆产量的根部参数的通径分析中可以看出,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为地下鲜重的0.4649,说明其为最关键因子。根腐病病情指数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因素之一,但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长效缓释尿素主要是通过增加地下鲜重从而影响产量。
为了解8 种药剂对番茄晚疫病菌抑菌效果,采用含药培养基法测定8 种供试杀菌剂对番茄晚疫病菌的室内抑制作用。试验结果表明,8 种药剂对番茄晚疫病菌均有抑制效果,且抑菌率随浓度提高而增大。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5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和20%辣根素水乳剂4种药剂对该病菌抑制效果最好,施药7天后抑菌率为100%。
本试验旨在探明不同施N模式和施N量对‘越光-S’生长发育及其产量的影响,确立‘越光-S’高产栽培的合理施N模式和适宜施N量,为‘越光-S’高产栽培提供技术依据。试验以日本优质粳稻品种‘越光-S’(Koshihikari-S)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2种施N模式、5个施N水平、共9个施N处理,3次重复。试验结果是:新施N模式(1:1:1:1)在总施N量为202.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935.7 kg/hm2,传统施N模式(5:2:3:0)在总施N量为135 kg/hm2时产量最高,为6534.3 kg/hm2,二者的最高产量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新施N模式栽培‘越光-S’,前期生长量较小,但中后期生长稳健,抗倒伏能力增强,叶片功能期延长,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提高;传统施N模式栽培‘越光-S’,有利促进早生快发,增加穗数,但容易倒伏和早衰,分蘖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试验得出的结论是:‘越光-S’在高产栽培条件下,合理的施N模式是基肥:蘖肥:穗肥:粒肥为1:1:1:1,适宜的施N量为200 kg/hm2左右;‘越光-S’在中低产栽培条件下,合理的施N模式是基肥:蘖肥:穗肥:粒肥为5:2:3:0,适宜的施N量为140 kg/hm2左右。
针对生产中菜豆出苗难、保苗难等问题,在盆栽条件下,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模拟干旱胁迫环境,研究了壳聚糖不同浓度和药种比处理对菜豆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能促进种子萌发,对菜豆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等均有提高作用,当浓度为2%、药种比1:50 时,发芽率最高;浓度为1.5%、药种比1:50 时的发芽势最高,相同药种比下,浓度为1.5%和2%的发芽指数最高;浓度为1.5%和2%、药种比为1:50 时,活力指数达到最大。因此,当壳聚糖浓度为1.5%~2%,药种比为1:50 时,其处理效果最好,可为菜豆抗旱种衣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立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学发展、生产实际需要和做大做强芥菜产业目标,通过对芥菜产业发展现状的整体系统调查和科学分析,针对目前制约中国特别是南方芥菜产业化生产中存在的客观技术瓶颈及难题,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思路、前景展望和建议措施,为推动具区域特色的中国南方芥菜产业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丰富全民“菜篮子”和调整蔬菜产业结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以4 种菌糠为复合育苗基质对西瓜砧木进行育苗试验,考察各菌糠品种应用于西瓜砧木育苗的适用性,筛选出适用西瓜砧木育苗的菌糠品种。试验选取海鲜菇、杏鲍菇、金针菇以及茶树菇菌糠分别与蛭石混合配制成复合育苗基质,测定各基质的理化性状并进行西瓜砧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和金针菇菌糠容重相对较小,总孔隙度相对较少;海鲜菇、茶树菇菌糠育苗效果优于杏鲍菇和金针菇处理;海鲜菇菌糠:蛭石=4:1、茶树菇菌糠:蛭石=1:1 基质处理西瓜砧木壮苗指数达0.36、0.37,显著高于对照的草炭:蛭石=2:1处理。建议选择海鲜菇、茶树菇菌糠进行西瓜砧木育苗复合基质的进一步研发。
为明确减缓营养生长对降低‘玉露香梨’僵芽发生的作用机制,以河北魏县正常发育的‘玉露香梨’短枝顶芽为对照,结合山西太谷的‘玉露香梨’短枝顶芽,研究花芽分化期不同‘玉露香梨’园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魏县僵芽梨园新梢年生长长度和直径均极显著大于魏县正常梨园和太谷正常梨园,且枝条停长时间最晚;花芽形态分化期间,魏县正常梨园与太谷正常梨园‘玉露香梨’芽内的SOD、CAT和POD活性以及MDA含量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魏县僵芽梨园芽内的SOD和POD活性呈下降趋势,CAT活性和MDA含量则呈先升后降趋势;魏县僵芽梨园芽内SOD、CAT和POD活性整体显著低于魏县正常梨园、太谷正常梨园,MD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梨园。可见,营养生长过旺可能导致‘玉露香梨’僵芽的发生;同时,僵芽的发生与芽内SOD、CAT和POD活性密切相关。
为了解木质素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变化过程,以‘金丝小枣’和‘金丝无核小枣’为试验材料,利用Klason 法测定枣果实内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的显色反应,研究枣果实内木质素沉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枣果实中内果皮的木质素沉积过程是从基部开始,完成内果皮最内侧的木质化,再由内至外,逐渐完成;在花后15~25 天期间,‘金丝小枣’与‘金丝无核小枣’果实内果皮木质素含量基本相同,从花后40 天开始,‘金丝小枣’内木质素含量开始上升并超过‘金丝无核小枣’。‘金丝无核小枣’果实内 木质素含量在全果实发育时期内变化总体趋势平缓,而在‘金丝小枣’内木质素含量的在15~75 天期间变化增加明显,在75 天后出现跳跃式增长现象,增加更为明显。试验选用的2 个品种枣在内果皮木质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用来进行枣果实内果皮木质化的相关研究。
光核桃:光核桃又名西藏桃,属蔷薇科桃属植物,主产西藏,是西藏野生果树分布最广的种质资源之一,也是中国特有的桃种质资源,是国内外罕见的桃种质资源的“活化石群”,具有较强的耐寒、耐旱、抗病等多种优良特性。为更好地保护、挖掘及利用光核桃资源,总结了近年来光核桃的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资源分布、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研究、分类地位、遗传学研究、果实植株的利用等方面,并对今后研究方向做出了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探索性展望。
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是一种濒危的孑遗植物,由于其花形优美,在园林绿化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但珙桐种子繁殖或扦插等繁殖方式都非常困难,无论从种质保护还是经济应用的需要,开展珙桐的快速繁殖组织培养技术研究都十分重要。本研究对珙桐组织培养的外植体选择、消毒液升汞的不同浓度和基本培养基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春季的鳞芽及半木质化的带芽枝条效果较好,75%的酒精消毒10 s 及0.1%升汞消毒10 min 基本能达到要求,而基本培养基以WPM培养基效果最好。研究结果构建了珙桐的以芽繁芽技术体系,但组培苗的生根需要进一步研究。
农业灌区机井的合理布局对于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灌区机井规划布局的基础理论研究、规划布局的方法、机井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三个方面概括了机井布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并对下一步研究重点给出了建议:加强井渠结合灌区机井规划研究,强化机井空间布局及其适宜性评价方法探讨,重视GIS技术、地下水模拟软件和各种现代启发式算法等新技术在机井空间布局优化应用研究。
为了解决春玉米种植时种子浪费严重、地膜烧苗、施肥落后等技术难题,研制了玉米覆膜精播多功能一体化播种机,并对玉米覆膜精播多功能一体化播种机整机构造、工作原理以及关键部件进行研究,提供了玉米精密播种机械的主要技术参数,并在试验田进行了播种田间性能测试试验,以2FBJD-2(机械式播种)为对照。结果表明:该机整体结构合理,播种性能优,播种速度快;平均播种深度为3.52 cm,没有过深或晒种现象,与对照相比,比对照深0.20 cm,差异显著;株距合格率为93.80 %,重播率9.20%,漏播率2.60%,播种均匀性较好;覆膜质量高,破损率基本为0;施肥的稳定性和各行一致性效果较好;出苗率高达95.60%,较对照91.80%高3.80%。 收获后测产表明,该机械播种的田间地块平均产量达12934.50 kg/hm2,较对照产量11473.40 kg/hm2高12.70%。该机能够一次性完成平地、覆膜、施肥、打孔、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基本能够满足玉米农艺要求。
为探讨单菌发酵对果酒风味的影响,利用GC-MS分析对风味影响的物质基础,利用电子感官(电子鼻和电子舌)和人为感官判定菌种对咖啡果酒整体风味的影响,研究结果为酿造优质风味咖啡果酒筛选最佳菌种组合提供理论参考。实验结果表明,4 种酵母中B和D酿成的果酒中乙醇的相对含量高于其他2 种,C损失略高于其他3 种酵母。GC-MS分析共检出化合物26 种,其中酯类15 种、醇类7 种、其他化合物4 种;所检化合物除酸类物质外,均具有令人愉悦的风味;醇类均为高级醇,主要是异戊醇和苯乙醇;酵母D峰面积明显高于其他3 种,而醇酯比C(8.61)>A(4.17)>B(1.16)>D(1.05)。电子感官检测发现,电子鼻和电子舌的第1 主成分的贡献率均达到98%以上,但大多存在交叉,区分效果较差,说明风味和口感较为接近;人为感官区分结果与电子感官结果一致。
人畜共患病是生物安全领域极为重要的一环。笔者综述了当前人畜共患病的发生形式,其表现为教学、科研、医疗等相关机构发生病原泄露、污染环境导致人群感染等现象频繁发生;普通民众甚至相关从业人员缺乏自身防护及科学处置能力。为促进高校人畜共患病课程的深入改革,针对上述特点和作者在教学、科研及生活实践中的体会,建议当前高等农业院校人畜共患病相关课程教学的重点应为:(1)在加强流感、炭疽等典型人畜共患病疫病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着重进行生物安全防护、紧急处置等能力的培养与锻炼;(2)大力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安全和关注度,教学对象应包括所有大学生,并惠及普通民众。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广泛地传播三农知识、推进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音频是三农信息的一种展现形式,是通过声音的方式记录、传播三农相关的科技知识,可以扩展传播方式,增加接受人群,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和在线的方式使用音频资料。基于此,笔者设计开发了一种可以收集整理并分类发布音频资源的管理系统,简述了该系统的设计路线,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并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系统流程,以及主要功能模块等。该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三农音频资源利用率、提升三农信息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先进技术及知识经验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一条查找三农信息资源的捷径。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生产对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高温热害已成为影响水稻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进行水稻的高温热害及其风险评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高温热害对水稻生理、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探讨了提高水稻抗热性的育种途径和防御水稻高温热害的栽培管理对策。评述了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3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今后水稻高温热害研究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沿海滩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盐城市传统滩涂农业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总结出发展滩涂盐土农业的必要性。根据当前盐城市盐土农业的发展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得到了盐城市盐土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为盐城市盐土农业未来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
“农社对接”是指由农户向社区消费者直供农产品的一种新兴农产品营销模式,因其流通环节少、流通成本低、方便市民消费,对于促进农民增收、缓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等起到了积极作用。文章分析了“农社对接”在中国农产品物流中的定位,指出其在现阶段仅作为一种辅助的农产品营销模式的主要原因:农产品供应者经营能力有限、传统购买方式仍受青睐、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监督及物流配送技术支撑等,发展中缺少取代农贸市场的革命性创新机制。同时分析了推进运行模式多样化和实现物流配送标准化对其发展的积极作用,提出建立直销联合体、组建消费团体、完善配送体系,建立行业标准、发展创意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建议、措施,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为了促进上海家庭农场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笔者选择上海D区作为研究对象,对该区271 户新立家庭农场以问卷调查与座谈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简要分析了家庭农场成员基本情况、经营规模、经营范围、经营类型及经营效益。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发现农场经营中面临土地流转费较高、农田基础设施较差、农业社会化服务不足、农业加工辅助设施有待加强、金融配套服务亟待完善、农业培训有待强化的问题,并提出提高土地流转补贴效率、大力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农业加工辅助设施、加强金融扶持力度、创新农业培训的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