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宝,李茂松,宋吉青,等.水稻热害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1): 172-173. [2] 田小海,罗海伟,周恒多,等. 中国水稻热害研究历史、进展与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09, 25(22): 166-168. [3] 袁隆平. 发展杂交水稻,保障粮食安全[J]. 杂交水稻,2010,(S1):1-2. [4] 侯雯嘉,耿婷,陈群,等. 近20年气候变暖对东北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1):249-259. [5] 李训贞,梁满中,周广洽,等.水稻开花时的环境条件对花粉活力和结实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2,28(03):417-420. [6] 姚萍,杨炳玉,陈菲菲等.水稻高温热害研究进展[J].农业灾害研究,2012,2(04): 23-25. [7] 马宝,李茂松,宋吉青,等. 水稻热害研究综述[J]. 中国农业气象. 2009(S1):172-176. [8] 石春林,金之庆,郑建初,等. 减数分裂期高温对水稻颖花结实率影响的定量分析[J]. 作物学报. 2008(04):1139-1142. [9] 盛婧,陶红娟,陈留根. 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07(04):396-402. [10] 汤日圣,郑建初,张大栋,等. 高温对不同水稻品种花粉活力及籽粒结实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 2006(04):657-662. [11] 杨晓春,林瑞坤,吴振海,等. 水稻高温热害的研究进展[J]. 福建农林科技. 2006(2):68-69:. [12] 王志刚,王磊,林海,等. 水稻高温热害及耐热性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13(01):27-31. [13] 曹云英,段骅,杨立年,等. 减数分裂期高温胁迫对耐热性不同水稻品种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原因[J]. 作物学报. 2008(12):2134-2142. [14] 王连喜,许小路,李琪,等. 不同时期高温胁迫对江苏省水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5(02):95-100. [15] 廖江林,肖小军,宋宇,等. 灌浆初期高温对水稻籽粒充实和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J]. 植物生理学报. 2013(02):175-180. [16] 龚金龙,张洪程,胡雅杰,等. 灌浆结实期温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 2013(02):482-491. [17] 陈建林,姚鑫锋,杨娟等.高温对水稻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学报.2012,28(1):106-109. [18] 段骅,杨建昌. 高温对水稻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2(26):393-400. [19] 滕中华,智丽,吕俊,等. 灌浆期高温对水稻光合特性、内源激素和稻米品质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0(23):6504-6511. [20] 谢晓金,李秉柏,李映雪,等. 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水稻产量构成要素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0(03):411-415. [21] 盘毅,罗丽华,邓化冰,等. 水稻开花期高温胁迫下的花粉育性QTL定位[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01):99-102. [22] 曹立勇,赵建根,占小登,等.水稻耐热性的 QTL 定位及耐热性与光合速率的相关性[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23-227. [23] 赵志刚,江玲,肖应辉,等. 水稻孕穗期耐热性QTLs分析[J]. 作物学报. 2006(05):540-544. [24] 万炳良,查中萍. 气候变暖对水稻生产的影响及水稻耐高温遗传改良[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6):1-7. [25] 王锋尖,黄英金. 水稻高温胁迫及耐热性育种[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03):87-90. [26] 赵决建. 氮磷钾施用量及比例对水稻抗高温热害能力的影响[J].土壤肥料,2005(5):13-16. [27] 曹云英. 高温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D]. 扬州大学 2009. [28] 宋忠华,庞冰,刘厚敖,李红. 灌水深度对杂交稻生产中高温危害的缓解效果初探[J]. 杂交水稻. 2006(02) [29] 段骅,俞正华,徐云姬,等.灌溉方式对减轻水稻高温危害的作用[J].作物学报,2012,38(1):107-120. [30] 李守华,田小海,黄永平,等.江汉平原近 50 年中稻花期危害高温发生的初步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5-8. [31] 陈新光,王华,邹永春,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早稻播期的适应性调整[J]. 生态学报. 2010(17):4748-4755. [32] 王春乙,王石立,霍治国,等. 近10年来中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技术研究进展[J]. 气象学报,63(5):659-671. [33] 王春乙,张继权,霍治国,等. 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 气象学报. 2015(011):1-18. [34] 张方方,刘安国,刘志雄.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的初步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9,16(5):217-221. [35] 杜子璇,刘静,刘伟昌. 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风险分析[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2(02):8-14. [36] 陈升孛,刘安国,张亚杰,等.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变化规律研究[J]. 气象与减灾研究. 2013(02):51-56. [37] 田俊,崔海建. 江西省双季早稻灌浆乳熟期高温热害影响评估[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1):5-8. [38] 陈宏金. 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研究进展综述[J]. 农业装备技术. 2006(06):26-28. [39] 张倩. 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评估[D].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0. [40] 刘伟昌,张雪芬,余卫东,等. 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9(01):33-38. [41] 明晓东,徐伟,刘宝印,等. 多灾种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 灾害学.2013(28):126-1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