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洪,王斌,李爱军,等.玉米株行距配置的密植增产效果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9):309-313. [2] 魏珊珊,王祥宇,董树亭.株行距配置对高产夏玉米冠层结构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2):441-450. [3] 杨吉顺,高辉远,刘鹏,等.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超高产夏玉米群体光和特性的影响[J] . 作物学报,2010,3(7):1226-1233 . [4] 姜兴芳,陶洪斌,郑志芳,等.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3,21(2):116-121. [5] 展茗,赵明,刘永忠,等.湖北省玉米产需矛盾及提升玉米生产科技水平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4):802-806. [6] 王明泉,苏俊,李春霞,等.密度和施肥量对玉米品种‘龙单63’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4,4(11):1-4. [7] 张永科,孙茂,张雪君,等.玉米密植和营养改良之研究—Ⅱ.行距对玉米产量和营养的效应[J].玉米科学,2006,14(2):108-111. [8] 温日宇,郭耀东,刘建霞,等.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8):814-815. [9] 曾丽萍,杨净,陶建飞,等.株行距配置及密度对糯玉米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农村科技,2013,(12):6-8. [10] 陈传永,侯玉虹,孙锐,等.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0,36(7):1153-1160. [11] 郑彪.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17):69-72. [12] 杨广东,刘兴炎.玉米新品种克单14 号通透栽培模式下密度比较研究[J].中国种业,2013,(5):58-59. [13] 李新彦,李有明,马现斌,等.不同株行距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 7): 87-88. [14] 王向阳,孟战赢,王育红,等.豫西地区株行距配置对夏玉米产量及灌浆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3,21(4):94-100. [15] 杨利华,张丽华,张全国,等.种植样式对高密度夏玉米产量和株高整齐度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6,14(6):122-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