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凤芝, 王学征. 设施黄瓜连作和轮作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产量品质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0):2274-2280. [2]李刚, 文景芝, 吴凤芝, 等. 连作条件下设施黄瓜根际微生物种群结构及数量消长[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 37(4):444-448. [3]喻景权, 杜尧舜. 蔬菜设施栽培可持续发展中的连作障碍问题[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0, 31(1): 124-126. [4]程美延. 温室土壤盐分积累、盐害及其防治[J]. 土壤肥料, 1990(1): 91-94. [5]吴凤芝, 刘德, 王东凯, 等. 大棚蔬菜连作年限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的影响[J]. 中国蔬菜, 1998(4): 5-8. [6]董艳, 董坤, 郑毅, 等. 种植年限和种植模式对设施土壤微生物区系和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3):527-532. [7]王辉, 董元华, 安琼, 等. 高度集约化利用下蔬菜地土壤酸化及次生盐渍化研究--以南京市南郊为例[J]. 土壤, 2005, 37(5): 530-533. [8]何英, 李季, 刘畅, 等. 农用化学品在蔬菜生产中的使用及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蔬菜生产区为例[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5, 24(3): 548-551. [9]黄东风, 邱孝煊, 李卫华, 等. 福州市郊菜地氮磷面源污染现状分析与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6): 1191-1199. [10]房世波, 潘剑君, 杨武年,等.南京市郊蔬菜地土壤肥力的时空变化规律[J]. 土壤, 2003, 6(06): 518-521. [11]全智, 吴金水, 魏文学, 等.长期种植蔬菜后土壤中氮、磷有效养分和重金属含量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11): 2919-2929. [12]章明清, 李娟, 孔庆波, 等.菜-稻轮作对菜田氮、磷利用特性和富集状况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01): 117-126. [13]王强, 徐建明, 姜丽娜, 等.平衡施肥对大棚茄子-水稻轮作土壤中作物生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2, 38(02): 197-203. [14]王萍. 保护地草莓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及防治对策[J]. 中国园艺文摘, 2007(7): 178-179. [15]甄文超, 代丽, 胡同乐. 连作对草莓生长发育和根部病害发生的影响[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4, 27(5): 68-71. [16]甄文超, 曹克强, 代丽, 等. 连作草莓根系分泌物自毒作用的模拟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2004, 28(6): 828-832. [17]沈华荣, 宋文坚. 建德市草莓休闲观光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14, 55(11): 1719-1722. [18]何圣米, 吴平, 龚佩珍, 等.大棚草莓-晚稻-茄子2年3茬种植模式[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03): 334-336. [19]蒋建人, 陈烈光, 邵美红, 等. 草莓-甜瓜-水稻三熟制模式初探[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53(07): 977-979. [20]罗军, 刘慧, 张新春, 等. 大棚草莓连作障碍克服方法初探[J]. 安徽农学通报, 2006(13): 143-144. [21]于立杰, 梁春莉, 于强波. 草莓连作障碍发生机理及防治措施[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27): 13118-13119. [22]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 [23]高峻岭, 宋朝玉, 黄绍文, 等. 青岛市设施蔬菜施肥现状与土壤养分状况[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 48(03): 68-72. [24]杨军华. 福建沿海地区农业土壤全量养分丰缺评价[J]. 第四纪研究, 2005, 25(03): 340-346. [25]章永松, 倪吾钟, 林咸永, 等. 杭州市郊菜园土壤的有效养分状况和施肥对策[C]//谢建昌,陈际型. 菜园土壤肥力与蔬菜合理施肥.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1997: 43-46. [26]戴学龙, 蒋玉根, 裘希雅, 等.富阳市设施栽培草莓地土壤肥力的变化[J]. 浙江农业科学, 2006,47(05): 522-525. [27]杨祥田, 周翠, 李建辉, 等. 不同轮作方式下大棚草莓产量及土壤生物学特性[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 18(2):312-315. [28]王国庆, 何明, 封克.温室土壤盐分在浸水淹灌作用下的垂直再分布[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25(03): 51-54. [29]曾许芳, 方珊珊,章明奎.浙江省蔬菜地土壤肥力状况调查[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53(06): 837-839. [30] Guo J H, Liu X J, Zhang Y, et al. Significant acidification in major Chinese croplands[J]. Science, 2010, 327:1008~1010. [31]王志刚,赵永存,廖启林,等.近20年来江苏省土壤pH值时空变化及其驱动[J].生态学报,28(2):720-727. [32]张永春,汪吉东,沈明星,等.长期不同施肥对太湖地区典型土壤酸化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0,47(3):465-472. [33]孔樟良.建德市不同农作系统肥料结构的调查与分析[J]. 农学学报, 2015, 5(07): 81-86. [34]朱冬梅.设施栽培下草莓养分吸收及肥水耦合技术的研究[D]. 杭州: 浙江大学,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