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君,王利民,孟月娥.我国蝴蝶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方园艺,2015,9:172-175. [2] 曾凡景,杨恒,赵惠恩.国内蝴蝶兰育种与繁殖栽培现状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127-130. [3] 王俊,杨书才,杨录军,等.郑州市蝴蝶兰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河南农业科学,2011,12:17-19. [4] 杨士辉.蝴蝶兰育种途径和方法综述[J].农业科技通讯,2008,9:162-164. [5] 俞继英,郑勇平,范文锋.蝴蝶兰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开发,2009,6:5-10. [6] 朱根发,陈和明,吕复兵,等.ICS 65.020.20 B 05 NY/T 2230-2012-2012,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测试指南 蝴蝶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发布,2012年:2-3. [7] 许申平,张腾飞,廖飞雄.蝴蝶兰种质资源与育种研究[J].中国园艺文摘,2010,5:27-30. [8] 钟士传.蝴蝶兰杂交育种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5,7,1216. [9] 伦君,张元国,徐香梅,等.国内蝴蝶兰组培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1,5:197-198. [10]刘博文.北方地区智能温室蝴蝶兰栽培技术[J] .中国林副产品,2010,5:80-81. [11] 张玉娟,朱根发.蝴蝶兰[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2]杨善云.蝴蝶兰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J] .园艺与种苗,2012,9:59-61. [13]王舒藜,吴锦娣,焦雪辉,等. 蝴蝶兰盆花设施标准化生产[J].农业工程技术:温室园艺,2010,8:70-72. [14] 朱志国,黄承钧,陶陶,等.蝴蝶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0:14614-14615. [15]杨华庚,陈慧娟.高温胁迫对蝴蝶兰幼苗叶片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11:123-127. [16] 郑金生,甘惠芳,吉群,等.不同栽培基质在蝴蝶兰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185-186. [17] 陈宇勒.新编兰花病虫害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8]张宇.蝴蝶兰的栽培管理[J].山西农业科学,2010,9: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