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普查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704-771. [2]赵其国,龚子同.土壤地理研究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1-30. [3]章明奎.土壤地理学与土壤调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280-307. [4]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1-50. [5]龚子同,张甘霖.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我国土壤分类从定性向定量的跨越[J].中国科学基金,2006(5):293-296. [6]孙福军,雷秋良,刘颖,李华蕾,王秋兵.数字土壤制图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011,42(6):1502-1507. [7]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课题协作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检索(第三版)[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 [9]潘剑君.土壤调查与制图(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50-80. [10]赵其国.我国土壤调查制图及土壤分类工作的回顾与展望[M].土壤,1992,24(6):281-284. [11]张甘霖,史学正,龚子同.中国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M].土壤学报,2008,45(5):792-799. [12]檀满枝,陈杰.模糊逻辑在土壤连续分类和制图表达中的应用及展望[J].土壤学报,2009,46(1):136-143. [13]McBratney A B , Mendona Santos M L, Minasny B .On digital soil mapping[J].Geoderma, 2003(1/2), 117 :3-52. [14]张庆利.美国基于GIS、专家系统和模糊推断的土壤制图方法[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2):1-5. [15]朱阿兴,李宝林,杨 琳,等.基于GIS、模糊逻辑和专家知识的土壤制图及其在中国应用前景[J].土壤学报,2005,42(5):844-851. [16]江净超,朱阿兴,秦承志,等.CyberSoLIM:基于知识驱动的在线数字土壤制图原型系统[J].土壤学报,2013,50(6):1216-1220. [17]许瑞芬,侯淑涛,朱永福.基于遥感专家分类系统的土壤信息提取与识别[J].中国科技博览,2009,178-179. [18]杨琳,朱阿兴,李宝林,秦承志,裴韬,刘宝元,李润奎,蔡强国.应用模糊c均值聚类获取土壤制图所需土壤-环境关系知识的方法研究[J].土壤学报,2007,44(5):785-791. [19]张华,张甘霖,龚子同.土壤-景观定量模型研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4,35(3):339-346. [20]杨志强,潘剑君,黄礼辉,等.面向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剖面点设置与界线确定研究-以江苏省句容市大卓村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1,34(3):94-100. [21]孙孝林,赵玉国,秦承志,等.DEM栅格分辨率对多元线性土壤-景观模型及其制图应用的影响[J].土壤学报, 2008,45(5):971-977. [22]赵量,赵玉国,李德成,等.基于模糊集理论提取土壤-地形定量关系及制图应用[J].土壤学报,2007, 44(6):961-967. [23]杨志强,潘剑君,黄礼辉,等.面向土壤系统分类的土壤调查制图方法的初步研究[J].土壤,2010,42(5):842-848. [24]朱莲青,马溶之,宋达泉.1938.水稻土层分类命名概则[J].土壤特刊,乙种4号,1938,85-91. [25]龚子同,张甘霖.人为土研究的新趋势[J].土壤,1998,30(1):54-56. [26]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浙江土壤[M].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66-390. [27]杜国华,张甘霖,龚子同.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主要土种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归属[J].土壤,2007,39(5):684-691. [28]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系统分类课题组.土壤野外描述、水热动态观测方法及土壤信息系统(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用)[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1. [29]于天仁,陈志诚.土壤发生中的化学过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32-148. [30]张甘霖,龚子同.氧化还原形态特征模式与形成机理解析[M].土壤学进展,1994,22(3):4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