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8. [2]章明奎.土壤地理学与土壤调查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陈海滨,陈志彪,陈志强.南方红壤侵蚀区地形对土壤有机质空间分布的影响--以长汀县河田地区为例[J].福建农业学报, 2010,25( 3) : 369-373. [4]张兴昌,邵明安.水蚀条件下不同土壤氮素和有机质的流失规律[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 (2):231-234. [5]王军,傅伯杰, 邱扬,等.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J].生态学报, 2002, 22(8):1173- 1178. [6]钟国辉,钟政昌,田发益,等.西藏米拉山区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垂直分布特征[J].山地学报,2007,25(1):108-113. [7]王艳艳,赵伟明,赵科理,等.海拔高度对山核桃林地土壤pH值和有效养分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2(17):224-225. [8]单美,王训.我国耕地质量研究进展[J].泰山学院学报,2011,33(6):110-115. [9]任笑媛.强化我国耕地质量建设的对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2):5-6. [10]陈印军,王晋臣,肖碧林,等.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2):1 -5. [11]孙波,潘贤章,王建德,等.我国不同区域农田养分平衡对土壤肥力时空演变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 2008, 23(11): 1201-1208. [12]张福锁,崔振岭,王激清,等.中国土壤和植物养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J]. 植物学通报,S2007,S24(6):S687-694. [13]常介田,张翠翠,孟祥远,等. 麦秸直接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培肥土壤效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80:213-216. [14]吴景贵,徐岩,王明辉,等.水稻土壤有机培肥后生物性状变化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2):241-247. [15]戴学龙,蒋玉根,裘希雅,等.富阳市设施栽培草莓地土壤肥力的变化. 浙江农业科学, 2006, (5): 522-524, 525. [16]王忠,沈建国,徐秋阳,等.杭州市余杭区农用土壤养分演变[J]. 浙江农业科学, 2011, (3): 694-695. [17]何旭华,蒋玉根,许杰,等.富阳市30年来设施农业土壤养分的变化[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1): 104-107. [18]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19]黄昌勇,徐建明.土壤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20]浙江省土壤普查办公室.浙江土壤[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