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顺星, 张慧坚, 刘晓青. 中国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与提升对策[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24.
|
[2] |
江用文, 陈霄雄, 朱建淼, 等. 中国茶产业2020年发展规模分析[J]. 茶叶科学, 2011, 31(3):273-282.
|
[3] |
宛晓春, 夏涛. 茶树次生代谢[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5:1-13.
|
[4] |
翟璐.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影响及赤霉素代谢途径研究[D]. 荆州: 长江大学, 2023.
|
[5] |
马琳, 郜玉钢, 臧埔, 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物积累的影响[J]. 中南药学, 2016, 14(8):834-837.
|
[6] |
彭予咸, 胡留杰, 邓敏, 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新梢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 2013, 26(2):514-519.
|
[7] |
王磊, 卢艳丽, 白由路. 主要粮食作物基于SPAD的氮素营养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2, 28(3):546-554.
|
[8] |
曹柳青, 贾晓梅, 陈梅香, 等. 不同浓度赤霉素对冬枣叶片叶面积与比叶重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7098-7099.
|
[9] |
沈星荣. 有机肥料对茶树生长、茶叶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D].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
[10] |
孙有丰, 刘鑫, 蒋跃林. 茶树新梢生长量估算方法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4):124-126.
|
[11] |
彭予咸. 茶园营养调控对名优茶鲜叶理化特性的影响研究[D]. 重庆: 西南大学, 2013.
|
[12] |
马林龙, 卢素芳, 金孝芳, 等. 4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树叶芽生长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 茶叶通讯, 2019, 46(1):43-47.
|
[13] |
陆剑飞. 四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浙江农业学报, 2006(3):192-194.
|
[14] |
胡雲飞, 杨亦扬, 李荣林, 等. 不同时段喷施叶面肥对春茶新梢生长与品质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 43(7):170-173.
|
[15] |
郑生宏, 柴红玲, 李阳, 等. 叶面肥叶绿素对茶树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 浙江农业科学, 2012, 1(10):1382-1383.
|
[16] |
谢娟, 李俊, 谢宪群. 不同浓度赤霉素的施用对茶叶品质的影响[J]. 轻工科技, 2016, 32(3):40-41.
|
[17] |
刘本英, 周红杰, 王平盛, 等. 茶叶灰分和水分与品质关系[J]. 热带农业科技, 2007(3):22-26.
|
[18] |
SAMISH R M. Dormancy in woody plant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1954, 5(1)183-204.
|
[19] |
VEGIS A. Dormancy in higher plant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1964, 15:185-224.
|
[20] |
王常红, 汪东风. 栽培技术对茶树春梢生长及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1995(6):752-755.
|
[21] |
禹利君, 史云峰, 肖海云, 等. 不同物候型茶树内源GA3和ABA的变化及其对腋芽萌发调控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2):277-283.
|
[22] |
缪泽群, 褚世林, 彭晓果, 等. 外源激素对茶树新梢生长及生理活性的影响[J]. 中国茶叶, 1982(6):39-40,43.
|
[23] |
陈德西, 何忠全, 刘欢, 等. 植物源调节剂碧护组合技术对提升茶叶产量的效果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7, 33(3):360-363.
|
[24] |
刘春娟, 冯乃杰, 郑殿峰, 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S3307和DTA-6对大豆源库碳水化合物代谢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49(4):657-66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4.005
|
[25] |
汪洋. “碧护”高效、实用的六个方面[J]. 中国农资, 2012(36):25.
|
[26] |
黄飞毅, 段继华, 雷雨, 等. 实生茶树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和通径分析[J]. 茶叶学报, 2017, 58(1):17-20.
|
[27] |
李维. 赤霉素调控茶树中茶氨酸合成的机制研究[D].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