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腾飞,鲁亚斌,普贵明.低涡切变影响下云南强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气象,2002,29(12):29-33. [2] 胡明宝,高太长,汤达章,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与应用[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52-62. [3] 郑媛媛,张小玲,朱红芳,等.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J].气象,2009.35(2):3-7. [4] 林建.2009年8月29日黄淮和西南地区不同性质暴雨特征分析[J].气象,2011,37(3):276-284. [5] 张家国,王珏,黄治勇,等.几类区域性暴雨雷达回波模型[J]气象,2011,37(3):285-290. [6] 夏丽花,冯晋勤,黄美金,等.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J].气象,2006,32(7):110-114. [7] 田军,张楠,粟敬仁,等.2008年6月3日一次中尺度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9,32(增刊):5-8 [8] 吴蓁,赵培娟,席世平,等.郑州局地强对流天气的形成机制与预报方法[J].气象科技,2008,36(5):515-519. [9]谢义明,解令运,沙维茹,等.江苏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的物理机制分析[J].气象科学,2008,28(2):212-216. [10]潘娅英,王亚云,钱吴刚,等.一次全省性强雷暴天气的地闪特征[J].气象科技,2010,38(4):432-436. [11] 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天气学分析[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48-174. [12]廖玉芳,俞小鼎,郭庆.一次强对流系列风暴个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6):656-662. [13]周后福,郑媛媛,邱明燕.基于数值模式和多普勒雷达的强对流天气预报技术[J].气象科技,2007,35(5):637-641. [14]伍志方,张春良,张佩源.一次强对流天气的多普勒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01,20(2):202-207. [15] 李耀东,刘建文,高守亭.螺旋度在对流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气象科技,2005,33(1):7-11. [16] 孙虎林,罗亚丽,张人禾, 等.2009年6月3~4 日黄淮地区强飑线成熟阶段特征分析. 大气科学,2011,35(1):105-120. [17] 于庚康,吴海英,曾明剑,等.江苏地区两次强飑线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大气科学学报, 2013,36(1): 47-59. [18] Parker MD,johnson RH.Orgnizaational modes of midlatitud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Mon.Wea.Rev.2000,128(10):3413-3436. [19] 郑淋淋,孙建华.干、湿环境下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环流背景和地面特征分析.大气科学,2013,37(4):891-904. [20]曹钢锋,张善君,朱官忠,等.山东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8:185. [21]王西磊,吕淑芳,赵京峰,等.2009年5月9—10日山东大暴雨天气分析[J].暴雨灾害,2009,28(2):175. [22]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