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国华. 大豆节本增效综合生产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8. [2] 乔金友, 张晓丹, 王奕娇, 等. 规模化大豆产区大豆联合收获机综合·评价与优选[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4, 45(8): 124-128. [3] 乔金友,王博. 我国大豆产区生产能力评价研究[J]. 大豆科学,2016,34(6):1085 -1089. [4] Maleolm J, Morrison, Harvey D. Physio1ogica changes from 58 year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Short-Season Soybean Cultivars in Canada[J].Agronomy Journal, 1999, 91: 685-689. [5] Kannaker P G, Bhatnagar P S. Genetic improvement of soybean varieties released in India from 1969 to 1993[J]. EuPhytica,1996,900:95-103. [6] 郑丽敏,周青,王凤菊,等.安阳地区适合机械化收获大豆新品系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6,8:93-95 [7] 梁慧珍,余永亮,杨红旗,等.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 QTL 的上位性互作和环境互作分析[J].作物学 报,2014, 40(1): 37?44 [8] 温学发,王海英,张惠君,等.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综合生产力的分析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2005(4):143-147 [9] 王秋玲,郭凌云,刘艳,等.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 学,2002,30(1):26-27 [10] 苏黎,宋书宏,孙满柱,等.不同结荚习性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比较研究[J].辽宁农业科 学,1997(3):11-13 [11] 杜志强.不同结荚习性抗线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4):4-7 [12] 温学发,王海英,张惠君,等.不同结荚习性大豆品种综合生产力的分析评价[J].沈阳农业大学学 报,2005(4):143-147 [13] 申忠宝,王建丽,潘多锋,等.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 报,2012,28(33):75-77 [14] 吴雨珊,龚万灼,谭千军,等.套作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大豆科 学,2015,34(3):394-401 [15] 谭春燕,朱星陶,陈佳琴,等.贵州间作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J]. 贵州农业科 学,2014,42(10):74-77 [16] 焦浩,纪永民,张存岭.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8(5): 50-53. [17] 杨加银,徐海风.播期、密度对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及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6,25(25): 185-187. [18] 谭娟,吕晓丽,蔡鑫鑫,等.不同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品种黑河50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10):20-23 [19] 刘玉平,李志刚,李瑞平,等.不同密度与施氮水平对高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 学,2011 30(1):79-82. [20] 张艳,佟斌,吴晓秋,等.肥密处理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0,29(3): 444-447. [21] 李红杰,张小燕,赵晋铭,等.不同密度与肥水处理对鲁黄1号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 大豆科学,2012,31(5):753-756 [22] 张小燕,王翠霞,王书平,等.大粒型大豆品种鲁黄1号的选育及推广应用[J]. 中国种业, 2011(5): 62-63. [23] 杜长玉,胡兴国,何忠仁,等.不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2):35-36. [24] 焦浩,纪永民,张存岭.种植方式和密度对大豆产量和单株性状的影响[J].作物杂志,2008(5): 50-53. [25] 刘卫国.不同种植密度对夏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5):51-52. [26] 张洪刚,周琴,何小红,等.播期、密度和肥料对菜用大豆南农961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 苏农业学报,2008,24(5):662-667. [27] 刘伟明,吴卿法,朱申龙,等.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浙秋豆2号农艺性状的影响[J].种子, 2010,29(8):82-84. [28] 翟云龙,章建新,薛丽华,等.密度对超高产春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J].2005,2(21):109-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