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穆志新, 郝晓鹏, 秦慧彬, 等. 山西省干旱地区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17(4): 637-648. [2]李颖俊, 王峰, 王尚义, 等. 山西省 6—9 月降水时空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探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 11(1): 32-43. [3]秦浩, 董刚, 张峰. 山西植物功能型划分及其空间格局. 生态学报, 2015, 35(2): 396-408. [4]丁明军, 陈倩, 辛良杰, 等. 1999—2013年中国耕地复种指数的时空演变格局. 地理学报, 2015, 70(7): 1080-1090. [5]李梦桃, 周忠学. 基于多维评价模型的都市农业多功能发展模式探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6, 24(9): 1275-1284. [6]王晓玲, 周国富. 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3, 32(3): 32-37. [7]朱晓磊, 辛存林, 卢李朋, 等. 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和驱动因子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8): 82-88. [8]王艳慧, 钱乐毅, 段福洲. 县级多维贫困度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以连片特困区扶贫重点县为例. 地理科学, 2013, 33(12): 1489-1497. [9]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 北京: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1. [10]李静怡, 王艳慧. 吕梁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贫困的空间耦合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6): 1715-1724. [11]王瑞燕, 赵庚星, 周伟, 等. 县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及其动态分析——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为例. 生态学报, 2009, 29(7): 3790-3799. [12]刘方, 王世杰, 刘元生, 等.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土壤质量变化及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学报, 2005, 25(3): 639-644. [13]刘正佳, 于兴修, 李蕾, 等. 基于SRP概念模型的沂蒙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11, 22 (8): 2084-2090. [14]丁建军.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贫困程度比较研究——基于综合发展指数计算的视角. 地理科学, 2014, 34(12): 1418-1427. [15]彭建, 王仰麟, 张源, 等. 滇西北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以云南省永胜县为例. 地理学报, 2004, 59(4): 629-639. [16]王艳慧, 李静怡. 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耦合协调性评价.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5): 1519-1530. [17]曹诗颂, 王艳慧, 段福洲, 等. 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基于连片特困区714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2016, 27(8): 2614-2622. [18]曹诗颂, 赵文吉, 段福洲. 秦巴特困连片区生态资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 地理研究, 2015, 34(7): 1295-1309. [19]曹银贵, 周伟, 王静,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层次分析的三峡库区耕地集约利用对比.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4): 291-296. [20]赵丽, 朱永明, 付梅臣, 等. 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在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中的比较.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7): 235-242. [21]王莺, 王静, 姚玉璧, 等.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国南方干旱脆弱性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2): 1897-1904. [22]公丽艳, 孟宪军, 刘乃侨, 等. 基于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的苹果加工品质评价. 农业工程学报, 2014, 30(13): 276-285. [23]杨忍, 任志远, 徐茜, 等. 陕西省粮食安全时空变化及预测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17(4): 770-775. [24]许月卿, 李秀彬. 河北省粮食生产灰色关联动态分析. 地理研究, 2002, 21(3): 339-346. [25]马祖琦, 尹怀庭. 陕西省粮食单产影响因子分析及粮食灾损评估. 经济地理, 2001, 21(6): 731-735. [26]傅泽强, 蔡运龙, 杨友孝, 等.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 自然资源学报, 2001, 16(4): 313-319. [27]黄维, 邓祥征, 何书金, 等. 中国气候变化对县域粮食产量影响的计量经济分析.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77-683. [28]曾希柏, 陈同斌, 胡清秀, 等. 中国粮食生产潜力和化肥增产效率的区域分异. 地理学报, 2002, 57(5): 539-546. [29]吴凯, 谢贤群. 黄淮海平原化肥用量的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对农业发展的正负效应. 农业环境保护, 2002, 21(6): 516-518, 523. [30]杨丽霞, 杨桂山, 姚士谋, 等. 基于ESDA—GWR 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经济地理, 2012, 32(6): 120-126. [31]唐婷, 李超, 张雷, 等. 江苏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异分析. 生态学报, 2014, 34(14): 4025-4036. [32]Altieri M A. The ecological impacts of transgenic crops on agroecosystem health. Ecosystem Health, 2000, 6(1): 13-23. [33]Sands G R, Podmore T H. A generalize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 for agricultural systems.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0, 79(1): 29-41. [34]Rao N H, Rogers P P.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Current Science, 2006, 91(4): 439-448. [35]Oglethorpe D R, Sanderson R A. An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 for agro-environmental policy Analysis. Ecological Economics, 1999, 28(2): 245-266. [36]Pacini C, Wossink A, Giesen G, et al. Ecological-economic modelling to support multi-objective policy making: a farming systems approach implemented for Tuscany.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4, 102(3): 349-364. [37]Munier B, Pedersen K B, Schou J S. Combined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modelling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scenarios. Ecological Modeling, 2004, 174(1/2): 5-18. [38]谢花林, 李波, 王传胜, 等. 西部地区农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生态学报, 2005, 25(11): 3028-3036. [39]王继军, 姜志德, 连坡, 等. 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 生态学报, 2009, 29(9): 5130-5137. [40]李芬, 王继. 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近 70年农业生态安全评价. 生态学报, 2008, 28(5): 2380-2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