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植物保护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登的农作物病害、虫害、草害、鼠害、农药等方面研究论文、文献综述及研究简报等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水稻抗褐飞虱育种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邓飞 倪深 朱旭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24): 229-2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1-1593  
    摘要 + 9521 )      PDF ( 1433372KB )( 2208 )   

    褐飞虱是中国夏季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选育与利用抗性品种被认为是控制水稻褐飞虱为害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综述了稻褐飞虱的生物型/致害型、抗褐飞虱基因,着重介绍了中国抗褐飞虱育种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抗性育种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抗烟草黑胫病菌的菌株ZY-19-2的鉴定及发酵条件研究
    邓宾玲 韦建玉 奚家勤 尹启生 宋纪真 周汉平 魏春阳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7): 257-26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1874  
    摘要 + 4942 )      PDF ( 1161994KB )( 5164 )   

    烟草黑胫病是烟草上重要毁灭性病害之一,生产上主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种植抗病品种、农业防治、病害发生期的药剂防治,以及生物防治和植物诱导抗性的利用等,后两者已成为当前综合防治的研究重点。生物防治是烟草黑胫病防治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从烟草根际土样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抑制作用的菌株ZY-19-2,为了评价该菌株利用价值,对菌株ZY-19-2进行了鉴定及不同培养条件下该菌株产几丁质酶的活力。结果表明:该菌株为淡紫拟青霉(Paecilomyces lilacinus);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以1.2%胶体几丁质为碳源,发酵液初始pH值为6.0,以1%蛋白胨为氮源,0.1%吐温80作为表面活性剂,发酵时间为60 h,接种量为1%,摇床转速为120 r/min,最高酶活达到0.216 U/mL。通过对菌株ZY-19-2发酵条件的优化,为应用该菌株规模化生产高效廉价的几丁质酶、几丁质寡糖及对烟草黑胫病防治奠定基础。

    3种实蝇基因组DNA提取及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余德亿 姚锦爱 胡进锋 黄鹏 方大琳 陈峰
    农学学报    2011, 1 (3): 22-28.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310  
    摘要 + 3692 )      PDF ( 1877KB )( 1976 )   

    为探讨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提取,研究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Taq DNA聚合酶用量、dNTP浓度、退火温度及时间对ISSR-PCR扩增结果的影响,以3种实蝇为材料,建立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结果表明:获得了高品质实蝇基因组DNA;确立了通用且稳定的实蝇ISSR-PCR反应体系:10×PCR Buffer 2.5 μL,模板DNA 50 ng,引物0.25 μmol/L,Taq DNA聚合酶0.50 U,dNTP 200 μmol/L,最后加ddH2O至25 μL;明确了ISSR-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2.4℃退火45 s,72℃延伸90 s,循环36次,最后72℃延伸7 min,4℃保存。体系的建立弥补了实蝇传统形态检测的不足,为快速准确鉴定、种群异质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奠定了基础。

    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的生长特性
    朱育菁,车建美,肖荣凤,苏明星,黄晓芸,蓝江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8): 373-37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8373  
    摘要 + 3278 )     
    【研究目的】研究尖孢镰刀菌的生长特性,寻找培养过程的异质性指标。【方法】供试菌株为黄瓜尖孢镰刀菌F-H.6.5-030318-J2和花生尖孢镰刀菌F-P.5.0-030710,培养基采用PSA培养基,装液量为100ml/250ml,接菌量从培养7d的平板上打取3个6mm的菌片,培养温度为25±1℃,摇床转速为110r/min,培养10d,观察测定发酵液颜色、OD值、pH值、菌丝干重变化,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生长阶段。【结果】在培养过程中,尖孢镰刀菌发酵液的颜色、OD值、pH值和菌丝干重都会随着培养时间而变化。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来源于不同寄主的尖孢镰刀菌菌株之间在颜色和OD值变化存在着显著性差异,而pH值和菌丝干重变化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来自黄瓜和花生的尖孢镰刀菌菌株的生长分为3个阶段:1~2d为适应阶段,3~5d为对数生长阶段,6~10d为稳定阶段。【结论】尖孢镰刀菌在培养过程的色素变异和OD值的变化可作为菌株培养的表征性特征
    3种杀虫剂对樱桃果蝇的田间防治效果
    武海斌, 姜莉莉, 公义, 宫庆涛, 范昆, 付丽, 董放
    农学学报    2021, 11 (2): 35-3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191000218  
    摘要 + 3040 )   HTML 17 )    PDF ( 1096KB )( 982 )   

    明确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短稳杆菌悬浮剂和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种新型杀虫剂对樱桃果蝇的最佳使用剂量和防治效果,为生产应用提高科学依据。采用常规喷雾法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4、30和40 mg/L的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00、6.25和8.33 mg/L的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以及1.00×107、1.11×107和1.25×107孢子/mL的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对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02%~95.53%、86.99%~91.87%和87.40%~92.28%。综合试验结果和生态安全等因素,3种杀虫剂是防治樱桃果蝇的理想药剂。在樱桃果实膨大期及果实转色期,建议交替使用30~40 mg/L的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6.25~8.33 mg/L的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1.11×107~1.25×107孢子/mL的100亿孢子/mL的短稳杆菌悬浮剂进行防治,以延缓其抗药性的产生。

    晋南夏播花生田2种除草剂药效试验
    程麦凤 党建友 连晋 屈会选
    农学学报    2011, 1 (9): 30-33.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512  
    摘要 + 2606 )      PDF ( 1157KB )( 1926 )   

    为了明确88%乙草胺EC和15%精喹禾灵EC两种除草剂在晋南夏播花生田对杂草的防除效果,进行了除草剂在花生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喷施试验。结果表明:15%精喹禾灵EC药剂选用450 g/hm2剂量,88%乙草胺EC选用1500 g/hm2可达到理想的防除效果。结果为合理利用除草剂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类型玉米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王振营,何康来,邢珍娟,白树雄,文丽萍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217-2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217  
    摘要 + 2446 )      PDF ( 1230173KB )( 658 )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中国玉米生产上最重要的害虫,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由于不同类型玉米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程度不同,影响玉米螟的存活和生长发育,同一品种的不同组织器官对玉米螟的存活和发育影响也不相同。笔者在室内研究了高油玉米、糯玉米、甜玉米和普通玉米等的不同组织对亚洲玉米螟幼虫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玉米在不同生育期的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的影响不同。高油玉米298的心叶组织最适合玉米螟幼虫的存活和生长发育,而心叶期抗螟品种邢抗2号和的心叶不利于玉米螟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高油玉米、甜单8号和白糯4号的雄穗上存活率高,幼虫体重较重,而在邢抗2号雄穗上的存活率和幼虫体重最低。甜单8号玉米苞叶总体上比较适合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白糯4号和邢抗2号的苞叶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甜单8号、农大108和高油298的花丝适宜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而超甜2号和邢抗2号2个品种的花丝对玉米螟幼虫生长和发育有不利影响。超甜2号玉米的穗轴适宜玉米螟生长和发育,玉米螟幼虫在甜单8号和白糯4号穗轴上取食存活率和化蛹率高,但蛹重较轻。邢抗2号穗轴对玉米螟生长发育有不利影响。在邢抗2号和农大108籽粒上取食同特用玉米籽粒上取食的幼虫相比,其幼虫体重显著或极显著低,幼虫发育历期极显著长,说明特用玉米籽粒比普通玉米的籽粒更适合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还表明,在甜玉米、糯玉米等特用玉米中,不同组织器官对亚洲玉米螟有一定程度的抗性,可以通过抗螟品种筛选加以利用。
    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
    汪恩国 刘伟明
    农学学报    2012, 2 (1): 18-25.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820  
    摘要 + 2424 )      PDF ( 715KB )( 1771 )   

    为深入提升西兰花主要害虫绿色防控技术,探索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性诱控制能力以及大面积应用效果,在开展对西兰花菜地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种群消长监测的基础上,采用专用性诱剂、诱芯、诱捕器组合布放及其综合布控诱杀,开展性诱剂对西兰花主要害虫综合控制效果及其田间诱杀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在浙中台州临海地区西兰花生产季节种群数量消长呈“W”型,分别为幼苗生长期(7—8月)、莲座期和花蕾生长期(9月下旬—11月中旬)、迟熟西兰采收后期(3月上旬以后),苗期以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盛发危害,莲座和花蕾期为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小菜蛾组合发生危害;采收后期为小菜蛾对侧枝小花球发生危害。通过不同性诱组合处理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的诱杀效果,以A组合处理和E组合处理为最佳,每667 m2日均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和小菜蛾84头以上,能基本控制3种害虫发生危害。其田间综合诱杀技术,以宁波产性诱制品为例,组合方式为斜纹夜蛾S型:甜菜夜蛾S型:小菜蛾蓝色型=1:1:4,田间布阵格局以梅花5点星布阵,星距原则控制在10~20 m,处理方法为诱捕器悬挂高度夜蛾类50 cm(小菜蛾为20 cm)为佳,诱芯为每30~40天更换1次,大面积组合示范应用具有良好综合诱杀效果。

    瓜类尖孢镰刀菌致病物质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性的相关性分析
    肖荣凤,蓝江林,车建美,刘 波,刘丹莹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7): 351-3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942  
    摘要 + 2360 )      PDF ( 587846KB )( 733 )   
    【研究目的】研究瓜类尖孢镰刀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致病性的关系,为菌株致病性强弱快速测定提供一种新的辅助方法;【方法】测定了19株来自不同瓜类寄主尖孢镰刀菌菌株的致病性及致病物质β-D-葡萄糖苷酶活性,构建菌株的发病率(y)与酶活(x)的曲线模型;【结果】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及不寄主来源的菌株致病性有差异。供试菌株中有12个强致病菌株,发病率在80%以上;2个中等致病菌株,发病率分别为60%和70%;2个弱致病菌株发病率均为30%,以及3个非致病菌株。菌株β-D-葡萄糖苷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同一寄主不同菌株的酶活存在明显差异,来自黄瓜、甜瓜和西瓜寄主菌株酶活变化范围依次为(21.57-54.89)、(16.28-41.83)和(14.98-32.43)U•ml-1;不同寄主(黄瓜、甜瓜和西瓜)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也存在差异,平均酶活为黄瓜(34.08 U•ml-1)甜瓜(27.86 U•ml-1)西瓜(20.95 U•ml-1);【结论】菌株的β-D-葡萄糖苷酶活性与其致病性关系分析表明,当酶活性小于30 U•ml-1l时,菌株发病率与酶活呈正相关;当酶活大于30 U•ml-1,菌株的发病率大于90%。
    JMPR 农药残留急性膳食摄入量计算方法
    高仁君,,王 蔚,陈隆智,张文吉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4): 101-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4101  
    摘要 + 2314 )      PDF ( 192957KB )( 701 )   
    农药残留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直到最近才引起大家的关注。目前,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研究国际范围农药急性膳食风险评估;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开始进行国家农药急性膳食风险评估。农药急性膳食风险是急性或短期接触毒性与农药急性膳食摄入量的函数。急性膳食接触量评估常用的方法有:定点或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模型法。在确定性方法中选取食物的大部分人群消耗量和高残留量来计算膳食摄入量,为了解决混合样品中食品个体之间的残留差异,在计算中引入了变异因子。JMPR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情形1、情形2a、情形2b、情形3来计算农药急性膳食摄入量。中国应该尽快建立健全膳食结构和农产品性状数据库,建立健全市场中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数据库,并在高毒和中等毒性农药登记前应采用JMPR的确定性方法,进行急性膳食风险评估,提高农药膳食摄入的安全性。
    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史忠良 仇松英 张松令 谢福来 高炜 张婷 逯腊虎 武计平
    农学学报    2011, 1 (xb1): 10-16.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078  
    摘要 + 2267 )      PDF ( 1993KB )( 1462 )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小麦抗麦红吸浆虫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在田间虫圃对1562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取47份年度间鉴定抗性结果较为一致的材料,按损失率大小,由小到大排列起来,利用19对多态性SSR标记检测了参试材料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9对SSR标记在47份不同抗性品种中检测到104个等位基因,能够将所有品种区分开来,每对引物可以检测到3~8个等位基因,平均5.47个。47个小麦品种间的遗传距离从0.40~0.95不等,平均为0.71。高抗品种间遗传距离平均为0.66(0.40~0.95);中抗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46~0.90);感虫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9(0.53~0.95);高感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平均为0.68(0.41~0.90)。SSR标记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为0.74处将供试材料分为6大类群。抗虫品种晋麦65号单独聚为一类,同其余品种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可作为新的抗源用于抗虫育种,并在吸浆虫发生地块推广种植。

    矮化密植苹果园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程亚樵,王汉民,孙元峰,孙斌,夏立
    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 (5): 227-22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405227  
    摘要 + 2224 )      PDF ( 937741KB )( 739 )   
    通过对河南省矮化密植苹果园优势病虫种类、主要天敌种类、主要病虫发生危害规律、覆草园天敌种群变化的系统调查研究,通过设置频振诱虫灯诱虫试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及生物源农药筛选试验,制订出了适用于矮化密植苹果园的病虫害综合防治配套技术。实施该项技术后,病虫危害降低3倍以上,果品经检测无农药残留,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著。
    甜菜夜蛾研究进展
    张彬,刘怀,王进军,周旭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0): 427-43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559  
    摘要 + 2160 )      PDF ( 880163KB )( 1110 )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作为近年来危害日益严重的一种农业害虫,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对于它的认识和相关防治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甜菜夜蛾的危害、生物学特性、实验生态学、实验室饲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甜菜夜蛾以后的研究方向。
    42%噁草酮.乙草胺EC对花生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
    刘祥英 周小毛 邬腊梅 杨彬
    农学学报    2011, 1 (2): 15-18.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150  
    摘要 + 2111 )      PDF ( 1157KB )( 1977 )   

    为明确42%噁草酮?乙草胺EC对花生田一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田间使用剂量及施药技术。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噁草酮?乙草胺EC对花 生田一年生杂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且在试验剂量下对花生安全,适宜的施用剂量为810~1080 g a.i./hm2,兑水600 L/hm2。施药适期为花生播 后苗前,施药方法为土壤喷雾处理,药后20天的株防效为91.7%~93.2%,药后40天的株防效为85.7%~87.7%、鲜重防效为82.1%~84.4%。42%噁草酮 ?乙草胺EC是防除花生田一年生杂草的优良除草剂。

    毒氟磷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药效研究
    陈卓 李国君 范会涛 刘家驹 毕亮 郭荣 杨松 宋宝安 胡德禹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 (18): 250-25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1-0538  
    摘要 + 2108 )      PDF ( 573765KB )( 1495 )   

    为明确自主创制新抗病毒药剂——30%毒氟磷WP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控效果以及探讨防治该病的理想药剂组合,采用喷雾施药法对30%毒氟磷WP、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8%宁南霉素AS的单用或混用处理。结果表明,在大田分蘖初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66.67%,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防效分别为50.51%、33.33%、33.33%、17.12%;在收割期,以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的药剂组合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73.24%,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10%醚菊脂MG 450 g/hm2、30%毒氟磷WP 990 g/hm2和8%宁南霉素AS 750 mL/hm2处理组的防效依次是46.48%、45.07%、43.66%、42.25%。同时,测产试验结果表明:与CK相比,增产效果最明显的是25%吡蚜?噻虫嗪SC 375 mL/hm2和30%毒氟磷WP 990 g/hm2组合,增产值为292.35%,而25%吡蚜?噻虫嗪SC、10%醚菊脂MG、30%毒氟磷WP和8%宁南霉素AS的增产值为249.75%、230.7%、208.65%、104.7%。因此,为有效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可采用本研究中的杀虫剂和抗病毒剂的联合处理。

    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
    王艳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2): 343-34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2343  
    摘要 + 2074 )      PDF ( 210691KB )( 1894 )   
    水稻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3000万ha,约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1/3,稻谷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5%。生物灾害是影响中国水稻稳产、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全国每年因水稻病虫害为害虽经防治仍然造成经济损失400-500万t。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稻瘟病、纹枯病是中国水稻生产上为害严重的几种重要的病虫害,2001-2004年全国水稻病虫害发生面积超过8500kha次,其中2003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螟虫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72。5%。近年来水稻病虫在全国的发生特点表现为:一、大部地区病虫害发生较重,重大病虫暴发强度大。发生危害严重的病虫有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稻瘟病,发生程度中等以上的有稻飞虱、水稻纹枯病;二、次要病虫上升,为害加重。一些过去偶发性的次要病虫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稻曲病等,发生面积扩大,发生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或正逐渐上升为重要病虫害;三、发生面积较大,波及面广。2004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厄尔尼诺事件将进一步发展,将有利于迁飞性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为害。近年来,随着粮食种植效益的提高,早稻面积将继续回升,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将进一步加大,对水稻螟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为害有利;部分地区部分高产、优质但易感稻瘟病的水稻品种种植,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流行。
    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混剂防除直播稻田杂草及对后茬作物的影响
    马国兰 刘都才 刘雪源 唐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8): 265-26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0-1430  
    摘要 + 2043 )      PDF ( 634531KB )( 1033 )   
    研究了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对直播水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对后茬作物的影响。结果显示;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对水稻田禾本科杂草、部分阔叶杂草及莎草防效优良,对直播水稻安全,增产效果明显。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对水稻田后茬作物小麦、油菜、萝卜的安全性好。因此,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在水稻直播稻区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瓢蜂菌组合生物控制麦蚜技术研究
    朱秀珍 田希武 王随保 范绍强 郑王义 田玮玮 王毅 曹亚萍
    农学学报    2011, 1 (4): 22-27.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337  
    摘要 + 2043 )      PDF ( 1053KB )( 1752 )   

    为控制麦田蚜虫为害,保护生态环境,监测了历年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分析表明天敌和标靶害虫麦蚜的发生高峰期具有跟随性,自然条件下利用天敌控制麦蚜能力弱。以增强麦蚜天敌资源数量和控制能力为目的,设计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关联模式、间插关联植物延续食物链模式、增殖寄生性天敌补充田间数量等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对招引瓢虫早春产卵、瓢蜂蚜发生同步、扩大天敌生态位宽度、天敌迁徙越冬等具有明显功效,实施“保护瓢虫、释放蚜茧蜂,喷施虫霉菌”相组合生物措施,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避免害虫再度猖獗,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作用。

    高光谱遥感监测农作物病虫害研究进展
    nyzhb-sh@xj.cninfo.net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3): 388-38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03388  
    摘要 + 2034 )      PDF ( 120753KB )( 880 )   
    832003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2003级硕士研究生
    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气象等级预报模型
    王志伟1,张东霞2,马雅丽1,班胜林1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11): 267-27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2751  
    摘要 + 2031 )      PDF ( 480874KB )( 865 )   

    气象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主要因子,且与作物的发育期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特殊年份,如果模型所筛选的因子中较常年有明显的改变,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差较大,因此各预测模型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提高数理统计预报的实用性,需要采用多年的历史资料,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应采用尽量多的方法进行预测,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较高的预测准确率。本文以山西冬小麦的主要病虫害(白粉病、条锈病、麦蜘蛛)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预报指标,并建立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模型,进行山西省冬小麦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测。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回测验证,历史拟合准确率达到90%以上,说明应用该方法所建模型在一般年份可以进行冬小麦条锈病、白粉病、麦蜘蛛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