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畜牧兽医

    专题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发的畜牧兽医领域的学术论文和专业研究报告及对生产实践具有指导性、原创性文章为内容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克伦特罗残留GC-MS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对自制试纸条性能的确证
    邓瑞广,张海棠,王自良,钟 华,张改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11): 32-3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615  
    摘要 + 7048 )      PDF ( 692046KB )( 1044 )   
    建立了猪尿液中盐酸克伦特罗(CL)残留的GC-MS检测方法,并对自主研制的CL残留快速检测免疫金标试纸条(CL-Strip)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GC-MS的检测限为0.5ng/ml,CL-Strip的检测限为1.0ng/ml;CL-Strip与GC-MS两者的加标测定实验结果完全一致;用CL-Strip检测出的100份阴性尿样和18份阳性尿样,与GC-MS检测结果完全一致。说明CL-Strip与GC-MS同样灵敏、准确、稳定,由于CL-Strip具有简便、直观、快速、敏感、特异、准确等优点,建议在CL残留快速检测中推广应用。
    Western blot检测家兔动脉组织蛋白质表达条件的优化
    马艳琴 孙子龙 王彬 郭超 陈鹏晓
    农学学报    2011, 1 (4): 52-56.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382  
    摘要 + 5705 )      PDF ( 3007KB )( 3979 )   

    蛋白质免疫印记技术(Western blot)是研究和分析蛋白质的重要手段,由于其步骤繁杂、影响因素众多,常出现背景噪音高、非特异条带多、拖尾等问题,严重影响后续蛋白质定量分析。为建立最佳的检测家兔动脉组织中蛋白质表达的Western blot实验条件,以家兔动脉组织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CAM-1)为目标蛋白,从电泳条件、抗体浓度、抗体孵育时间、温度及方法、免疫显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良,成功建立了快速、灵敏、特异的western blot体系;并比较了3种常用的酶免疫显色技术:3,3’-二氨基联苯胺(3,3’-diaminobenzidine,DAB)显色、增强化学发光法(enhanced chemilluminescence,ECL)X光片曝光及ECL化学发光冷却电感耦合成像系统(cooled charged-coupled device,CCD)成像的敏感性。结果表明ECL化学发光法比DAB显色法敏感性高出2~10倍,其中CCD系统敏感性高于X光片4倍,且操作简便,是最理想的检测方法。

    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麻醉效果的研究
    孟庆磊 董学飒 朱永安 王俊鹏 安丽 杨玲 刘羽清 付佩胜
    农学学报    2011, 1 (7): 46-50.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414  
    摘要 + 4018 )     
    为了研究一种适合澳洲长鳍鳗测量、标记、取血等试验操作的麻醉技术,进行了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麻醉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丁香酚对澳洲长鳍鳗有较好的麻醉效果(P<0.05),20~120 mg/L浓度平均都可在10 min内使其达到麻醉期,且麻醉后平均都能在10 min内完成复苏,复苏率达100%。麻醉和复苏所需时间除40、60、80、100 mg/L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各组间以及其他各组与40、60、80、100 mg/L组之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麻醉需时并非总是随丁香酚浓度增加而缩短,浓度从20 mg/L提高到30 mg/L,平均需时从312.88 s下降到252.25 s;到40 mg/L时,平均需时却陡增至582.00 s;浓度40~120 mg/L间,麻醉需时总体随丁香酚浓度增加而缩短,与浓度呈较强负相关关系(r=-0.84,P<0.05),至120 mg/L时降至267.50 s。麻醉后平均复苏需时以20 mg/L最短,为233.50 s,30 mg/L次之,为420.05 s;整体趋势与浓度并不呈明显的线性关系,而是与浓度及麻醉时间均有一定相关(r=0.52,P<0.05)。可见,丁香酚是安全、有效的澳洲长鳍鳗麻醉剂,浓度20~30 mg/L效果最佳,平均可在4~5 min达到麻醉期,麻醉后可在4~7 min复苏,可满足常规实验操作的需要。
    一株亚硝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周冬仁 沈锦玉 潘晓艺 叶雪平 徐洋 尹文林
    农学学报    2011, 1 (2): 49-53.   DOI: 10.11924/j.issn.2095-4050.2011-xb0194  
    摘要 + 3613 )      PDF ( 998KB )( 2277 )   

    为寻找对亚硝酸盐具有高效降解能力、稳定和安全的优良菌株,采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itrite-oxidizing bacteria, NOB)富集、分离技术从湖州某水域淤泥中分离得到一株纯培养菌株N3。提取细菌的总DNA,利用细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多聚酶链反应(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和Sanger末端终止法测序分析,用NCBI-Blast软件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等数据库中进行同源性检索。结果表明,N3的DNA扩增产物片断大小为1441 bp,测序结果经检索证实N3与标准菌株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AY665978.1) 16S rDNA保守性片段有100%的同源性,可以判定所分离得到的N3菌株为纤维单胞菌属的纤维化纤维单胞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新疆拜城县和昭苏县集约化肉牛养殖场冬季环境指标比较研究
    冯亮,梅玮,张晓红,马玉辉,何宗霖,姚刚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35): 1-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70182  
    摘要 + 3599 )      PDF ( 786KB )( 598 )   
    为比较新疆南北疆集约化养殖场冬季肉牛舍环境指标,本研究选择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南疆)和伊犁地区昭苏县(北疆)2 个集约化养殖场为对象,对其冬季肉牛舍光照强度、温度、湿度、噪音、CO2、NH3、CH4、PM10和TSP 等环境指标进行连续5 天08:00、12:00、18:00 和21:00 及3 天连续24 h 的测定,然后将2 个集约化养殖场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拜城牛场光照强度、温度平均值及昭苏牛场温度、湿度平均值超出国家牲畜和家禽养殖场的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1999)。此外,拜城牛场温度、湿度平均值极显著低于昭苏牛场(P<0.01)。昭苏牛场CO2浓度超出NY/T 388—1999,CO2、NH3浓度平均极显著高于拜城牛场(P<0.01)。上述环境指标连续24 h 变化表明,2 个集约化养殖场的温度都低于NY/T 388—1999;拜城牛场湿度52.7%~86.4%,全天有12 h 超出NY/T 388—1999,昭苏牛场湿度69.4%~97.4%,全天有18 h 超出NY/T 388—1999。拜城牛场CO2浓度为687.6~1799 mg/m3,在18:00 和19:00 超出NY/T 388—1999,昭苏牛场CO2浓度1459.6~3392.0 mg/m3,除05:00 时,其他时间都超出NY/T 388—1999。以上结果表明,南北疆冬季牛场环境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南疆拜城县牛场主要在于增加光照与保温,而北疆昭苏县牛场主要应该解决保温与改善圈舍空气环境的矛盾。
    日本最古老的牛种——见岛牛的研究进展
    和占星,张继才,亐开兴,王安奎,黄必志
    农学学报    2015, 5 (1): 65-7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2013-xb0812  
    摘要 + 3012 )      PDF ( 2064KB )( 753 )   
    通过对日本见岛牛研究资料的分析,为中国地方珍稀牛种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启示与借鉴。通过对日本山口大学和山口县农林综合技术中心参观访问和参阅相关见岛牛的研究资料,系统地介绍“见岛牛”的形成过程、生产和繁殖性能及其利用现状。结果表明:见岛牛曾在1928年被指定为日本“国家自然珍宝”,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本土和牛,也是日本极为重要的牛种遗传资源。见岛牛肉质优良,能产生极好的“降霜肉”。通过采用见岛牛公牛(冷冻精液)与荷斯坦母牛杂交方式可生产高产、优质肉牛。见岛牛不但晚熟、体型小、繁殖率低,而且种群数量少,近交系数高。用见岛牛公牛(冷冻精液)改良肉、奶牛生产高产优质肉牛具有良好应用的前景,见岛牛的保种及利用经验对中国地方良种牛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细菌溶血素的分类及代表性溶血素研究进展
    陈 希,索占伟,许剑琴,穆 祥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16-2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0130  
    摘要 + 2802 )      PDF ( 574672KB )( 861 )   
    【研究目的】溶血素作为细菌致病的重要毒力因子,在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不容轻视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尚未见到关于细菌溶血素的系统介绍。另外,细菌溶血素的英文命名并不统一,检索时容易造成漏检或误检;【方法】通过查阅大量英文文献资料,归纳汇总近20年报道的溶血素研究进程;【结果】该文详细列出了细菌溶血素名称、分类以及各溶血素家族列表。并且分别介绍了其中三种典型的穿孔毒素:葡萄球菌α-毒素、链球菌溶血素-O(胆固醇结合家族代表)、埃希氏大肠杆菌溶血素HlyA (RTX家族成员代表)。【结论】最近十几年,溶血素的家族成员、分子结构、分类、作用机理日趋明朗。这无疑是寻找代替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方法的一条新路。
    牛旁检测诊断产后初期奶牛亚临床酮病研究
    张志刚,刘国文,李小兵,孙国权, ,王 哲,郭昌明,高瑞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8): 39-4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6090  
    摘要 + 2440 )      PDF ( 450724KB )( 1113 )   
    酮病是奶牛的一种重要的营养代谢病。采用酮粉法、尿液分析试纸条、乳汁分析试纸条、试剂盒法分别对乳酮、尿酮和血酮含量进行检测,以血清β-羟丁酸含量1200μmol/L作为健康奶牛和亚临床酮病奶牛的诊断标准。乳汁检测试纸条和尿液分析试纸条的诊断标准分别为200μmol/L和15mg/dl(1470μmol/L)。酮病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726±43μmol/L、3.42±0.05mmol/L,健康牛血清β-羟丁酸和葡萄糖的浓度分别为2563±238μmol/L、2.78±0.07mmol/L,差异显著(P<0.05)。乳汁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7%和92%,尿液分析试纸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7%和85%,酮粉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和94%。使用乳汁分析试纸条牛旁检测是一种有效的奶牛亚临床酮病诊断方法。
    青年奶山羊下丘脑催产素神经元分布特点
    陈树林 ,赵慧英 ,孙志宏,卿素珠 ,范光丽,林磊 ,张艳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21 (1): 5-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50105  
    摘要 + 2383 )      PDF ( 1074218KB )( 886 )   
    为了研究奶山羊不同生殖周期中催产素的表达特点,本实验采用超敏免疫组化链霉素抗生物蛋白-过氧化物酶法研究催产素免疫反应物在8~10月龄青年龄奶山羊下丘脑的分布。结果显示:分泌催产素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室旁核和视上核,在穹窿周核、腹内侧核、腹外侧核、交叉上核和乳头体上核较多,有少量分布在弓状核、室周核、背内侧核、环核、前连核、下丘脑前核、下丘脑外侧区、乳头体上核、乳头体内侧核。阳性细胞的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多角形;有的阳性细胞突起明显。根据细胞中阳性物质的多少和核团中阳性细胞数量,可分为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核团。提示:催产素广泛存在于青年奶山羊下丘脑中20多个核团,核团之间可能有协同作用。
    麝鼠香囊腺形态学观察及腺上皮体外培养初报
    姜 峰,张学明,韩小虎,韩春田,岳占碰,邓旭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 (11): 40-4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61140  
    摘要 + 2198 )      PDF ( 354394KB )( 598 )   
    取泌香期成年麝鼠香囊腺或对非泌香期麝鼠进行人工诱导香腺发育后取材,在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分离香囊腺上皮细胞并进行体外初步培养。结果显示,用1mg/ml Ⅳ型胶原酶和0.25mg/ml胰蛋白酶分次于37℃下消化组织块5h和15min,可得到大量的分散单细胞用于原代培养;用含10%胎牛血清和双抗的DME/F12培养液为基础液,在培养液中添加10ng/ml表皮生长因子(EGF),对麝鼠香囊腺上皮细胞的存活和生长具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腺上皮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也可用常规方法进行冷冻保存和复苏;体外传代培养到第5代的上皮细胞仍增殖旺盛,细胞内有丰富的脂滴,细胞分泌活动旺盛。提示,通过体外分离培养麝鼠香囊腺上皮细胞,建立香囊腺干(前体)细胞系,进而用细胞工程方法大量生产人工麝鼠香是可能的。
    整体显示小鼠骨骼标本的制作试验
    王继芳,周凡,曹荣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 (13): 10-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9-0792  
    摘要 + 2152 )      PDF ( 633935KB )( 1890 )   
    本试验分别采用4种不同处死方法和3种染色方法,制作小鼠骨骼透明标本。结果表明,水淹或乙醚麻醉处死、酒精固定、3%重铬酸钾脱脂、氢氧化钾透明、茜素红硬骨染色、阿利新蓝软骨染色、甘油-氨水漂白、甘油逐级透明的制作方法,获得的透明标本效果最佳。控制温度,可以使标本的固定速度加快,缩短制作时间。
    脂尾去除对兰州大尾羊和蒙古羊生长性能及脂肪沉积分布的影响
    刘政,赵生国,李华伟,岳燕,程箫,刘立山,周瑞,刘丽,吴建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5): 7-1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4100072  
    摘要 + 2139 )      PDF ( 453KB )( 571 )   
    为了研究脂尾去除对‘兰州大尾羊’和‘蒙古羊’生长性状及脂肪沉积分布的影响,选取发育正常、年龄、体重基本一致的兰州大尾羊和蒙古羊各18只,各随机选取9只进行断尾,‘兰州大尾羊’采用外科手术法,‘蒙古羊’采用橡圈结扎法。断尾羊为试验组,未断尾羊为对照组。屠宰后的结果显示:‘兰州大尾羊’和‘蒙古羊’试验组的采食量均低于对照组,而日增重、宰前活重和热胴体重则均是试验组比对照组高,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兰州大尾羊’对照组的尾臀部脂肪重和总脂肪重明显高于试验组,尾臀部脂肪重差异极显著(P<0.01),总脂肪重差异显著(P<0.05)。‘兰州大尾羊’其余各部位脂肪重均是对照组低于试验组。其中,皮下脂肪重和肾周脂肪重差异不显著(P>0.05);睾丸脂肪重、肠胃脂肪重和内部脂肪重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蒙古羊’对照组的尾臀部脂肪重高于试验组,且差异性极显著(P<0.01)。皮下脂肪重、睾丸脂肪重、肾周脂肪重、肠胃脂肪重、内部脂肪重和总脂肪重在‘蒙古羊’的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分析可知,脂尾去除有提高兰州大尾羊和蒙古羊日增重及降低二者采食量的趋势; 脂尾去除对蒙古羊脂肪沉积分布影响不大,而对兰州大尾羊则更多的脂肪沉积到了皮下、睾丸、肾周和肠胃周围,断尾羊总脂肪重显著降低。
    不同培养代数鹿茸生长中心细胞对IGF1刺激 的反应
    梅妹,邓旭明,岳占碰,赵丽红,李春义,冯海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4): 1-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661  
    摘要 + 2109 )      PDF ( 374209KB )( 1503 )   
    【研究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对生长60 d的梅花鹿鹿茸体外培养不同代数鹿茸生长中心细胞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生长60d的梅花鹿鹿茸生长中心细胞,将培养第2 代、5 代、8 代细胞经含有不同浓度的IGF1(0,1,3 和10 nM)作用,在培养24 h后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测定法检测每分钟衰变数(DPM)值。【结果】全部IGF1处理组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IGFⅠ处理组的平均值和最高值都是离体培养2 代的细胞的DPM最高(分别为31918和39818 DPM/mg蛋白),培养5 代的细胞(分别为5455和6815 DPM/mg蛋白)已大大地下降;到了第 8代的(分别为4030和4838 DPM/mg蛋白)又有进一步的下降。【结论】IGF1能够促进鹿茸生长中心细胞分裂增殖,生长60 d鹿茸的生长中心细胞在离体培养,不同培养时期的鹿茸生长中心细胞对IGFⅠ刺激的敏感度不同。
    稀土添加剂对猪粪堆肥的影响
    刘悦秋 刘克锋 雷增谱 石爱平 刘采苓 王红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03, 19 (1): 9-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30109  
    摘要 + 2079 )      PDF ( 305599KB )( 660 )   
    首次将稀土添加剂应用于有机物发酵,各种添加剂对促进猪粪堆肥腐熟和提高堆肥品质均有较好的效果,其中稀土国光的综合性能最佳。添加剂对堆肥的促进作用可归因于其能有效促进猪粪堆肥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增强了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使堆肥快速成熟。
    犬瘟热病毒核衣壳蛋白N基因的真核表达及鉴定
    简中友, ,贾 赟,王全凯,徐立秋,吴 斌,肇慧君,李振荣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4): 8-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719  
    摘要 + 2075 )      PDF ( 616310KB )( 1190 )   
    根据GenBank发表的犬瘟热病毒N基因全序列,设计合成了1对特异扩增CDV N基因的引物。以山东泰安分离的CDV-FOX-TA株细胞毒中提取病毒RNA来制模板,利用RT-PCR扩增出了1.6kb的N基因,将其克隆到pIREShyg载体上,构建了pIRES-N真核表达载体。然后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CHO-K1细胞,通过潮霉素筛选得到阳性克隆,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鉴定N基因在CHO细胞中的表达,并用RT-PCR方法从转录水平证实N基因在CHO-K1细胞中的表达,最终建立了CHO/ CDV-N细胞株,为犬瘟热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和基因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IB(M41株)种毒代次和免疫原性的关系
    王新卫,薛邦玉,王泽霖,马茏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5): 0-null.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728  
    摘要 + 2047 )      PDF ( 387082KB )( 1039 )   
    评估不同代次IBV M41株种毒是否可以作为生产用种子。将M41株种毒用SPF胚连传8代,从中选出第3、第5、第7代,测定其EID50。并用此3代M41株鸡胚尿囊液制毒的油乳苗免疫易感鸡,以HI试验检测其抗体水平。3种疫苗免疫鸡均保护9/10以上,对照鸡全发病;对免疫后与免疫前HI抗体水平的比较表明,免疫后抗体平均滴度提高3倍以上。不同代次的M41毒株的免疫原性仍然保持良好,可以正常用来制造疫苗和建立种子批。
    羊驼前肢骨的解剖学研究
    游蓉丽,董常生,赫晓燕,耿建军,贺俊平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1): 14-01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114  
    摘要 + 2046 )      PDF ( 284206KB )( 575 )   
    用大体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羊驼前肢骨的解剖结构,与文献报道双峰驼的前肢进行对照,同时与马、牛、羊、猪等的前肢骨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羊驼前肢骨由肩胛骨、肱骨、前臂骨(包括桡骨和尺骨)与前脚骨(包括腕骨、掌骨、指骨和籽骨)组成;前肢各骨的组成、形态特征与骆驼相似。羊驼肩胛骨与牛羊肩胛骨相似,肱骨与马肱骨相近,前臂骨与马相近,桡骨与尺骨大部愈合,腕骨与马腕骨相近。结论:羊驼前肢骨的解剖结构与骆驼相似,形制略小;与马、牛、羊前肢骨有不同程度的相似,与猪前肢骨差别较大。
    褪黑素(MLT)对商品獭兔被毛品质和增重的影响
    谷子林,黄玉亭,陈宝江,任文社,董 兵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 (8): 32-3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070832  
    摘要 + 2029 )      PDF ( 160996KB )( 537 )   
    选用45~50日龄的生长獭兔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皮下埋置MLT2.33mg(Ⅰ组)、3.5mg(Ⅱ组)、7mg(Ⅲ组)和0mg(Ⅳ组,即对照组)。试验期80d。结果表明,皮下埋植MLT可极显著提高断乳后獭兔的生长速度,加速毛囊的分化和增加被毛密度,促使皮肤增厚和成熟(p<0.01)。本试验初步显示,每只皮下埋置3.5~7mgMLT,使试兔130日龄的体重、被毛密度和皮肤厚度达到150日龄生长獭兔的相同指标,即可使商品獭兔育肥提前20d出栏
    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及其对猪细小病毒的体外作用
    王学兵;魏战勇;崔保安;安芳芳;徐端红;杨明凡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4): 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085697  
    摘要 + 2015 )      PDF ( 494920KB )( 1296 )   
    用水煮醇沉法提取板蓝根多糖,通过观察PK-15细胞病变效应(CPE)来评价板蓝根多糖的不同加药方式体外对猪细小病毒(PPV)的阻断和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板蓝根多糖在对细胞的安全浓度范围内,对猪细小病毒有明显的阻断作用和抑制的作用,最小的阻断浓度为2.09μg/ml,最小的抑制浓度为4.19μg/ml。
    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堆肥效果的影响
    杨恕玲 侯丽鹏 翟玉蕊 张春珍
    中国农学通报    2014, 30 (24): 56-6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0096  
    摘要 + 1987 )      PDF ( 580438KB )( 1418 )   
    为了探讨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堆肥效果的影响,试验以鸡粪和木屑、稻壳为发酵原料,分别添加酵母菌和乳酸菌,研究菌种和辅料对鸡粪发酵过程中温度、大肠杆菌群数和臭味的变化。结果发现:(1)添加酵母菌组的发酵最高温度达到67.6℃,比乳酸菌组高6.9℃,且酵母组发酵温度在55℃以上持续了16天,比乳酸菌组多5天,两组均高于对照组(55.9℃和5天);(2)添加木屑组的发酵最高温度比稻壳组高2.2℃,55℃以上的持续时间多3天;(3)酵母菌组、乳酸菌组的粪中大肠杆菌的数量由105个/g下降到102个/g,其粪臭味分别在第7天和第8天消失。因此,在该试验条件下,在鸡粪中添加酵母菌和木屑的堆肥发酵效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