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探究在土壤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种子的萌发特性,通过室内不同浓度PEG溶液模拟不同程度的干旱胁迫,以4个玉米品种为材料,调查、分析各PEG浓度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特性。结果表明,随着PEG浓度的升高,4个玉米品种种子的萌发及相关指标均有显著的延缓效应:种子发芽率(GR)、发芽势(GP)、平均发芽速(GV)随着PEG浓度的升高而呈明显下降趋势;D第一粒、D峰值所需天数随着干旱程度的加深向后推移1~3天;在各PEG浓度下,L胚根、L胚轴、L全株长度受到明显的抑制。籽粒形态不同的各品种间延缓效应差异显著,说明当土壤处于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时,玉米小籽粒种子发芽更快,而大籽粒种子表现出更强的耐旱性。
摘要: 根据2008~2009 年山西省春播特早熟玉米区域试验汇总资料, 采用主效应值、高稳系数、变异系数、标准差比数、回归系数等多种方法对长单525特早熟玉米杂交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该品种是一个丰产性好、稳定性强、适应性广, 适合在山西春播玉米特早熟区、太行太岳冷凉山区、中南部夏播区以及国内相应生态区域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优良玉米杂交种。
大赖草是改良小麦的重要近缘植物,目前已育成多个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和代换系,然而对大赖草染色体的光合效应和对产量性状的效应却研究较少。因此,了解大赖草染色体的效应,对进一步利用大赖草外源基因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光合仪测定和产量性状调查,对小麦-大赖草二体附加系、代换系和亲本中国春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0个异染色体系的净光合速率均低于对照普通小麦中国春,但多数差异不显著。大赖草E染色体具有增加水分利用效率的正向效应。大赖草E、J染色体能够提高小麦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正效应。
本试验于2012年以日本水稻品种越光-2(Koshihikari-2)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旨在探索以水稻谷壳作硅肥的最佳施入方法、用量以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结果证明,适量基施谷壳能抑制水稻前期过旺生长、保持中后期生长稳健、缩短基部节间长度、改善株型、增强抗病抗倒能力、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提高单产;在插秧前将谷壳做基肥全层施入1kg/m2为最佳施入方法和用量,每666.7 m2产量为414.3kg,比对照CK的374.5kg增产幅度达10.4%,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为了筛选超微粉型油菜种衣剂的合适配方,探明其理化性质,为新型油菜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提供参考,用3个自研超微粉型油菜种衣剂包衣油菜种子,通过发芽试验与理化检测,研究了超微粉型油菜种衣剂合适的配方、药种比及其理化性能,并与进口种衣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自研超微粉型油菜种衣剂WFZ-5、WFY-1和WFW-6中WFY-1为最佳配方,其最佳药种比为1:300;WFY-1的pH 6.89,粘度为12.3 mPa/s,成膜时间7.8 min,包衣均匀度为95.5%,包衣脱落率为3.1%。WFY-1理化性能良好,能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成苗率和苗素质,其综合效果优于进口种衣剂SLS。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比较了3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30%醚菌酯悬浮剂、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黄瓜白粉病防治效果良好,连续2次用药,可大幅提高防效。第1次用药后7天,30%醚菌酯悬浮剂1000倍液的防效为70.34%,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各处理的速效性较好,防效整体略优于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其250倍液防效最高,达到79.98%;第2次用药后7天,各处理的防效普遍达到85%以上,其中,60%醚菌酯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180倍液的防效分别高达96.37%和97.10%。田间应用时,推荐哈茨木霉菌和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为了明确大豆套作大蒜、毛葱对大豆蚜是否具有防控效果,通过棋盘式取样法在大豆单作田、大豆套作大蒜田和大豆套作毛葱田对大豆蚜及天敌种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调查时间为大豆蚜发生始盛期至大蒜和毛葱收获后两周,每7天调查一次。结果表明,大豆套作大蒜和大豆套作毛葱2种耕作方式中,大豆蚜数量明显低于大豆单作田。说明通过利用作物的不同耕作方式防控大豆蚜是值得探索的可行之路。
为研究生物活性菌剂的使用对烤烟生长的影响,在试验田中施用3种不同剂量的生物活性菌剂,并以不施用生物活性菌剂试验田为对照,对烤烟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性状、原烟外观质量、内在质量等方面进行测定。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使用生物活性菌剂的试验田烤烟农艺学性状、抗病性、经济效益和内在化学成分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好于对照,2.25 L/hm2用量试验处理下的烤烟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效益和内在化学成分等方面显著好于0.75 L/hm2和1.5 L/hm2用量下的表现。以上结果表明,生物活性菌剂的施用对于烤烟农艺性状、抗病性、经济效益和内在化学成分等方面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为探讨中微量元素肥料施用的优越性,在大田条件下,以‘合丰55号’大豆为材料,设不施肥、常规施肥、中微肥处理,研究中微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微肥施用能够提高大豆不同生育期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和叶绿素含量(SPAD)。与不施肥和常规施肥为对照,施用中微肥大豆增产为14.5%和4.7%。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因此,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施用对大豆生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贵州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类型、面积和分布,分析了湿地资源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阿哈湖湿地公园的资源保护对策与措施,以期为阿哈湖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与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了实现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改善其林分结构不合理,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分析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恢复与保护存在的林分密度大、质量低、分化严重、天然更新差、病虫害频繁及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措施。建议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开展人工造林、科学经营、加强植被恢复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措施,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及环境承载力,增强生态环境功能,保障祁连山及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长沙市各水域及湿地水生植物的调查,初步统计出长沙市水生植物有66种,分属35科54属。其中包括挺水植物40种,漂浮植物6种,浮叶植物9种,沉水植物11种。水生植物是城市水域及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生植物多样性进行统计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水生植物的生活习性、功能等进行分析,为当地水生植物引种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根据无土栽培营养液废液的几个处理阶段归纳了紫外线、臭氧、加热、沙滤和综合灭菌等多种营养液废液灭菌方法;活性炭和纳米TiO2催化2种植物自毒物质去除方法以去除植物自身所排出的有机酸等毒性物质;几种温度、养分等在线监测和调配装置;以及植物营养梯级吸收利用、鱼菜共生水产养殖的后续利用方法,最后对营养液废液利用的研究进行展望,旨在为今后有效利用无土栽培营养液废液研究提供参考,减少营养液废液对环境的污染。
为了研究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生态特征,并用以指导苹果园病虫调控,于2011年9月(秋),11月(冬),2012年3月(春),6月(夏),对延安柳林镇山地苹果园中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本次实验主要以大型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野外调查取样、定点动态观测和室内鉴定分类的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共获得大型土壤动物289只,隶属3 门 5纲11 目,其中鞘翅目幼虫4 科,鞘翅目成虫5 科。延安柳林镇山地苹果园大型土壤动物可分为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经过研究表明,在各功能类群中,植食性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捕食性,腐食性所占比例最小;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在组成方面都具有相对稳定性。
为探讨紫薇抗寒性能力之间的差异,以7个紫薇品种为实验材料,采用电导法、叶绿素荧光法和非损伤微测计数法对紫薇进行抗寒性鉴定,并与田间观察实验对比,研究了低温对紫薇抗寒性指标的影响及不同鉴定方法与抗寒性之间的关系。
富硒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特色产业已悄然兴起,多地政府部门正在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极力发展富硒特色产业,打造富硒品牌。富硒中药材也被作为中医药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来培育和发展。笔者阐述了硒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功效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分析了当前富硒产品的开发应用现状以及富硒中药材产业的市场开拓前景,并针对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开发富硒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针对中国香蕉副产物茎叶皮等残次物利用不充分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阐述了香蕉副产物的营养价值及其综合利用的现状,分析了制约香蕉副产物利用效率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香蕉副产物是一种具有极大潜在开发前景的农作物资源,为香蕉副产物高效利用提供参考。
以信阳7县2区为对象,在对油茶产业调查基础上对油茶产业未来发展做出合理规划。信阳现有油茶15000 hm2,规划建成后种植基地总面积将达到26667 hm2;现有育苗基地8.8 hm2,规划建成后将拥有良种繁育基地14.3 hm2;规划建设开发推广研究中心1处,技术推广中心10余处,明确了开发推广研究中心的任务;对油茶加工企业建设、流通体系建设、产业监督体系建设等做出规划,并对规划实施进度进行了安排、规划实施后的效益进行了展望。
为快速测定蓖麻籽的含油率,缩短采购检验的时间,保持被检测样品的完整性,本研究使用Perten DA7200型近红外仪测定了46份蓖麻籽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值,并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了对应蓖麻籽样品的含油率,并将这二者拟合建立了定标模型。验证评价结果表明:含油率的相关性为0.9655,定标方程的偏差为0.000003913,定标方程的预测能力良好,可替代传统含油率测定方式,实现快速无损测定蓖麻籽含油率。
从桤叶唐棣的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栽培技术、营养保健功能、加工利用、水土保持功能和园林绿化等7个方面综述了国内外桤叶唐棣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并提出了研究的发展方向,对桤叶唐棣产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生产与科学内涵丰富。发展林下经济已成为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本研究从林下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与评价了中国林下经济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并从产业规划、服务体系,政府投入、人才队伍、基地建设和质量监管等几方面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措施,以期为实现中国林下经济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探讨天然植物提取物牛至油对蔬菜致病真菌的抗菌作用及机制。采用中药抑菌实验方法测定了牛至油对番茄灰霉病菌和辣椒疫霉菌的抑菌活性和时期,并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牛至油的抗药性。结果表明,牛至油对上述2种真菌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效果与浓度呈正相关,培养3天时的EC50分别为0.4076、0.4626 mg/mL;抑菌时期主要是在真菌的快速生长期,使其快速生长期滞后;抗性实验表明这2种病原菌菌株对牛至油都极为敏感。
为了促进超声技术在植物多酚提取领域的应用,本文总结了超声技术在植物多酚含量测定和提取中的应用进展,以及超声提取多酚工艺的优化方法。指出超声技术在在中药药材和中药制剂的多酚含量测定中,以及在提取总多酚、单宁、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类单体的工艺中有广泛的应用。提出超声功率和频率、提取时间和温度、提取溶剂和料液比是影响多酚提取效率的主要因素,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能提高提取效率。认为超声技术适用于提取植物多酚,在植物多酚提取领域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对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学习效果。笔者通过归纳过去传统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弱点,从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建设和学生自身3个方面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植物病理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出以加强学生实习基地建设、提高教师实践技能和提高学生专业认识能力为基础,以合理的考核标准为辅助的高效教学模式,以培养优秀应用人才。
基于水稻苗情监测的相关数据,对促进水稻增产增效的效果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与有效推广应用措施,可实现水稻产量效益提高。通过监测结果的实证,提出水稻生产须要高度重视作物栽培等非物化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以进一步挖掘水稻等粮食的增产潜力。
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阐明了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构成,并从创新主体组成、创新人才、创新市场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山西省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采取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多创新主体相互衔接,各有侧重,引进人才,激励人才,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等措施,推动山西农业科技创新的健康发展。
公平与效率作为社会保障的两个方面,始终影响着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以政府扶持、农民互助共济的“大病统筹基金”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实施以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诸多隐性与显性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公平与效率的角度,指出政府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效率不断提高的当下,应着重实现公平,从而达到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的目标。
选取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小学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中学教师人均负担学生数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从产出和投入2个方面分别对青岛7区5市间的公共卫生和教育这2项基本公共服务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青岛5个地级市基本公共服务中公共卫生服务的总体水平偏低,但总体差距不断缩小;青岛市基础教育能力近年有所增强,但总体差距呈逐年扩大趋势;区域间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差距明显大于教育方面的差距。
本文阐述了三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当地政府高度重视进一步发展组织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三明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出台了政策文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