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罗晓华,何成元,刘兴良,等.国内低效林研究综述[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2):31-36. [2] 邓东周,张小平,鄢武先,等.低效林改造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2010,23 (4):65-69. [3] LY/T 1690—2007,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S].中国标准出版社:周立江,曾宪芷2007. [4] 周立江.低效林评判与改造途径的探讨[J].四川林业科技,2004,25(1):16-21. [5] 张涛,全小川,惠谦,等.低效(质)林改造的方法与效果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04(3):30-31. [6] 赵敏冲,赵华,刘建忠,宋传生.磷肥对马尾松低产林幼林生长的影响[J].农学学报, 2016, 32(4) : 5-8. [7] 黄祖清,赖士嶂.尤溪县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 1992, (3) : 45-46. [8] 徐世芬.马尾松低产林的改造[J].农家顾问,1999,(11): 26. [9] 黄祖清,赖士嶂.尤溪县马尾松低产林改造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1992,(3): 45-46. [10] 陈荣华.当阳县马尾松低产林的成因和改造途径[J].湖北林业科技,1982,(2): 19-23. [11] 徐昌棠.宁波松类低产林的改造[J].国土绿化杂志,1998,(5): 28-29. [12] 陈清海.泉州森林公园马尾松低产林套种乐东拟单性木兰效应研究[J].绿色科技, 2015, (3) : 49-50. [13] 白宝清.马尾松低产林分套种火力楠生长效果分析[J].绿色科技, 2014, (7) : 49-52. [14] 傅循晶.马尾松低产林套种木荷的林地与根际土壤养分特性的研究[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 : 45-46. [15] 张学武,陈文玉,陈清海,叶秀素.闽南沿海山地马尾松林下套种红豆杉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21) : 101-102. [16] 胡少锋.光皮桦与厚荚相思幼林生长对比试验[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5): 114-115. [17] 李文训,杨德和,郑合,陈光禄,李国柱.信阳地区国营林场低产林类型划分及改造技术应用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1991,(1): 7-11. [18] 徐小牛,李宏开.马尾松枫香混交林生长及其效应研究[J].林业科学,1997,33(5): 385-393. [19] 王青天.马尾松台湾相思混交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3,(10): 9-11. [20] 方水池.防火林带营造木荷火力楠混交林生长效果分析[J].绿色科技,2014,(8): 9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