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北暴雨》编写组.西北暴雨.北京:气象出版社,1992,3-6. [2] 朱乾根,林景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20-343. [3] 徐海明,何金海,周兵.“倾斜”高空急流轴在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南京气象学院院报.2001,24(2),155-161. [4] 全美兰,刘海文等,高空急流在北京“7.21”暴雨中的动力作用.气象学报.2013年第6期. [5] 苏军锋,吕宏,闫惠玲等.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 干旱气象S2013,S31(1)S156-162S [6]刘新伟,段海霞,赵青云.甘肃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分析[J].干旱区研究,2010,30(1):128-134. [7]杨民,郭江勇,刘洪兰.甘肃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高空环流特征.干旱期研究,2007,24(1),93-97. [8]刘利民,德庆措姆,孟丽霞.甘肃河东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干旱气象,2009,27(3),270-275. [9]孙健康,武麦凤,谢在发.青藏高原东部一次大暴雨过程分析.干旱区研究,2007,24(4),516-521. [10]罗绮,李栋梁,张杰.青藏高原东部雨季降水分布模型的建立.干旱区研究,2007,24(6),766-772. [11] 刘瑞芳;王亚斌等;陕西南部地区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干侵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12]姜俊玲;张雪冬等;一次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雨团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13] 王晓霞;;2008年朝阳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天气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0期 [14] 衣霞;刘兆芳;贾斌;杨志勇;景安华;;一次春季暴雨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15]李栋梁,刘德祥.《甘肃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265-272. [16] 吕志红,张鸿,全美兰.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成因及落区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303-308 [17]亓翠芸,史桂芝,王惠芳,王西磊.2008年7月4-5日山东暴雨天气过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2) [18]薄燕青,赵桂香,赵瑜,郝振荣.“7.21”山西北部罕见区域暴雨的诊断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4):257-267 [19]常煜,张平安,王洪丽,于春燕.高低空急流耦合对内蒙古东部持续性暴雨的触发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3):211-217 [20] 杨萌,宋欣,王文波,杨可栋,王焕毅,王鹏.2012年7月9日临朐地区暴雨成因及漏报原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17) [21]胡利平,贾效忠,杭波,尤志刚,姚新琪.天水地区强降水过程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6):178-183 [22]杨可栋,宋欣,杨萌.2011年7月2—3日山东大范围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3,(26):172-177 [23]宁和平,王建兵,刘洪兰.甘南州2011年7月2—5日持续性暴雨天气成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3):218-223 [24]高万泉,李玉娥,顾黎燕,丁峥臻.“7.21”特大暴雨的地形影响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0):188-196 [25]裴洪芹,庄玲玲,庄启华,栾永卫,石少英.临沂地区暴雨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特点[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