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筛选高效、安全的防治炭疽病新药剂,通过田间试验进行新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药后的7天和14天,苯甲.嘧菌酯对苦瓜炭疽病的防效最好。与之相比较,在草莓和黄瓜上的防效也较为理想。研究表明,苯甲.嘧菌酯防治炭疽病效果良好、持效期长,是防治草莓、苦瓜、黄瓜炭疽病的理想药剂,同时,还能防治草莓病害、提高产量、改善草莓品质。生产上建议的使用剂量为450~600ml.hm-2。
为了解食物对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种群的影响,笔者对洞庭湖幼年东方田鼠取食苔草进行研究,为了解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提供基础,为东方田鼠综合管理提供参考。使用洞庭湖东方田鼠在洲滩环境的主要食物——苔草(Carex brevicuspis),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20~30 日龄不同性别东方田鼠进行饲喂。结果表明:喂食1 周苔草后,雌性幼鼠体重明显下降(P<0.05),而雄性幼鼠体重略有增加,不显著(P>0.05);雌性幼鼠单位取食量和单位排泄量均稍高于雄性幼鼠,但差异不明显(P>0.05)。研究认为,在生长发育阶段,雌性幼鼠比雄性幼鼠对环境及食物的要求更高,单一食物会造成幼年雌鼠营养不良。
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威胁黄瓜的安全生产。笔者简述了黄瓜霜霉病的发病症状与病菌特征、病菌侵染机制与发病规律、植株抗病性与病菌抗药性以及综合防治技术,归纳了现有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种类,重点分析了防治黄瓜霜霉病药剂品种的有效成分与配方组合,指出了现有登记药剂品种的不足,介绍了近2年新登记防治黄瓜霜霉病的药剂品种的特性和防治技术,探讨了黄瓜霜霉病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为实现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为陕西省生态建设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基于MODIS-NDVI 影像及高程数据,采用MVC、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陕西省2011—2015 年NDVI 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NDVI值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陕南地区及陕北南部森林植被茂密,植被覆盖情况较好,陕北北部属于风沙区,植被覆盖情况较差,关中地区以农作物为主,植被覆盖情况居中;(2)2011—2015 年陕西省NDVI值呈波动变化,整体变化趋于稳定,且有好转趋势,主要分布在关中及陕南地区;陕北地区NDVI值有退化迹象;(3)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NDVI值呈“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2000~2500 m海拔高度范围内的NDVI值最高,植被覆盖情况较好,主要是分布在秦岭山脉的太白山地区。
应用光催化技术降解有机农药来减少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是目前环境领域中的新兴研究课题。文章对光催化降解的机理以及不同种类农药(有机氯类农药、有机磷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其他类农药)的光催化降解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在半导体纳米粒子和光催化体系组合作用下,有机农药均可得到有效的降解。本研究提出了光催化降解有机农药的应用前景,并对现行光催化技术的一些缺陷提出建议及展望,以期为有机农药光催化降解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为明确番茄施用多元中微量元素的增产效果,通过大棚番茄试验,以‘北京博收辉腾5号’为材料,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多元中微量元素不同施用量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磷钾施用水平一致条件下,增施多元中微量元素可提高番茄糖度6.82%~18.18%,增产1.18%~6.15%,增收1.23%~6.59%。与对照(T1)相比,不同施用量以中等施用量(T3)能提高番茄株高及茎粗,促进番茄开花、坐果,增产量可达5759.40kg/hm2 ,增收11462.70 元/hm2。综合考虑产量、肥料及多元中微量元素投入,硫酸钾复合肥(15-15-15)750 kg/hm2和多元中微量元素4.5 kg/hm2做基肥,膨果期追施1350 kg/hm2硫酸钾复合肥(15-5-25)和8.1 kg/hm2多元中微量元素(肥料和增效包分6次施用)可提高番茄产量和品质,促进番茄开花坐果,提早上市,可作为番茄施肥的最佳配方。
为了揭示潍坊地区冰雹的发生规律和分布特征,根据1971—2010年潍坊地区9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M-K突变检验及EOF正交经验函数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潍坊地区冰雹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潍坊地区冰雹出现次数的气候倾向率为-0.55站次/10 a,呈减少趋势,且在2008年发生突变;冰雹一般出现在3—10月,呈明显的单峰型,5—7月出现次数最多,占冰雹出现总次数的77.74%;冰雹出现的日变化明显,以午后型为主,14—18时冰雹出现次数占52.26%。潍坊冰雹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呈递减分布,临朐、安丘、诸城一带属多雹区,平原地区属少雹区,冰雹的发生受地形的影响,通过空间特征向量分析,冰雹出现次数具有空间一致性变化特性,它的分布呈西南—东北反向特征。由灾害调查知,潍坊冰雹灾害对农业的主要影响有粮食、黄烟、果树和设施农业等。加强冰雹预警预测,科学实施人工防雹作业是比较有效的防御手段。
【研究目的】为探寻霾日异常变化原因,分析霾判别标准的改变、能见度自动观测和人为因素等对霾日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检验、滑动t检验等统计诊断方法对近37年霾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浦口霾日共发生5次明显突变,突变点分别是1988年、2000年、2007年、2011年和2016年,除2016年之外,其他突变点都与影响因素变化有关。2007年之前影响霾日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观测环境的变化,其中,1988—1999年因人为因素影响,霾日数据已不具有使用价值;2007年开始霾判别标准的改变和能见度自动观测对霾日影响最为明显。【结论】2016年之前,霾日突变点与影响因素变化时间基本吻合,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对霾日的影响比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更加显著。
为了提高椴树嫁接成活率和接穗利用率,笔者以种源地不同的椴树属7个不同树种(糠椴、紫椴、欧椴、欧椴大叶椴、欧洲小叶椴、银毛椴、小叶椴)的1年生枝条为材料,以2年生紫椴实生苗为砧木,采用劈接、芽接2种嫁接方法,对椴树属植物的嫁接繁育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树种不同,与砧木的亲和力也不同,导致各树种嫁接成活率差异显著,其中欧洲大叶椴、欧洲小叶椴、小叶椴、紫椴、糠椴、银毛椴、欧椴的嫁接成活率分别为63.30%、75.75%、81.25%、62.10%、62.11%、62.50%、65.80%。2种嫁接方法成活率也各不相同,芽接成活率在50.00%以上,劈接成活率因接穗不同差异较大。
为了提高马尾松低产林林业品相及综合效益,笔者对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红豆杉和楠木这2种技术模式进行跟踪监测,并从珍稀树种的适应性和效果性、对马尾松生长量的影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3个方面进行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低产林套种红豆杉或楠木模式下的红豆杉及楠木各生长指标均比较良好,这是马尾松低产林改造的一种比较可行方法;套种红豆杉或楠木虽然均能显著促进马尾松的生长,但套种楠木效果更优;马尾松套种红豆杉、楠木模式均能有效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套种楠木效果更优。
为给‘Y-1’矮砧‘富士’高纺锤形树体最佳留枝量提供理论依据,以‘Y-1’矮化中间砧嫁接‘长富2号’为试材,通过中心干3 种留枝数量(30、35、40)处理,探讨其对树体生长和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枝量增加,‘Y-1’矮砧‘富士’树体树高、干径相应增大,但不同处理对树高、干径、冠径、新梢长度和粗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留枝量35 和40 的树体光合有效辐射显著高于留枝量30 的处理,3 种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差异极显著,留枝量35 的冠下、株间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3.78、3.43,属于苹果栽培的最佳叶面积指数区间。果实产量随留枝量增加而提高,但这种影响在盛果期差异不明显,留枝量35 的树体优质果率明显高于其他2 个处理,同时,其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硬度均极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可滴定酸含量最低,果实风味浓郁、品质最佳。综合考虑树体生长势、光能利用率、果实产量和品质、实际操作等因素,生产上‘Y-1’矮砧‘富士’高纺锤形树体的适宜留枝数量为35。
选育出适合在中国华南地区种植的抗病强、产量高的辣椒新品种,为华南及其他地区辣椒生产发展的升级优化提供优良品种。以自主创新的优质自交系362为母本、自交系577为父本配制杂交一代组合,测定其组合力,并进行品种比较试验和区域试验。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春季‘福康8号’总产量31.91 t/hm2,比对照种‘茂青5号’增产11.0%,增产未达显著标准;秋季‘福康8号’产量53.81 t/hm2,比对照种‘茂青5号’增产17.8%,增产达极显著标准;人工接种试验显示‘福康8号’中抗青枯病、抗疫病;田间表现耐寒性和耐旱性强,耐涝性和耐热性中等。该品种于2016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选育的‘福康8号’中抗青枯病、抗疫病、产量高、适应性广,适合华南地区春、秋季露地栽培。
以30 份欧李种质的果实为材料,进行其外观性状、糖酸含量、维生素C含量测定及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质的欧李果实品质变异较大,按照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维生素C 含量(46.81%)>糖酸比(37.67%)>可滴定酸含量(30.88%)。果核重与纵径、果形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糖酸比与固酸比呈极显著正相关,同时总可溶性糖与可溶性固形物呈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欧李种质划分为3 个类型,第Ⅰ类为药用、加工类型,其特征为果个大,单果重、果核重较高;第Ⅱ类为高营养类型,其特征为维生素C含量较高;第Ⅲ类为口感甜型类型,其特征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可溶性糖含量、固酸比和糖酸比含量都较高。本研究划分出的3 个类型分别筛选出3 个代表种质,分别为22 号(山西绛县大交镇)、12 号(北京延庆县张山营镇)和6号(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种质。
为发展绿色食品草莓,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使用,实现“双减”增效,提高安全品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草莓产业健康稳定发展。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与生产实践,结合日本等国的生产经验,总结出设施草莓绿色发展目标与“双减”增效关键技术,确立了技术目标。关键技术包括培育健康无病壮苗技术, 土壤改良和连作障碍处理技术, 农业生态防治技术,、理化诱杀害虫技术,生物防治技术, 低残留风险化学防治技术等六项技术。
为了解国内植物转基因方法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其未来的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本研究归纳了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转化方法,概述了这些技术在棉花、水稻、番木瓜、玉米等作物上的应用成果,分析了植物转基因产品产业化的趋势及效益。提出相关研究技术的专利数较少、部分专利内涵和质量不高,国内转基因产品产业化步伐缓慢是主要存在问题。进一步认为通过完善植物转基因研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组建一批技术攻坚团队,鼓励产学研联合,设立科研成果共享平台,广泛开展植物转基因科普宣传、尽快实现转基因主粮作物产业化等措施,可以为中国植物转基因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为了促进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环节拓展,推进县乡农业特色产业、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本研究指出了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农业经营主体较为弱势、特色农业科技创新乏力、地方政策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足的问题,提出构建以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经营主体、相关技术支撑、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研究体系。
新常态下,创新精准扶贫工作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探索“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存模式,尤其对于生态脆弱的西部地区扶贫攻坚更为重要。本研究以沙生植物欧李产业开发为例,论述了“生态扶贫”与“经济扶贫”相结合的新模式。欧李最大特点就是抗逆性强,生态功能显著,其果、仁、叶、根、花等综合利用程度高,经济效益明显。欧李产业涉及到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医药、旅游观光等诸多领域,其综合价值的深度挖掘与产业开发,不仅是当今人们日益增长的大健康需求,也是扶贫攻坚及沙产业开发的需求。本研究认为,以“生态扶贫”为先导的“经济扶贫”是精准扶贫的精髓。
国内古村落的发展面临着缺乏保护与过度开发的双面矛盾,如何在古村落规划保护与旅游发展中达到协调,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对此,研究提出在遗产活化理论指导下的古村落旅游规划思路,基于遗产活化理论,以北京市昌平区长峪城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长峪城村旅游资源的分析、主题的定位、区域的布局和项目的规划设计等,对长峪城的古村落旅游进行合理开发,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合理确定长峪城古村落旅游的“一条旅游线路、两个重要节点、三大功能分区、四个主题观光园”即“一线、二点、三区、四园”的发展布局。在古村落旅游规划中引入遗产活化理论是必然趋势,可以实现古村落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