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北京),2004,(9):21-22. [2] 马代夫.我国甘薯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农村实用工程技术(绿色食品),2013,(11):21-24 [3] 吴雨华.世界甘薯加工利用新趋势[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3,24(5):5-8. [4] 朱旭霞,刘莉莎,何素兰,等.保健甘薯的功能及产品开发研究[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4,(11):34-36. [5] 马代夫,李强,曹清河,等.中国甘薯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江苏农业学报,2012,(5):969-973. [6] 唐君,周志林,张允刚,等.国内外甘薯种质资源研究进展[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9(5):478-482 [7] 陆漱韵,刘庆昌,李惟基.甘薯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8] 王显峰.甘薯高产栽培新技术[J].新农业,2014,(7):16-16 [9] 孔祥亮,李庆春.鲜食甘薯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11,(01):64-64 [10] 刘香,丁丽娟,唐玉田.地膜甘薯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7,(19):41- [11] 郭小丁,谢一芝,贾赵东,等.鲜食甘薯栽培技术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9,25(3):513-517 [12] 韩俊杰,辛国胜,林祖军等.甘薯新品种—烟薯28选育与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5,31,(8):16-17 [13] 张松树.甘薯生产区域性栽培技术[N].河北科技报,2013,9,7(007) [14] 张文明.无公害甘薯栽培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7):220-221 [15] 董顺旭,李爱贤,侯夫云,等.北方甘薯安全贮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13,(12):123-125,130 [16] 张晓申,王慧瑜,李晓青等.甘薯的收获和安全贮藏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6):236-239 [17] 马剑凤,程金花,汪洁,等.国内外甘薯产业发展概况[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2):1-5 [18] 李爱贤,刘庆昌,王庆美,等.我国甘薯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J].山东农业科学,2009,(1):38-42 [19] 张立明,王庆美,张海燕,等.多用型甘薯新品种济薯21号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08,(9):101-102 [20] 边小峰,郭小丁,贾赵东,等.食用甘薯新品种苏薯22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125-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