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传雅, 袁高庆. 农业植物病理学(华南本)[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3: 157-161. 李怡琳, 李淑英. 绿豆品种抗叶斑病鉴定研究[J]. 作物品种资源, 1987, (3): 11-14. [3]金玉晓, 李薇, 台莲梅,等. 绿豆叶斑病病菌生长特性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4, 34(10): 16-19. [4]刘昌艳, 肖炎农, 吴小微, 等. 绿豆叶斑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 植物保护, 2015, 41(6): 83-87. 邢宝龙, 冯高, 郭新文, 等.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J]. 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3): 264-266, 279. 陈秀丽, 孙国军, 宋立东.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探索[J]. 吉林农业, 2012, (12): 274. 郭继红, 刘钦兰, 郑现敏. 灭病威防治绿豆叶斑病初报[J]. 农药, 1989, 28(6): 50. 袁延乐, 马吉坡, 朱旭. 南阳盆地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综合防控技术[J]. 中国种业, 2015 (1): 61-61. 孙俊, 刘志恒, 黄欣阳, 等. 辣椒褐斑病菌分生孢子产生条件初探[J]. 植物病理学报, 2010, 40(3): 322-324.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M]. 3 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64. 黎穗临, 叶维霖. 花生褐斑病菌培养基筛选及生理性状和致病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21(1): 31-35. 霍秀娟, 李朝生, 韩美丽, 等. 灰梨孢菌产孢培养基筛选[J]. 南方农业学报, 2012, 43(5): 605-608. 陈敏. 赶黄草褐斑病的病原鉴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侵染研究[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11. [14]郭英兰, 刘锡琏. 中国真菌志(第二十四卷,尾孢菌属)[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16. [15]杨建卿, 江彤, 陈学平. 烟草疫霉菌的培养及大量产生游动孢子方法的研究[J]. 植物保护, 2001, 27(4): 12-14. [16]庒义庆, 乔广行, 王源超, 等. 蕉斑镰刀菌32-6菌株产孢条件研究[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4): 77-81. [17]张益先, 吕国忠, 梁景颐, 等. 玉米灰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4): 292-295. [18]王桂清. 玉米灰斑病菌 (Cercosporazeae-maydis) 生物学多态性与生理分化机理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03. [19]王伟, 衣春生, 赵谦, 等. 大豆紫斑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J]. 大豆科学, 1998, 17(3): 280-285. [20]曹越平, 李海英, 刘学敏, 等. 大豆灰斑病菌 (Cercospora sojina Hara) 及其对寄主作用的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 2003, 33(2): 116-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