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顺楷,杨亚力,杨维力. 余甘子资源植物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6): 846-854. [2] 王辉. 余甘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中国现代中药, 2011, (11): 52-56. [3] 刘延泽, 李海霞, 许利嘉等. 药食兼用余甘子的现代研究概述及应用前景分析 [J]. 中草药, 2013,44(12): 1700-1706. [4] 夏泉, 孔杰. 传统药物余甘子的民族药学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9): 515-518. [5] 陈宝昌. 干热河谷地区造林先锋树种——余甘子 [J]. 林业调查规划, 2004, 29(b05): 289-290. [6] 刘凤书, 侯开卫, 李绍家等. 余甘子的保健价值及开发利用前景 [J]. 自然资源学报, 1993, 8(4): 299-306. [7] EL-MEKKAWY S, MESELHY M R, KUSUMOTO I T, et 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Egyptian folk medicines o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reverse transcriptase [J]. Chemical Pharmaceutical Bulletin, 1995, 43(4): 641-648. [8] 代正福. 余甘子在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的效益和综合利用的研究 [J]. 热带作物科技, 1990, 5: 28-31. [9] 陈玉德, 李昆, 杨成源等. 余甘子在云南的自然分布及野生类型 [J]. 西部林业科学, 1990, (4): 42-48. [10] 熊仪俊. 余甘子不同生态型特征与分化初步研究 [D];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11] 吴睿, 谷勇. 云南野生余甘子单株选优的协方差分析 [J].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7(3): 4-8. [12] 李昆, 陈玉德, 谷勇等. 云南野生余甘子果实类群及其分布特点研究 [J]. 林业科学研究, 1994, 7(6): 606-611. [13] 杨济达, 张志明, 沈泽昊等. 云南干热河谷植被与环境研究进展 [J]. 生物多样性, 2016, 24(04): 462-474. [14] 何永彬, 卢培泽, 朱彤. 横断山——云南高原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研究 [J]. 资源科学, 2000, 22(5): 69-72. [15] 何科昭, 何浩生, 蔡红飙. 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J]. 地质论评, 1996, 02: 97-106. [16] 未标出. 干热河谷植被:元江、金沙江、澜沧江 [M]. 1900. [17] 钟祥浩. 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0,9(3): 376-383. [18] 姜汉侨. 云南植被分布的特点及其地带规律性 [J].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1980, 1: 24-34. [19] 汤懋苍, 沈志宝, 陈有虞. 高原季风的平均气候特征 [J]. 地理学报, 1979, 1: 33-42. [20]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学考察隊, 張 栄. 横断山区干旱河谷 [M]. 科学出版社, 1992. [21] 李昆, 陈玉德, 马显达等. 云南楚雄和临沧野生余甘子分布及其果实成分的研究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4, 16(supp.2):29-32. [22] 沈泽昊 张志明, 胡金明等. 西南干旱河谷植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J]. 生物多样性, 2016, 24(4): 475-488. [23] 李少丽, 丰瞻, 王宇. 恢复生态学理论在西南重大水电工程区生态修复中的应用探讨 [J]. 灾害与防治工程, 2007, 2: 74-80. [24] 穆军, 李占斌, 李鹏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的生态重建技术初探 [J].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6): 172-176. [25] 林霖. 水库后靠安置地区灾后经济恢复与发展——以青川县营盘乡为例 [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 1: 148-150. [26] 董海京, 曾广权. 澜沧江流域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保护对策 [J]. 环境科学导刊, 1996, 3: 32-35. [27] 李苗裔, 王石英, 蒋容等. 干热河谷区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以得荣县为例 [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2, 30(1): 60-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