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大放, 刘艳艳, 董玉祥, 等. 我国耕地数量、质量与空间变化研究综述[J]. 热带地理, 2010, 30(2):108-113.
|
[2]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耕地质量演变趋势研究[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8:1-15.
|
[3] |
刘世梁, 傅伯杰, 刘国华, 等.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J]. 土壤通报, 2006, 37(1):137-143.
|
[4] |
陈印军, 王晋臣, 肖碧林, 等. 我国耕地质量变化态势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 32(2):1-5.
|
[5] |
俞海, 黄季煙, Scott Rozelle, 等. 我国东部地区耕地土壤肥力变化趋势研究[J]. 地理研究, 2003, 22(3):380-388.
|
[6] |
黄国勤, 赵其国. 红壤生态学[J]. 生态学报, 2014, 34(18):5173-5181.
|
[7] |
杨风亭, 刘纪远, 庄大方, 等. 中国东南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J]. 地理科学进展, 2004, 23(5):43-55.
|
[8] |
胡月明, 欧阳村香. 我国红壤资源农业利用研究进展[J]. 土壤与环境, 1999, 8(1):53-57.
|
[9] |
刘勋, 贺湘逸. 江西红壤科研进展与成就[J]. 江西农业学报, 1991, 3(1):66-75.
|
[10] |
史学正, 史德明. 综合利用我国红壤资源防治水土流失[J]. 水土保持学报, 1992, 6(1):33-38.
|
[11] |
梁音, 张斌, 潘贤章, 等.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J].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1):36-41.
|
[12] |
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生态学报, 2013, 33(24):7615-7622.
|
[13] |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等. 我国南方红壤酸化问题及改良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15(3):148-151.
|
[14] |
高菊生, 文石林, 段贵平. 湘南红壤丘陵区草山草坡改良及综合利用技术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05(2):74-75.
|
[15] |
曾希柏, 李菊梅, 徐明岗, 等. 红壤旱地的肥力现状及施肥和利用方式的影响[J]. 土壤通报, 2006, 37(3):434-437.
|
[16] |
陈国徽, 高冰可. 浅析南方红壤退化原因及改良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 2016, 22(17):79-80.
|
[17] |
陈先茂, 章发根, 邓国强, 等. 红黄壤土壤结构改良剂应用效果研究[J]. 江西农业学报, 2013, 25(12):86-88.
|
[18] |
王伯仁, 李冬初, 周世伟. 红壤质量演变与培肥技术[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19] |
邹原东, 范继红. 有机肥施用对土壤肥力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3):12-16.
|
[20] |
黎孟渡, 张先婉. 土壤肥力研究进展[M]. 北京: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208-213.
|
[21] |
孙波, 赵其国. 红壤退化中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J].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2):118-128.
|
[22] |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 中国土壤[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
[23] |
杨建峰, 孙燕, 王华, 等. 我国南方红壤地区土壤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 2008, 28(6):92-95.
|
[24] |
李明德, 刘琼峰, 吴海勇, 等. 不同耕作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09, 18(4):1522-1526.
|
[25] |
解开治, 徐培智, 严超, 等.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南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0):160-165.
|
[26] |
张璐, 文石林, 蔡泽江, 等.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肥力特征[J]. 生态学报, 2014, 34(14):3996-4005.
|
[27] |
王建国. 模糊数学在土壤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土壤学报, 2001, 38(1):176-185.
|
[28] |
王瑞燕, 赵庚星, 李涛, 等. GIS支持下的耕地地力等级评价[J]. 农业工程学报, 2004, 20(1):307-310.
|
[29] |
刘占锋, 傅伯杰, 刘国华, 等.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J]. 生态学报, 2006, 26(3):901-913.
|
[30] |
刘刚.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方法的试验研究[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0, 5(4):42-45.
|
[31] |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9.
|
[32] |
吕新, 寇金梅, 李宏伟. 模糊评判方法在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4, 22(3):57-59.
|
[33] |
杨瑞吉, 杨祁峰, 牛俊义. 表征土壤肥力主要指标的研究进展[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4, 39(1):86-91.
|
[34] |
骆东齐, 白洁, 谢德体. 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J]. 土壤与环境, 2002, 11(2):202-205.
|
[35] |
曹文藻. 试论我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最适水平及其调节途径(上)[J]. 耕作与栽培, 1983(2):56-61.
|
[36] |
崔玉亭, 韩纯儒, 龙牧华. 小麦-玉米集约高产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培肥目标探讨[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1997, 2(5):25-29.
|
[37] |
江泽普, 韦广泼, 谭宏伟. 广西红壤果园土壤肥力演化与评价[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3):312-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