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欣果,万洪深,李俊,等.人工合成小麦育种优势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8,46(4):78-87. [2] 王美芳,雷振生,张建伟,等.黄淮冬麦区强筋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品质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7,37(1):94-101. [3] 丛花,王宏飞,祁旭升,等.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16,53( 8):1373-1382. [4] 陈雪燕,王灿国,程敦公.小麦加工品质相关贮藏蛋白、基因及其遗传改良研究进展[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8,19(1):1-9. [5] 高海峰,白微微,陈利,等.新疆小麦条锈病和白粉病越夏调查[J].新疆农业科学,2017,54(9):1670-1678. [6] 哈力旦.依克热木,芦静,周安定,等.新疆部分小麦材料籽粒硬度基因等位变异的分子鉴定及其分布[J].新疆农业科学,2016,53( 6):981-986 [7] 李哲清,高翔.优质专用小麦生产现状和产业化前景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09(3):74-77,105. [8]何中虎,庄巧生,程顺和.中国小麦产业发展与科技进步[J],农学学报,2018,8(1):99-106. [9]赵俊晔, 于振文. 中国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现状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171-174. [10] 华奕州,黄季焜.粮食收购双轨制改革与粮食生产:以小麦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17,11:59-66. [11] 宋洪远,张恒春,李婕,等.中国粮食产后损失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小麦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8(4)1-6. [12] 张伟,景丽,上官彩霞,等.河南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与对策[J].农业经济.2017, 12:3-5. [13] 张磊,齐学礼,张建周.优质强筋高产小麦品种郑麦7698品质稳定性和高效节本生产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7,46(12) :13-16. [14] 王映红,董昀,赵酒林,等.新乡市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发展探讨,山东农业科学[J].2011,6:122~124. [15]毛瑞玲.对淮滨县发展弱筋小麦产业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7 (6):64-65. [16] 张有望,肖小勇. 市场力量视角下中国小麦进口市场结构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J].2016,31(7):55-59. [17] 王秀丽,孙君茂.中国小麦消费分析与未来展望,麦类作物学报[J]..2015,35(5):655-661. [18] 韩一军.变革背景中国小麦产业模式及政策探讨[J].农业展望.2016,1:32~35. [19]李恕洲,何刚,余保华.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粮食最低收购价对我国小麦播种面积的刺激效应[J],价格月刊,2017(5):1006-2025. [20]贾娟琪,李先德,王士海:粮食支持政策调整对不同规模粮农种植决策的影响[J],2017(1):89-95. [21]王秀丽,孙君茂.中国小麦消费分析与未来展望[J],麦类作物学报, 2015,35(5):655-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