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学报 ›› 2020, Vol. 10 ›› Issue (5): 1-9.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18120027
所属专题: 水稻
• 农艺科学/生理生化 • 下一篇
王成瑷(), 张文香, 赵磊, 侯文平, 赵秀哲, 于亚彬, 高连文, 韩霖, 李岩
收稿日期:
2018-12-28
修回日期:
2019-03-10
出版日期:
2020-05-15
发布日期:
2020-05-16
基金资助:
Wang Cheng'ai(), Zhang Wenxiang, Zhao Lei, Hou Wenping, Zhao Xiuzhe, Yu Yabin, Gao Lianwen, Han Lin, Li Yan
Received:
2018-12-28
Revised:
2019-03-10
Online:
2020-05-15
Published:
2020-05-16
摘要:
为了提高水稻优质、优良食味品种的选育效率,按照资源分类、性状互补、目标性状重组的原则选配组合;重点性状采取复交、回交转育、单倍体培养、海南加代等选育手段。提出了鉴定、筛选优良资源、增加组合配置数量,低世代选择优良组合,测定稻米外观品质;高世代机械测定稻米品质与食味,选留优良株系;稳定世代在测定稻米品质的基础上人工品评稻米食味;对目标性状采取压力选择、逆境选择、定向选择的选育方法,选育优质、优良食味品种。利用该项技术与方法从2010年以来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品种17个,其中优质品种5个,获全国优良食味奖品种4个,获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品种3个。本文总结了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方法,并对今后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提出了建议。
中图分类号:
王成瑷, 张文香, 赵磊, 侯文平, 赵秀哲, 于亚彬, 高连文, 韩霖, 李岩. 水稻优质、优良食味品种选育技术与方法的初探[J]. 农学学报, 2020, 10(5): 1-9.
Wang Cheng'ai, Zhang Wenxiang, Zhao Lei, Hou Wenping, Zhao Xiuzhe, Yu Yabin, Gao Lianwen, Han Lin, Li Yan. Breeding Methods of High Quality and Good Taste Rice Varieti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0, 10(5): 1-9.
资源代号 | 品种名称 | 亚种类型 | 品种来源 | 品种特性 | 资源提供单位 |
---|---|---|---|---|---|
15-03057 | 南雄早油占 | 籼稻 | 广东 | pita、pi5/pi3等2个基因 | 中国农科院 |
11-00103 | 雷火占 | 籼稻 | 安徽 | pita基因 | 中国农科院 |
ZD-06335 | 楚粳26号 | 粳稻 | 云南 | 抗稻瘟病,耐冷 | 云南省农科院 |
WD-13110 | 秋誉 | 粳稻 | 日本 | 优质、耐冷 | 中国农科院 |
WD-24386 | 珍富28 | 粳稻 | 韩国 | 抗稻瘟病、优质、耐冷 | 中国农科院 |
ZD-05743 | 沈稻9号 | 粳稻 | 辽宁 | 高产 | 辽宁省农科院 |
Y38 | 扬辐粳8号 | 粳稻 | 江苏 | 抗稻瘟病 | 江苏省农科院 |
Y39 | 淮稻9号 | 粳稻 | 江苏 | 耐盐碱 | 江苏省农科院 |
资源代号 | 品种名称 | 亚种类型 | 品种来源 | 品种特性 | 资源提供单位 |
---|---|---|---|---|---|
15-03057 | 南雄早油占 | 籼稻 | 广东 | pita、pi5/pi3等2个基因 | 中国农科院 |
11-00103 | 雷火占 | 籼稻 | 安徽 | pita基因 | 中国农科院 |
ZD-06335 | 楚粳26号 | 粳稻 | 云南 | 抗稻瘟病,耐冷 | 云南省农科院 |
WD-13110 | 秋誉 | 粳稻 | 日本 | 优质、耐冷 | 中国农科院 |
WD-24386 | 珍富28 | 粳稻 | 韩国 | 抗稻瘟病、优质、耐冷 | 中国农科院 |
ZD-05743 | 沈稻9号 | 粳稻 | 辽宁 | 高产 | 辽宁省农科院 |
Y38 | 扬辐粳8号 | 粳稻 | 江苏 | 抗稻瘟病 | 江苏省农科院 |
Y39 | 淮稻9号 | 粳稻 | 江苏 | 耐盐碱 | 江苏省农科院 |
组合内容 | 2014年代号 | 千粒重/g | 低温成熟粒率/% | 特征特性 | 综合评价 |
---|---|---|---|---|---|
吉利518×吉01-3786 | B002 | 20.3 | 63.5 | 冷害重 | 淘汰 |
通育308×Ⅱ406 | B003 | 14.3 | 42.5 | 空粒多 | 淘汰 |
长粒×轰杂135 | B005 | 24.8 | 89.3 | 成熟好 | 选留 |
通系942×东农V7 | B007 | 23.8 | 92.5 | 熟期晚 | 选留 |
五优稻4号×轰杂135 | B014 | 27.1 | 94.0 | 结实率高 | 选留 |
松粳6×[辽盐135×(藤系138×通35)] | B015 | 24.2 | 72.4 | 冷害重 | 淘汰 |
H2005-867(海南引)×(永合丰×通88--7) | B019 | 27.3 | 93.1 | 熟期偏晚 | 选留 |
组合内容 | 2014年代号 | 千粒重/g | 低温成熟粒率/% | 特征特性 | 综合评价 |
---|---|---|---|---|---|
吉利518×吉01-3786 | B002 | 20.3 | 63.5 | 冷害重 | 淘汰 |
通育308×Ⅱ406 | B003 | 14.3 | 42.5 | 空粒多 | 淘汰 |
长粒×轰杂135 | B005 | 24.8 | 89.3 | 成熟好 | 选留 |
通系942×东农V7 | B007 | 23.8 | 92.5 | 熟期晚 | 选留 |
五优稻4号×轰杂135 | B014 | 27.1 | 94.0 | 结实率高 | 选留 |
松粳6×[辽盐135×(藤系138×通35)] | B015 | 24.2 | 72.4 | 冷害重 | 淘汰 |
H2005-867(海南引)×(永合丰×通88--7) | B019 | 27.3 | 93.1 | 熟期偏晚 | 选留 |
品种及组合 | 2013年代号 | 叶瘟级别 | 穗颈瘟级别 | 综合评价 | |||||
---|---|---|---|---|---|---|---|---|---|
通化农科院 | 柳河三源浦 | 辉南蛟河口 | 通化农科院 | 柳河三源浦 | 辉南蛟河口 | ||||
通系929(优质) | 8001 | 2 | 3 | 1 | MR | MR | R | MR | |
吉粳88(高产) | 8002 | 4 | 5 | 5 | MS | S | S | S | |
秋田小町(优良食味) | 8003 | 5 | 6 | 6 | S | HS | HS | HS | |
通系927 (优良食味) | 8004 | 3 | 3 | 2 | MR | MR | MR | MR | |
通系925 (优质) | 8007 | 3 | 2 | 2 | MR | MR | MR | MR | |
五优稻1号(优良食味) | 8009 | 4 | 5 | 5 | MS | S | S | S | |
科裕47(优质) | 8024 | 3 | 3 | 2 | MR | MR | MR | MR | |
五优稻4号(优良食味) | 8027 | 3 | 4 | 2 | MR | MS | MR | MS |
品种及组合 | 2013年代号 | 叶瘟级别 | 穗颈瘟级别 | 综合评价 | |||||
---|---|---|---|---|---|---|---|---|---|
通化农科院 | 柳河三源浦 | 辉南蛟河口 | 通化农科院 | 柳河三源浦 | 辉南蛟河口 | ||||
通系929(优质) | 8001 | 2 | 3 | 1 | MR | MR | R | MR | |
吉粳88(高产) | 8002 | 4 | 5 | 5 | MS | S | S | S | |
秋田小町(优良食味) | 8003 | 5 | 6 | 6 | S | HS | HS | HS | |
通系927 (优良食味) | 8004 | 3 | 3 | 2 | MR | MR | MR | MR | |
通系925 (优质) | 8007 | 3 | 2 | 2 | MR | MR | MR | MR | |
五优稻1号(优良食味) | 8009 | 4 | 5 | 5 | MS | S | S | S | |
科裕47(优质) | 8024 | 3 | 3 | 2 | MR | MR | MR | MR | |
五优稻4号(优良食味) | 8027 | 3 | 4 | 2 | MR | MS | MR | MS |
资源类型 | 资源编号 | 品种名称 | 计划组合内容 | 预期选育目标 |
---|---|---|---|---|
高产型 | G1 | 通系929 | G1×Y1 | 高产、优质 |
G2 | 吉粳88 | G2×YS1 | 高产、优良食味 | |
G3 | 通系935 | G3×Y2 | 高产、优质 | |
高产、优良株型 | GY1 | 通禾99 | GY1×Y3 | 高产、优良株型、优质 |
GY2 | 通科29 | GY2×YS2 | 高产、优良株型、优良食味 | |
GY3 | 沈稻9号 | GY3×YS3 | 高产、优良株型、优良食味 | |
高产、抗逆型 | GK1 | 通88-7 | GK1×Y3 | 高产、抗病、抗冷、优质 |
GK2 | 九稻47 | GK2×Y2 | 高产、抗病、优质 | |
GK3 | 通禾99 | GK3×YS3 | 高产、抗病、抗倒伏、优良食味 | |
优质型 | Y1 | 通系925 | Y1×YS1 | 优质、优良食味 |
Y2 | 通系939 | Y2×GK2 | 高产、抗病(或抗冷)、优质 | |
Y3 | 通系927 | Y3×GY3 | 高产、优良株型、优质 | |
优良食味型 | YS1 | 秋田小町 | YS1×G2 | 高产、优良食味 |
YS2 | 五优稻1号 | YS2×GK3 | 高产、抗病(或抗冷)、优良食味 | |
YS3 | 五优稻4号 | YS3×Y2 | 优质、优良食味 |
资源类型 | 资源编号 | 品种名称 | 计划组合内容 | 预期选育目标 |
---|---|---|---|---|
高产型 | G1 | 通系929 | G1×Y1 | 高产、优质 |
G2 | 吉粳88 | G2×YS1 | 高产、优良食味 | |
G3 | 通系935 | G3×Y2 | 高产、优质 | |
高产、优良株型 | GY1 | 通禾99 | GY1×Y3 | 高产、优良株型、优质 |
GY2 | 通科29 | GY2×YS2 | 高产、优良株型、优良食味 | |
GY3 | 沈稻9号 | GY3×YS3 | 高产、优良株型、优良食味 | |
高产、抗逆型 | GK1 | 通88-7 | GK1×Y3 | 高产、抗病、抗冷、优质 |
GK2 | 九稻47 | GK2×Y2 | 高产、抗病、优质 | |
GK3 | 通禾99 | GK3×YS3 | 高产、抗病、抗倒伏、优良食味 | |
优质型 | Y1 | 通系925 | Y1×YS1 | 优质、优良食味 |
Y2 | 通系939 | Y2×GK2 | 高产、抗病(或抗冷)、优质 | |
Y3 | 通系927 | Y3×GY3 | 高产、优良株型、优质 | |
优良食味型 | YS1 | 秋田小町 | YS1×G2 | 高产、优良食味 |
YS2 | 五优稻1号 | YS2×GK3 | 高产、抗病(或抗冷)、优良食味 | |
YS3 | 五优稻4号 | YS3×Y2 | 优质、优良食味 |
世代 | 组合内容 | 2015年代号 | 穗大小 | 粒大小 | 着粒密度 | 垩白粒率/% | 垩白度/% | 综合评定 |
---|---|---|---|---|---|---|---|---|
F1 | 通育245×白122 | 51018 | 中 | 中粒 | 稀 | 15 | 10 | 中 |
通系932×九稻39 | 51025 | 中 | 大粒 | 稀 | 10 | 5 | 优 | |
松粳16×(通系930×通系843) | 51034 | 中 | 中粒 | 稀 | 40 | 20 | 差 | |
F2 | (东农V7×通897)×五优1号 | 52188-3 | 大 | 长粒 | 稀 | 20 | 10 | 中 |
通系925×龙花00-853 | 52002-1 | 大 | 大粒 | 稀 | 60 | 30 | 差 | |
通系927×龙交04-908 | 52002-2 | 大 | 大粒 | 稀 | 10 | 5 | 优 | |
F3 | 龙粳15×通系932 | 53004-1 | 大 | 大粒 | 中密 | 30 | 10 | 差 |
高优3号×(通88-7×通院95-74) | 53004-2 | 大 | 大粒 | 密 | 10 | 10 | 中 | |
五优稻4号×东稻4028 | 53396-3 | 大 | 长粒 | 稀 | 10 | 5 | 优 | |
F4 | 通系929×(九稻39×辽288) | 54146-5 | 中 | 中粒 | 稀 | 10 | 5 | 优 |
通31×2000F3混长粒集团选5-1 | 54146-1 | 大 | 中粒 | 中 | 10 | 8 | 良 | |
(通院515×白粳1号)×吉粳88 | 54164-3 | 中 | 小粒 | 密 | 30 | 15 | 差 | |
F5 | (通系929×通禾836)×农大3号 | 55146-1 | 中 | 中粒 | 稀 | 10 | 5 | 优 |
通31×2000F3混长粒集团选-3 | 55146-2 | 大 | 中粒 | 中 | 10 | 8 | 良 | |
(通院515×白粳1号)×吉粳88 | 55164-1 | 中 | 小粒 | 密 | 30 | 15 | 差 |
世代 | 组合内容 | 2015年代号 | 穗大小 | 粒大小 | 着粒密度 | 垩白粒率/% | 垩白度/% | 综合评定 |
---|---|---|---|---|---|---|---|---|
F1 | 通育245×白122 | 51018 | 中 | 中粒 | 稀 | 15 | 10 | 中 |
通系932×九稻39 | 51025 | 中 | 大粒 | 稀 | 10 | 5 | 优 | |
松粳16×(通系930×通系843) | 51034 | 中 | 中粒 | 稀 | 40 | 20 | 差 | |
F2 | (东农V7×通897)×五优1号 | 52188-3 | 大 | 长粒 | 稀 | 20 | 10 | 中 |
通系925×龙花00-853 | 52002-1 | 大 | 大粒 | 稀 | 60 | 30 | 差 | |
通系927×龙交04-908 | 52002-2 | 大 | 大粒 | 稀 | 10 | 5 | 优 | |
F3 | 龙粳15×通系932 | 53004-1 | 大 | 大粒 | 中密 | 30 | 10 | 差 |
高优3号×(通88-7×通院95-74) | 53004-2 | 大 | 大粒 | 密 | 10 | 10 | 中 | |
五优稻4号×东稻4028 | 53396-3 | 大 | 长粒 | 稀 | 10 | 5 | 优 | |
F4 | 通系929×(九稻39×辽288) | 54146-5 | 中 | 中粒 | 稀 | 10 | 5 | 优 |
通31×2000F3混长粒集团选5-1 | 54146-1 | 大 | 中粒 | 中 | 10 | 8 | 良 | |
(通院515×白粳1号)×吉粳88 | 54164-3 | 中 | 小粒 | 密 | 30 | 15 | 差 | |
F5 | (通系929×通禾836)×农大3号 | 55146-1 | 中 | 中粒 | 稀 | 10 | 5 | 优 |
通31×2000F3混长粒集团选-3 | 55146-2 | 大 | 中粒 | 中 | 10 | 8 | 良 | |
(通院515×白粳1号)×吉粳88 | 55164-1 | 中 | 小粒 | 密 | 30 | 15 | 差 |
组合内容 | 2015年 代号 | 糙米率/ % | 精米率/ % | 整米精率/% | 垩白粒率/ % | 垩白度/ % | 食味值 | 综合评定 | |
---|---|---|---|---|---|---|---|---|---|
鉴定圃稻米 品质测定 | 通粳797×龙组01-4160 | 3007 | 81.9 | 72.6 | 71.6 | 2.2 | 0.7 | 83.6 | 留 |
龙花00-835×(通优139×通HL-1) | 3024 | 79.7 | 64.7 | 59.2 | 11.0 | 3.7 | 75.4 | 淘 | |
通粳791B×(95-52020×92-9030) | 3026 | 79.6 | 69.5 | 64.9 | 7.3 | 2.3 | 81.2 | 留 | |
龙交04-109×2000(F3)混2-12-6 | 3016 | 82.7 | 70.9 | 65.0 | 9.25 | 2.65 | 83.7 | 留 | |
吉粳88(CK) | 3020 | 82.4 | 67.7 | 63.5 | 8.15 | 2.35 | 75.6 | CK | |
产量比较圃 稻米品质测定 | 通禾836×通851-2单穴 | 4006 | 82.5 | 73.4 | 71.1 | 6.9 | 1.6 | 86.5 | 留 |
通系154选×白粳3号 | 4009 | 79.5 | 64.1 | 56.8 | 23.9 | 7.5 | 73.2 | 淘 | |
通系08-74×通系9号 | 4012 | 81.6 | 65.0 | 58.5 | 11.8 | 3.4 | 74.8 | 淘 | |
省农科院抗病集团选 | 4016 | 83.4 | 72.1 | 68.3 | 7.9 | 1.8 | 81.3 | 观察 | |
东农V7×大集团20号混选-18-3 | 4029 | 80.9 | 63.1 | 55.6 | 11.6 | 3.4 | 71.6 | 淘 | |
五优1号×通929 | 4031 | 80.1 | 63.4 | 55.1 | 9.3 | 2.2 | 78.5 | 淘 | |
(通粳288×通系3号)×吉05-5034 | 4035 | 77.4 | 67.9 | 62.0 | 3.9 | 1.1 | 84.7 | 留 | |
07选-1×(吉粳88×通系929) | 4046 | 83.2 | 69.3 | 63.9 | 8.4 | 1.9 | 82.3 | 留 | |
吉粳88(CK) | 4030 | 82.9 | 67.8 | 63.2 | 10.6 | 3.2 | 78.5 | CK |
组合内容 | 2015年 代号 | 糙米率/ % | 精米率/ % | 整米精率/% | 垩白粒率/ % | 垩白度/ % | 食味值 | 综合评定 | |
---|---|---|---|---|---|---|---|---|---|
鉴定圃稻米 品质测定 | 通粳797×龙组01-4160 | 3007 | 81.9 | 72.6 | 71.6 | 2.2 | 0.7 | 83.6 | 留 |
龙花00-835×(通优139×通HL-1) | 3024 | 79.7 | 64.7 | 59.2 | 11.0 | 3.7 | 75.4 | 淘 | |
通粳791B×(95-52020×92-9030) | 3026 | 79.6 | 69.5 | 64.9 | 7.3 | 2.3 | 81.2 | 留 | |
龙交04-109×2000(F3)混2-12-6 | 3016 | 82.7 | 70.9 | 65.0 | 9.25 | 2.65 | 83.7 | 留 | |
吉粳88(CK) | 3020 | 82.4 | 67.7 | 63.5 | 8.15 | 2.35 | 75.6 | CK | |
产量比较圃 稻米品质测定 | 通禾836×通851-2单穴 | 4006 | 82.5 | 73.4 | 71.1 | 6.9 | 1.6 | 86.5 | 留 |
通系154选×白粳3号 | 4009 | 79.5 | 64.1 | 56.8 | 23.9 | 7.5 | 73.2 | 淘 | |
通系08-74×通系9号 | 4012 | 81.6 | 65.0 | 58.5 | 11.8 | 3.4 | 74.8 | 淘 | |
省农科院抗病集团选 | 4016 | 83.4 | 72.1 | 68.3 | 7.9 | 1.8 | 81.3 | 观察 | |
东农V7×大集团20号混选-18-3 | 4029 | 80.9 | 63.1 | 55.6 | 11.6 | 3.4 | 71.6 | 淘 | |
五优1号×通929 | 4031 | 80.1 | 63.4 | 55.1 | 9.3 | 2.2 | 78.5 | 淘 | |
(通粳288×通系3号)×吉05-5034 | 4035 | 77.4 | 67.9 | 62.0 | 3.9 | 1.1 | 84.7 | 留 | |
07选-1×(吉粳88×通系929) | 4046 | 83.2 | 69.3 | 63.9 | 8.4 | 1.9 | 82.3 | 留 | |
吉粳88(CK) | 4030 | 82.9 | 67.8 | 63.2 | 10.6 | 3.2 | 78.5 | CK |
[1] | 杨峰, 丁孝羊, 赵勇 , 等. 浅析常规水稻育种的途径与技术[J]. 中国农业信息, 2016(9):125-126. |
[2] | 王俊仁, 周凤明, 吕宏飞 , 等. 水稻杂交育种的技术优势与应用[J]. 上海农业科技, 2012(3):23-25. |
[3] | 夏如兵 . 中国近代的水稻杂交育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1):11-16. |
[4] | 官华忠, 陈志伟, 潘润森 , 等. 通过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改良优质水稻保持系金山B-1的稻瘟病抗性[J]. 分子植物育种, 2006(1):49-53. |
[5] | 李宏, 周少川, 黄道强 , 等. 类回交育种的思考及拓展[J]. 福建稻麦科技, 2017,35(1):1-3. |
[6] | 顾信媛, 黄超武 . 水稻高、矮秆杂种以矮秆品种复交F1的半矮秆、产量及外观品质性状的育种效应[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9(4):85-92. |
[7] | 康士义, 孟令辉 . 生物技术在水稻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J]. 民营科技, 2014(7):242. |
[8] | 戴晖, 陈启康, 田曾元 , 等. 海涂米草、甜高粱、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Ⅱ)[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31):15133-15135. |
[9] | 陈启康, 田曾元, 沙文锋 , 等. 海涂互花米草与水稻远缘杂交种质资源发掘与创新(Ⅳ)[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36):22251-22253. |
[10] | 江奕君, 林青山, 高云 , 等. 水稻远缘杂交种质创制及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03(4):3-6. |
[11] | 徐海, 陶士博, 唐亮 , 等. 栽培稻的籼粳分化与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43(6):704-710. |
[12] | 姜健, 李金泉, 徐正进 . 水稻籼粳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吉林农业科学, 2003(1):9-14. |
[13] | 徐海, 刘宏光, 朱春杰 , 等. 生态条件对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影响[J]. 自然科学进展, 2007,17(9):1197-1202. |
[14] | 刘友杰 . 水稻优质品种选育方法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1993(4):17-18. |
[15] | 杨东, 李传国, 黄达彪 , 等. 空间诱变与杂交育种相结合育成高产杂交水稻新组合天优673[J]. 杂交水稻, 2010,25(S1):201-205. |
[16] | 葛胜娟 . 水稻花药培养及其在遗传育种上的应用[J]. 种子, 2013,32(8):45-50. |
[17] | 刘玉玲 . 水稻单倍体育种工作的简易化、系列化、规模化问题探讨[J]. 北方水稻, 2007(6):22-23. |
[18] | 韩国敏, 吴梁源 . 宁夏水稻单倍体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 宁夏农林科技, 1996(6):11-14. |
[19] | 袁隆平 . 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新进展[J]. 中国农村科技, 2010(Z1):24-25. |
[20] | 李宏, 周少川, 黄道强 , 等. 粳型亲籼系在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及思考[J]. 福建稻麦科技, 2016,34(1):1-4. |
[21] |
林建荣, 宋昕蔚, 吴明国 , 等. 籼粳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培育[J]. 中国农业科学, 2016,49(2):207-218.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6.02.002 URL |
[22] |
陆作楣 . 中国杂交稻育种研究的亮点及难点[J]. 中国水稻科学, 2011,25(3):231-235.
doi: 10.3969/j.issn.1001-7216.2011.03.001 URL |
[23] | 程永盛, 廖耀平, 陈钊明 , 等. 广东省国标优质杂交稻育种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08(11):3-4. |
[24] | 费震江, 董华林, 武晓智 , 等. 超级稻育种的理论与实践[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53(23):5633-5637. |
[25] | 张三元, 张俊国, 严永峰 , 等. 吉林省超级稻育种研究与实践[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43(6):681-687. |
[26] | 程式华 . 中国超级稻育种研究的创新与发展[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7(5):647-651. |
[27] | 梁翰文, 吕慧颖, 葛毅强 , 等. 作物育种关键技术发展态势[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19(3):390-398. |
[28] | 陈文娟, 刘亚男, 孙亚利 , 等. 水稻矮秆基因克隆研究进展[J]. 河南农业科学, 2017,46(3):1-7. |
[29] | 兰金苹, 丁国涛, 刘钊 , 等. 水稻线粒体基因编码蛋白质在种子萌发及叶片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39(2):1-8. |
[30] | 张丹, 潘银林, 毛毕刚 , 等.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htd(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J]. 杂交水稻, 2018,33(4):71-75. |
[31] | 井文, 章文华 . 水稻耐盐基因定位与克隆及品种耐盐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研究进展[J]. 中国水稻科学, 2017,31(2):111-123. |
[32] | 肖连杰, 黄捷, 曹鹏辉 , 等. 水稻早衰突变体zs的鉴定与基因定位[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8,41(5):793-800. |
[33] | 杜康兮, 江青山, 徐培洲 , 等. 水稻籽粒灌浆突变体gef1的鉴定及其基因定位[J]. 科学通报, 2016,61(25):2800-2810. |
[34] | 任海, 吕小红, 杜萌 . 多抗水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45(19):154-158. |
[35] | 李玉营, 李声春, 李晓方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抗虫抗病基因育种研究进展[J]. 广东农业科学, 2016,43(6):119-126. |
[36] |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中国水稻研究所. NY/T 5932013, 食用稻品种品质[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3. |
[37] |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 湖北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 黑龙江国家粮食质量监测中心, 等. GB/T 178912017[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7. |
[38] | 王成瑷 . 粳稻品种主要产量性状的遗传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0. |
[39] | 赵磊 . 水稻产量及产量性状与食味品质配合力的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 2009. |
[1] | 何迷, 李小波, 黄静, 黄光福. 水稻叶面积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 2022, 12(8): 1-5. |
[2] | 林团荣, 王玉凤, 王真, 范龙秋, 张志成, 王伟, 黄文娟, 焦欣磊, 王懿茜, 邢进, 尹玉和. 2019—2020年中晚熟华北组国家马铃薯品种区域试验[J]. 农学学报, 2022, 12(8): 16-21. |
[3] | 杨芳, 梁海燕, 林凤仙, 宋晓强, 邓亚蕊, 李海. 24份黍子材料农艺性状主成分和聚类分析[J]. 农学学报, 2022, 12(8): 27-34. |
[4] | 严羽, 王维建, 姚宇阗, 陈宸, 仇俊, 张晓伟, 陈夕军. 几种生物制剂对有机水稻稻瘟病的防效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7): 5-11. |
[5] | 王晓丹, 王亚梁, 张玉屏, 向镜, 张义凯, 陈惠哲. 氮肥运筹对机插大穗型单季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6): 1-4. |
[6] | 王彦平, 张坤, 张佳兴, 姚晔, 姜凤友. 不同播期气候条件对内蒙古东北部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6): 60-65. |
[7] | 何佶弦, 顾会战, 喻晓, 陈利平, 余垚颖, 蒋豪. 烤烟功能性状变化对叶片烟碱含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5): 30-36. |
[8] | 于艳敏, 闫平, 武洪涛, 刘海英, 徐振华, 张书利, 吴立成, 杨忠良. 黑龙江省2019年新育成水稻品种品质性状分析[J]. 农学学报, 2022, 12(4): 1-5. |
[9] | 郗小倩, 李洪, 王瑞军, 张旭丽, 杨志斌. 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评价及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农学学报, 2022, 12(4): 13-17. |
[10] | 李文卿, 郑朝元, 柯玉琴, 陈顺辉, 郭金平, 李春英. 施镁量对土壤供镁及烤烟生长发育和产质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4): 33-40. |
[11] | 刘晓月, 张燕, 葛燚, 刘能斌, 刘卫国. 常用矿物质材料对镉钝化稳定性研究[J]. 农学学报, 2022, 12(3): 40-43. |
[12] | 邹宜静, 江建红, 王光锋, 黄凯美, 梁大刚, 颜韶兵. 葫芦砧木嫁接对西瓜生长、果实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3): 50-54. |
[13] | 安丽, 张志山, 孟庆磊, 董学飒, 朱树人, 朱永安. 1龄加州鲈形态特征及其相关参数分析[J]. 农学学报, 2022, 12(3): 59-64. |
[14] | 李国清, 李国瑜, 丛新军, 李妮. 谷子花生间作错期播种对谷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2, 12(3): 6-10. |
[15] | 刘锐, 聂莹, 孙永岐, 生吉萍, 黄家章, 王沛, 孙君茂. 优质农产品定价影响因素及对策[J]. 农学学报, 2022, 12(3): 86-9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