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邢亚静,张耀文,李荫藩,等.小杂粮营养价值与综合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 [2]郑卓杰.中国食用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41-166. [3]张耀文,赵雪英.山西省绿豆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山西农业科学,2005,33(2):14-16 [4]程须珍,曹尔辰.绿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5]申解管.运城市小杂粮生产“十一五”期间发展思路探讨[J].山西农经,2005,(4):45-47 [6]程须珍.绿豆小豆产业发展现状及节本增效综合增产技术措施[A].柴岩,张洪程,程映国,廖琴.中国特色作物产业发展研究[C].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535-540 [7]李莉,万正煌,黄益勤,贺正华.湖北绿豆地方种质资源鉴定和主要农艺性状评价[J].现代农业科学,2009,(1):30-33,36 [8]罗高玲,林盛宗,陈燕华,蔡庆生.广西绿豆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2):1259-1261 [9]谢金兰,朱秋珍,刘晓燕等.河南几个绿豆品种在广西的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112-5113 [10]赵香莲,刘秀香.绿豆品种筛选试验与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4,34(1):18- [11]曹丽.绿豆新品种筛选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9):2573,2575 [12]郑海泽,张耀文,赵雪英,张红芳.灰色关联度分析在晋南夏绿豆品种评价中的应用[J].农学学报,2011,1(4):10-13 [13]元明浩.经济作物栽培技术[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14]程须珍,王素华.绿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56-58. [15]葛维德,闫广艳.绿豆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与利用[J].杂粮作物,2009,29(4):256-257 [16]范保杰,刘长友,曹志敏,田静.高产早熟绿豆新品种冀绿7号的选育[J].作物杂志,2009,(2):107- [17]王晓华.临猗县绿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初探[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2):52-53 [18]韩勇,王阔,杨春玲.绿豆安绿07-2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7):51,55 [19]李云.不同产量水平绿豆生理特性及其农田小气候特征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20]梁杰,尹智超,王英杰,等.不同密度和施肥条件对绿豆产量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1,(6):81-83 [21]陈剑,葛维德.高密度种植对不同绿豆株型品种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6):104-109 [22]邢宝龙,冯高,郭新文,等.绿豆旱区高产群体结构与功能优化初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3):38-41 [23]张静.气象因素对绿豆种植的影响[J].科学大众,2008,(1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