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邃.泛长三角经济区中的安徽区位优势研究[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5-7. [2]储小俊,刘喆.粮食产量分布规律的气候效应研究——以安徽粮食生产为例[J].生态经济,2013(10):95 ~97,106. [3] 李世奎,霍治国,王素艳,等.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及模型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4(1):77-87. [4] 张培江,占新春,吴文革 ,等.安徽省水稻生产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青年农业科 学学术年报,2002:46—48. [5] 冯艳青,胡新喜,谢雪花,等.冬闲稻田马铃薯栽培方式比较试验[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9—134. [6] 林叶春,卜洪震,胡跃高,等.南方稻田冬季马铃薯覆盖栽培对土壤水热及产量的影响[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2):216—220. [7] 廖华俊,董玲,江芹,等.安徽省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99-17601,17629 . [8] 廖华俊,江芹,董玲,等.安徽沿淮地区春马铃薯品种引进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24-18727. [9] 廖华俊,江芹,董玲,等.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5):38-40,48. [10]孔令聪,胡永年,孔令娟,等.安徽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2007(11):60-63. [11] 曹承富,汪芝寿,孔令聪,等.安徽沿淮地区稻茬小麦生产现状及技术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1.7(5):30-31. [12] 邢献宏.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沿江稻茬麦高产途径与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 17):80-81. [13]刘磊.安徽油菜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10):61-62,64. [14] 余晓虎,孔德友,姚余,等.沿江圩区稻茬麦高产障碍因子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1.7(6):37-38. [15]唐晓东,陈燕霞,詹林庆,等.重庆市冬闲田现状及开发利用建议[J].南方农业,2015,9(4):45-47. [16]谢六月.大力开发冬闲田的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1):120,167. [17]谢开云,王晓雪,王凤义.我国冬闲稻田马铃薯生产的潜力与问题[J].中国马铃薯,2010,24(6):370-375. [18] 何长征,刘明月,龙华,等.不同覆盖方式对冬闲稻田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 11):249-251. [19]周 磊,马改艳,彭婵娟,等.中国马铃薯生产风险区划实证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2):1-7. [20] 白美兰,侯琼,郝润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产量的风险评估[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1):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