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淑娟. 绒毛白蜡引种及白蜡属内种间杂交育种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
[2] |
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第四卷[M].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
[3] |
董杰. 白蜡属种间杂种抗旱优势及其抗旱性分子机理的研究[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12.
|
[4] |
林士杰, 张忠辉, 谢朋, 等. 中国水曲柳基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25(24):158-162.
|
[5] |
尹立辉, 孙亚峰. 水曲柳研究进展和展望[J]. 长春大学学报, 2006(06):72-75.
|
[6] |
吴丽云, 曹帮华. 盐碱地绒毛白蜡和苦楝子种子抗盐萌发机理[J]. 植物学通报, 2005, 22(6):668-672.
|
[7] |
杜振宇, 刘方春, 马丙尧, 等. 滨海盐碱地人工刺槐绒毛白蜡混交林的根系分布与细根生长[J]. 林业科学, 2014, 50(3):10-15.
|
[8] |
王义弘, 柴一新, 慕长龙. 水曲柳的生态学研究[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1994(1):1-6.
|
[9] |
李赛. 小叶白蜡种子生物学特性及组织培养体系的初步研究[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10] |
董必慧, 苏国兴. 美国白蜡树的生物学特性及经济用途[J]. 江苏林业科技, 2003, 30(1):32-34.
|
[11] |
郝迎东, 张希画. 白蜡树(中国蜡)扦插育苗技术——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种子科技, 2022, 40(4):118-120.
|
[12]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六十一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2.
|
[13] |
李周岐, 王章荣. 林木杂交育种研究新进展[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1(4):93-96.
|
[14] |
LEE J S, JAHANI M, HUANG K, et al. Expression complementation of genepresence/absence polymorphisms in hybrids contributes importantly to heterosis in sunflower[J].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 2022,42:83-98.
|
[15] |
邱燕萍, 戴宏芬, 李志强, 等. 不同品种授粉对桂味荔枝果实品质的影响[J]. 果树学报, 2006(5):703-706.
|
[16] |
方周. 锥栗杂交子代经济性状遗传变异与选择研究[D]. 福州: 福建农林大学, 2023.
|
[17] |
逄宏扬, 夏善智, 李雪, 等. 不同杂交组合对核桃楸杂交亲和性及果实性状的影响[J]. 中国林副特产, 2024(5):17-19.
|
[18] |
王友平, 刘德玺, 孙明高, 等. 白蜡良种选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 山东林业科技, 2007(6):81-83.
|
[19] |
郭睿达, 曾凡锁, 詹亚光, 等. 白蜡属种间杂交种F1的种子性状变异分析[J]. 森林工程, 2013, 29(5):39-43.
|
[20] |
施丽婷, 周鑫洋, 叶建丰, 等. 木本观赏植物远缘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园艺学报, 2021, 48(9):1827-1838.
doi: 10.16420/j.issn.0513-353x.2020-0565
|
[21 |
芦子廷. 水曲柳种间杂交子代多性状综合评价及选育[D].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2022.
|
[22] |
FIGUEIREDO D D, KHLER C. Signalling events regulating seed coat development[J].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2014, 42(2):358-363.
doi: 10.1042/BST20130221
pmid: 24646244
|
[23] |
马常耕. 世界林木遗传改良研究水平与趋向[J]. 世界林业研究, 1991,1:85-87.
|
[24] |
MEAD J F. Free radical mechanisms of lipid damage and consequences for cellular membranes[J]. Free radicals in biology, 1976,1:185-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