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Agriculture ›› 2023, Vol. 13 ›› Issue (3): 82-87.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21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HONG Yuzhen1(), MENG Shunlong1,2(), CHEN Jiazhang1,2()
Received:
2021-12-30
Revised:
2022-09-14
Online:
2023-03-20
Published:
2023-04-04
HONG Yuzhen, MENG Shunlong, CHEN Jiazhang. Research Progress of Fish Habitat Protection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3, 13(3): 82-87.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nxxb.caass.org.cn/EN/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1-0221
工程名称 | 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
---|---|
乐昌峡水利枢纽建设与鱼类保护[ | (1)相关区域划为禁渔区;(2)投入人工鱼礁;(3)近期采用集鱼船、活鱼车过坝运输,长期采用升船机过坝集鱼船;(4)建设鱼类增殖站;(5)加强渔政管理;(6)一系列相关监测措施 |
安谷水电站鱼类 栖息地生态保护 与修复[ | (1)水文条件:泄放生态需水量;采用水文水动力模型,进行生境变化分析;针对分汊口地形进行分水堰坝;拥堵河道设置连通工程并结合生态护岸工程,营造合理栖息地环境;(2)鱼类产卵场修复:创造连续的、流动的水力条件,提供多种遮蔽条件;针对受干扰或退化严重的河段或节点,采取滨水修复、砂石清理等工程措施;(3)建立竖缝式鱼道和仿自然通道 |
马马崖一级水电站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保留西泌河天然河段,该河段禁止水电开发;(2)拆除水坝;(3)采用适当方法针对西泌河较大规模的跌水进行移除;(4)搭建人工鱼巢;(5)建立生态流量监测系统;(6)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西泌河流域污染源综合治理规划”;(7)针对河流鱼类生境改进措施,如控制河道坡度,建立植被缓冲带;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拦截泥沙,清除淤泥,适当改造深水池和浅滩;(8)建立鱼类增殖放流点;通过种植优势植物,以防河岸泥土流失并且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9)设立警示标志、加强渔业管理、严格执行禁渔令等措施;(10)论证建立“西泌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监测、研究鱼类及生境保护措施的效果 |
阿海水电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 | (1)确定保护的鱼类,不同鱼类对栖息地有不同的要求;(2)采集流量、流速等资料,根据需保护的鱼类的生理生态特性,通过相关计算,得到保护鱼类适宜栖息地的量化值 |
双江口水电站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撤销梭磨河松岗、热足电站,阻断梭磨河水电站引水通道;(2)针对保护河段,禁止水电开发、捕捞、采砂;(3)栖息地重建包括库区清理、河道整治、河道修复和生态护坡等;(4)选取适宜的河段,重建人工产卵场;(5)通过鱼类生境特征研究,加强修复技术研究,确定修复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拟定修复对策;(6)开展主要鱼类的科学研究,如生物学、生态学、产卵场修复等方面;(7)加强水生生态监测、渔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措施 |
澜沧江流域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针对重点河段进行保护;(2)设计适宜长度的流水栖息地,使得鱼类完成整个生命史;(3)调查干支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干支流进行生境保护;(4)针对生境条件较好的河段,主要采取建立保护区、加强渔业管理的措施;针对条件较差区域,采取相关措施对既有环境进行改造;(5)监测并评估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效果;(6)澜沧江流域上游针对高原鱼类设立生境保护水域,下游针对东洋鱼类设立生境保护水域;(7)针对部分干流、支流进行保护;(8)建立澜沧江下游河段鱼类保护管理所;(9)收购并拆除了基独河第4级电站,并监测受大坝拆除影响区域的鱼类种群 |
雅砻江中下游 鱼类栖息地评价 与保护方案[ | (1)划分鱼类生境保护范围:“两区一段”和局部水域的生境保护规划;(2)制定雅砻江中下游生境管理体系;(3)针对“好”区域,加强管理,禁止开发;(4)修复因水电工程破坏的河床,拟实施河流贯通、产卵地改造、局部河道改造、生态泄洪等4类生态修复工程(5)制定科研规划,明确监测规划原则,确定监测范围、监测站和任务 |
黑水河鱼类栖息地 生态修复[ | (1)减水河段修复;(2)新建鱼道或拆除闸坝;(3)改善河床底质,人工引导生境自然恢复;(4)营造多样性生境,如设置生态护岸、透水堰等;(5)实施生态流量控制工程;(6)增殖放流 |
内河航道整治工程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生态护岸;(2)生态护滩:工程区域促淤,防止滩体被冲刷,恢复植被,并为底栖生物、鱼类等提供适宜的生境;(3)人工鱼巢;(4)在部分河段建立了鱼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完善工程对鱼类生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河流生境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方法;(6)加强鱼类生境恢复措施的成效;(7)组织开展工程后评价工作,检验修复效果,提出补救措施,提高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8)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建设目标 |
怒江上游水电开发对鱼类栖息环境影响[ | (1)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和划定禁渔区;(2)增殖放流;(3)过鱼措施:相对较低的坝高且保留有较长天然河段的梯级修建鱼道或仿自然旁道,在其他较高梯级大坝修建时考虑升鱼机、捕捞过坝等措施;(4)合理开展人工生态调度;(5)基础科研:开展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及人工放流技术的研究;重要保护鱼类繁殖的水力学条件与人工洪峰诱导产卵技术研究;重要保护鱼类的标志放流与效果评价技术的研究(6)进行生态环境检测工作(7)相应河段进行生态修复,以修复该河段受损的鱼类栖息生境;(8)加强渔政管理,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渔业捕捞制度、规定捕捞标准及渔获量、限制渔具渔法、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禁渔期和划定禁渔区等 |
工程名称 | 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措施 |
---|---|
乐昌峡水利枢纽建设与鱼类保护[ | (1)相关区域划为禁渔区;(2)投入人工鱼礁;(3)近期采用集鱼船、活鱼车过坝运输,长期采用升船机过坝集鱼船;(4)建设鱼类增殖站;(5)加强渔政管理;(6)一系列相关监测措施 |
安谷水电站鱼类 栖息地生态保护 与修复[ | (1)水文条件:泄放生态需水量;采用水文水动力模型,进行生境变化分析;针对分汊口地形进行分水堰坝;拥堵河道设置连通工程并结合生态护岸工程,营造合理栖息地环境;(2)鱼类产卵场修复:创造连续的、流动的水力条件,提供多种遮蔽条件;针对受干扰或退化严重的河段或节点,采取滨水修复、砂石清理等工程措施;(3)建立竖缝式鱼道和仿自然通道 |
马马崖一级水电站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保留西泌河天然河段,该河段禁止水电开发;(2)拆除水坝;(3)采用适当方法针对西泌河较大规模的跌水进行移除;(4)搭建人工鱼巢;(5)建立生态流量监测系统;(6)相关部门制定并实施“西泌河流域污染源综合治理规划”;(7)针对河流鱼类生境改进措施,如控制河道坡度,建立植被缓冲带;修建枯水和常规河道,拦截泥沙,清除淤泥,适当改造深水池和浅滩;(8)建立鱼类增殖放流点;通过种植优势植物,以防河岸泥土流失并且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9)设立警示标志、加强渔业管理、严格执行禁渔令等措施;(10)论证建立“西泌河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11)监测、研究鱼类及生境保护措施的效果 |
阿海水电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 | (1)确定保护的鱼类,不同鱼类对栖息地有不同的要求;(2)采集流量、流速等资料,根据需保护的鱼类的生理生态特性,通过相关计算,得到保护鱼类适宜栖息地的量化值 |
双江口水电站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撤销梭磨河松岗、热足电站,阻断梭磨河水电站引水通道;(2)针对保护河段,禁止水电开发、捕捞、采砂;(3)栖息地重建包括库区清理、河道整治、河道修复和生态护坡等;(4)选取适宜的河段,重建人工产卵场;(5)通过鱼类生境特征研究,加强修复技术研究,确定修复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拟定修复对策;(6)开展主要鱼类的科学研究,如生物学、生态学、产卵场修复等方面;(7)加强水生生态监测、渔政管理、宣传教育等措施 |
澜沧江流域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针对重点河段进行保护;(2)设计适宜长度的流水栖息地,使得鱼类完成整个生命史;(3)调查干支流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干支流进行生境保护;(4)针对生境条件较好的河段,主要采取建立保护区、加强渔业管理的措施;针对条件较差区域,采取相关措施对既有环境进行改造;(5)监测并评估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效果;(6)澜沧江流域上游针对高原鱼类设立生境保护水域,下游针对东洋鱼类设立生境保护水域;(7)针对部分干流、支流进行保护;(8)建立澜沧江下游河段鱼类保护管理所;(9)收购并拆除了基独河第4级电站,并监测受大坝拆除影响区域的鱼类种群 |
雅砻江中下游 鱼类栖息地评价 与保护方案[ | (1)划分鱼类生境保护范围:“两区一段”和局部水域的生境保护规划;(2)制定雅砻江中下游生境管理体系;(3)针对“好”区域,加强管理,禁止开发;(4)修复因水电工程破坏的河床,拟实施河流贯通、产卵地改造、局部河道改造、生态泄洪等4类生态修复工程(5)制定科研规划,明确监测规划原则,确定监测范围、监测站和任务 |
黑水河鱼类栖息地 生态修复[ | (1)减水河段修复;(2)新建鱼道或拆除闸坝;(3)改善河床底质,人工引导生境自然恢复;(4)营造多样性生境,如设置生态护岸、透水堰等;(5)实施生态流量控制工程;(6)增殖放流 |
内河航道整治工程 鱼类栖息地保护[ | (1)生态护岸;(2)生态护滩:工程区域促淤,防止滩体被冲刷,恢复植被,并为底栖生物、鱼类等提供适宜的生境;(3)人工鱼巢;(4)在部分河段建立了鱼类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完善工程对鱼类生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尽快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河流生境调查和生态影响评价技术方法;(6)加强鱼类生境恢复措施的成效;(7)组织开展工程后评价工作,检验修复效果,提出补救措施,提高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8)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建设目标 |
怒江上游水电开发对鱼类栖息环境影响[ | (1)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和划定禁渔区;(2)增殖放流;(3)过鱼措施:相对较低的坝高且保留有较长天然河段的梯级修建鱼道或仿自然旁道,在其他较高梯级大坝修建时考虑升鱼机、捕捞过坝等措施;(4)合理开展人工生态调度;(5)基础科研:开展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及人工放流技术的研究;重要保护鱼类繁殖的水力学条件与人工洪峰诱导产卵技术研究;重要保护鱼类的标志放流与效果评价技术的研究(6)进行生态环境检测工作(7)相应河段进行生态修复,以修复该河段受损的鱼类栖息生境;(8)加强渔政管理,主要包括建立良好的渔业捕捞制度、规定捕捞标准及渔获量、限制渔具渔法、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制定禁渔期和划定禁渔区等 |
[1] |
黄滨, 傅菁菁, 芮建良, 等. 水利水电工程鱼类栖息地保护模式及研究展望——基于文献综述的思考[J].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1):103-105.
|
[2] |
王莉, 张扬, 陆晓华. 凤山水库工程鱼类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措施研究[J].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 2021, 40(3):24-26,56
|
[3] |
卿杰, 成必新, 严鑫, 等. 黑水河鱼类栖息地生态修复关键问题技术探讨[C]//.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9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论坛论文集(三), 2019:154-157.DOI:10.26914/c.cnkihy.2019.071164.
doi: 10.26914/c.cnkihy.2019.071164 |
[4] |
李向阳, 郭胜娟. 内河航道整治工程鱼类栖息地保护探析[J]. 环境影响评价, 2015, 37(3):26-28,56.
|
[5] |
doi: 10.1016/j.geomorph.2005.11.004 URL |
[6] |
doi: 10.1080/15715124.2004.9635218 URL |
[7] |
doi: 10.1080/15715124.2004.9635219 URL |
[8] |
王成友. 长江中华鲟生殖洄游和栖息地选择[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2.
|
[9] |
郭文献, 王艳芳, 徐建新. 河流生境研究综述[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36(3):21-23.
|
[10] |
王龙涛. 怒江上游水电开发对鱼类栖息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11] |
石瑞花, 许士国. 河流生物栖息地调查及评估方法[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9):2081-2086.
|
[12] |
|
[13] |
doi: 10.1002/(ISSN)1535-1467 URL |
[14] |
doi: 10.1080/14634989808656911 URL |
[15] |
赵进勇, 董哲仁, 孙东亚. 河流生物栖息地评估研究进展[J]. 科技导报, 2008(17):84-90.
|
[16] |
pmid: 16132445 |
[17] |
施维荣. 《欧盟水框架指令》简介及对中国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借鉴[J]. 污染防治技术, 2010(6):41-45.
|
[18] |
doi: 10.1007/s10452-006-9058-y URL |
[19] |
|
[20] |
|
[21] |
英晓明, 李凌. 河道内流量增加方法IFIM研究及其应用[J]. 生态学报, 2006(5):1567-1573.
|
[22] |
董哲仁. 水利工程经济效益与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的矩阵方法[J]. 水利学报, 2006, 37(9):1038-1043.
|
[23] |
doi: 10.1016/S0925-8574(00)00099-9 URL |
[24] |
|
[25] |
|
[26] |
pmid: 16456632 |
[27] |
杨宇. 中华鲟葛洲坝栖息地水力特性研究[D]. 南京: 河海大学, 2007.
|
[28] |
王晓刚, 严忠民. 河道汇流口水力特性对鱼类栖息地的影响[J]. 天津大学学报, 2008(2):204-208.
|
[29] |
夏霆, 朱伟, 唐圣洋, 等. “水专项”业主制管理模式的初步探讨[J]. 中国科技论坛, 2005.
|
[30] |
张雄, 刘飞, 林鹏程, 等. 金沙江下游鱼类栖息地评估和保护优先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4):496-503.
|
[31] |
陶思明. 河流生态系统与河流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J]. 环境保护, 2000(3):27-30.
|
[32] |
马明辉, 张志南, 冯志权, 等. 滦河口青岛文昌鱼分布与栖息地底质特征[J]. 海洋环境科学, 2005, 24(2):39-42.
|
[33] |
林英华, 苏化龙, 马强, 等. 三峡库区珍稀濒危陆生脊椎动物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 林业科学, 2003, 39(6):100-109.
|
[34] |
易雨君, 王兆印, 陆永军. 长江中华鲟栖息地适合度模型研究[J]. 水科学进展, 2007, 18(4):538-543.
|
[35] |
郑丙辉, 张远, 李英博. 辽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7(6):928-936.
|
[36] |
马里, 白音包力皋, 许凤冉, 等. 鱼类栖息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 水利水电技术, 2017, 48(3):77-81.
|
[37] |
丁则平. 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发展动态[J]. 海河水利, 2002(3):64-66.
|
[38] |
杨小庆. 美国拆坝情况简析[J]. 中国水利, 2004(13):15-20.
|
[39] |
王龙涛. 怒江上游水电开发对鱼类栖息环境影响分析及保护[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40] |
|
[41] |
张亢西. 伏尔加格勒水利枢纽升鱼机效应[J]. 淡水渔业, 1979(12):25-26.
|
[42] |
克莱, 杨鸿明. 鱼闸和升鱼机[J]. 水利水运科技情报, 1978(5):90-98.
|
[43] |
葛晓霞, 赵俊, 朱远生. 乐昌峡水利枢纽建设与鱼类保护[J]. 人民珠江, 2009, 30(3):29-32.
|
[44] |
芮建良, 盛晟, 白福青, 等. 安谷水电站鱼类栖息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实践[J]. 环境影响评价, 2015, 37(3):18-21.
|
[45] |
徐海红, 孙显春, 魏浪, 等. 马马崖一级水电站鱼类栖息地保护的探索和创新[J]. 贵州水力发电, 2012(2):35-37.
|
[46] |
倪静洁. 阿海水电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的设计与实施[J]. 云南水力发电, 2013(4):8-11.
|
[47] |
张陆良, 蒋红, 孙大东, 等. 双江口水电站鱼类栖息地保护方案设计[J]. 环境影响评价, 2015, 37(3):22-25.
|
[48] |
黄光明, 王海龙, 王伟营, 等. 澜沧江流域鱼类栖息地保护实践[J]. 水生态学杂志, 2015, 36(6):86-92.
|
[49] |
姜跃良, 孙大东, 喻卫奇. 雅砻江中下游鱼类栖息地评价与保护方案[J]. 水生态学杂志, 2015, 36(6):80-85.DOI:10.15928/j.1674-3075.2015.06.012.
doi: 10.15928/j.1674-3075.2015.06.012 |
[1] | Shun’ao Liu, Hao Wu, Junming Hu, Junhui Zhang, Xiaodan Jin, Tingting Li. Heavy Metal Passivation Technology for Farmland Soil Healt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rend [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20, 10(3): 6-11. |
[2] | . Canopy-stored Seeds of 4 Artemisia Species Along the Railway: Weight, Shape and Germination Characteristic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19, 9(6): 28-33. |
[3] | .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on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of oil crop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e, 2015, 5(6): 29-33.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