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 丽,于淑琴,李 岚,等.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 60—62. [2] 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 S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3] 廖 菲, 洪延超,郑国光.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 J ].气象科技,2007,(3): 309 -316. [4] 谷国军,王昂生,徐焕斌.有地形存在时对流云发展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气象学报, 1994,52 (1): 90 -98. [5] 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J ].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 156-162. [6] 钟幼军,曹铁英,宫延平,等.黑龙江省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分析[ J ].自然灾害学报, 2007,16(5): 79 —83. [7] 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 J ].气象科技,2001,21(3): 299—307. [8] 马 明, 吕伟涛,张义军,等 .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8,19(4): 394—395. [9] 林 建 , 曲晓波 .中国雷电事件的时空布特征 [ J ].气象2008,34(11): 24—30. [10] 赵宗慈,罗勇,江滢,等.未来20年中国气温变化预估[ 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08,24(5)1—5. [11] 赵春雨,刘勤明,李晶. 辽宁省近48年来气候变化研究[ J ].气象,2000,26( 5):32—25. [12] 李荣照,康风琴,马胜萍 .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分析[ J ].灾害学2005, 20(2): 83—88.98. [13] 初桂华.佳木斯市雷暴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J ].黑龙江气象,2005( 2): 1—3. [14]孙立德主编.农业气象服务手册.辽宁科学出版社.2012(3):013. [15] 孙溦.北京城区与郊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对比分析[ J ] .气候与环境研究,16(5):649-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