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金陵, 杨庆凯, 吴宗璞. 中国东北大豆[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
[2] |
刘丽君. 中国东北优质大豆[M]. 哈尔滨: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3] |
郭泰, 王志新, 郑伟, 等. 油用大豆新品种合农63选育与转化应用[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8):10-14.
|
[4] |
郭泰, 刘忠堂, 胡喜平, 等. 辐射诱变培育高油大豆新品种及其应用[J]. 核农学报, 2005,19(3):163-167.
|
[5] |
郭泰, 刘忠堂, 梁孝莉, 等. 超高产多抗高油大豆新品种合丰45号的选育与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04,20(1):73-76.
|
[6] |
郭泰, 刘忠堂, 王志新, 等. 高油高产高效大豆品种合丰50的创新与效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23(5):156-160.
|
[7] |
郭泰, 王志新, 吴秀红, 等. 高油高产多抗大豆品种合丰52的选育[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8(6):31-33.
|
[8] |
刘忠堂. 黑龙江省大豆推广品种脂肪、蛋白质含量地理分布的研究[J]. 大豆科学, 2002,21(4):250-254.
|
[9] |
何元龙. 黑龙江省大豆品种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的初步研究[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2):6-10.
|
[10] |
刘顺湖, 周瑞宝, 盖钧镒.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分含量的比较分析[J]. 大豆科学, 2009,28(4):566-573.
|
[11] |
曹永强, 宋书宏, 董丽杰. 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遗传研究进展[J]. 大豆科学, 2012,31(2):316-319.
|
[12] |
刘显华. 改变大豆蛋白质脂肪及其组分的遗传育种概况[J]. 中国油料, 1986,26(4):18-23.
|
[13] |
姚丹, 王丕武, 张君, 等. 大豆脂肪含量遗传分析及QTL定位研究[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33(4):438-443.
|
[14] |
赵晋忠, 吴慎杰, 杜维俊, 等. 不同生育期大豆品种蛋自质、脂肪积累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的关系[J]. 华北农学报, 2004,19(4):33-35.
|
[15] |
郭泰, 王志新, 吴秀红, 等. 大豆新品种合丰55号的选育与高产创建[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0(1):14-16.
|
[16] |
盖钧镒, 熊冬金, 赵团结.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与种质基础(1923—2005)[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5.
|
[17] |
郭泰, 刘忠堂, 齐宁, 等. 大豆高产品种合丰25号选育及利用[J]. 大豆科学, 1997,16(1):85-87.
|
[18] |
吴秀红. 合丰25的间接利用与合丰号大豆品种的选育[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4):21-22.
|
[19] |
陈维元, 吕德昌, 崔玉瑰, 等. 优异大豆亲本材料绥农4号[J]. 作物品种种资源, 1997(2):54-55.
|
[20] |
徐玉花. 北丰11大豆新品种[J]. 作物杂志, 1997(6):13.
|
[21] |
郭泰, 郭美玲, 王志新, 等. 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高产高油大豆品种合丰55[J]. 大豆科技, 2019(2):42-45.
|
[22] |
郭娟娟, 常汝镇, 章建新, 等. 日本大豆种质十胜长叶对我国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贡献分析[J]. 大豆科学, 2007,26(6):807-812,819.
|
[23] |
杨庆凯. 论大豆蛋白质与油分含量品质的变化及影响的因素[J]. 大豆科学, 2000,19(4):386-391.
|
[24] |
郭美玲, 刘成贵, 李灿东, 等. 三江平原不同年代大豆主栽品种蛋白质与脂肪及蛋脂总和变化分析[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5(11):1-4.
|
[25] |
彭宝, 徐月玲, 赵丽梅, 等. 关于大豆高脂肪育种问题的探讨[J]. 大豆通报, 2005(3):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