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2008. [2]闫湘,金继运,何萍,等.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2):450-459. [3]冯惟珠,苏祖芳,杜永林,等.水稻灌浆期源质量与产量关系及氮素调控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0,14(1):24-30. [4] 张福锁,王激清,张卫峰,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45(5):915-924. [5]王激清.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施肥增产效应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分析与评价.[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7,16-111. [6] 崔振岭,陈新平,张福锁,等.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的适宜含量[J].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27-2232. [7] 杨新泉,冯锋,宋长青,等.主要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3,9(3):373-376. [8]京考,韩永俊.用“直线上升2稳定态”法确定水稻氮、磷肥的最佳施用量.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35(2):129-134. [9]张福锁,王激清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J].土壤学报,2008,05:915-924. [10] 易琼,张秀芝,何萍,等.氮肥减施对稻-麦轮作体系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和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16(5):1069-1077. [11]张桥,樊小林.我国控释肥料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1):52-53. [12]陈新平,张福锁.1996.可持续农业中的推荐施肥[M].化肥工业,23(3):7-10. [13] 邓美华,尹斌,张绍林,等.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J].土壤,2006,38(3):263-269. [14] 丁艳锋,刘胜环,王绍华,等.氮素基、蘖肥用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4,30(8):762-767. [15]杜永林,苏祖芳.氮肥运筹对水稻抽穗期群体源库质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1999,(2):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