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艳青.近年来中国水稻病虫害发生及趋势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2):343-347
[2]李海明, 等.中国水稻品种改良以及对水稻生产的影响[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 24(1):1-8
[3]石建尧, 杨长登, 等.浙江省常规晚粳糯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和发展趋势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 2012, 24(2):197-201
[4]陈洁, 吴丽娟, 周彤, 等.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对条纹叶枯病与灰飞虱的抗性评价[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3(4):105-108
[5]计仁欢, 蓝启和, 刘婵媛, 等.水稻对田间多种病虫害综合抗性的评价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8):381-386
[6]刘光杰, 孙国昌, 闵捷, 等.我国新育成水稻品种材料抗病虫性与米质的评价研究[J].植物保护, 2003, 29(2):15-20
[7]韦素美, 黄凤宽, 罗善昱, 等.国际水稻遗传评价试验网材料对稻褐飞虱和稻瘿蚊的抗性鉴定[J].植物保护, 2004, 30(3):24-26
[8]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应用手册[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9]计仁欢.多目标决策法在农业中的应用尝试[J].广西农学报, 2001, 4(4):7-12
[10]孟雪, 李宾.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及应用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 2013, 7(7):42-44
[11]计仁欢, 凌远生, 蒋芳, 等.不同杂交稻组合田间生态抗瘟性多目标综合评价初探[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1):88-90
[12]张玉泉, 陈笑娟, 杨学举, 等.作物抗病虫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33(10):1915-1916
[13]王连平, 董明灶, 郝中娜, 等.浙江省水稻品种抗稻曲病自然诱发鉴定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22(7):73-74
[14]黄金杯, 刘二明, 肖启明, 等.个水稻品种抗稻曲病的田间抗性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 2009, 1(1):69-72
[15]陈志谊, 聂亚锋, 刘永锋.江苏省水稻品种对稻曲病的抗病性鉴定及病菌致病力分化[J].江苏农业学报, 2009, 25(4):737-741
[16]阮宏椿, 石妞妞, 杜宜新, 等.福建省水稻新品种对稻曲病和穗瘟病的抗性评价[J].福建农业学报, 2012, 27(1):43-47
[17]李友荣, 唐善军, 高杜娟, 等.籼型杂交晚稻新组合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21):234-238
[18]杨坚伟, 杨廉伟, 丁灵伟, 等.单季粳型与籼型杂交稻病虫发生观察及其防治策略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06, 12(12):675-677
[19]王荣富, 张成林, 邹运鼎, 等.水稻品种抗性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动态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11(6):861-865
[20]王保菊, 徐红星, 郑许松, 等.温度对水稻抗褐飞虱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 2010, 24(4):443-446
[21]罗举, 张孝羲, 翟保平, 等.上海地区四个水稻品种抗虫特性与螟害的关系[J].中国水稻科学, 2006, 20(1):97-101
[22]戴小枫, 叶志华, 曹雅忠, 等.浅析我国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成灾特点与减灾对策[J].应用生态学报, 1999, 10(1):119-122
[23]陈江彬, 林敏, 陈卫新, 等.临安市单季稻稻瘟病重发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1, 3(3):34-35
[24] Maurice B.Green, Paul A. Hedin, eds.. Natural Resistance of Plants to Pests Roles of Allelochemicals[M]. Washington, D. C..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986, :142-159
[25]朱麟, 张古忍, 古德祥.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种群参数的影响[J].昆虫知识, 2002, 39(4):265-268
[26]陈万权.加强农作物抗病虫性研究的基本途径探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0, 1(3):61-65
[27]马辉刚, 舒畅, 刘康成, 等.水稻品种多样性持续控制稻瘟病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2):114-117
[28]Garrett K.A.,Mundt CC. Epidemiology in mixed host populations[J].J].Phytopathology, 1999, 89(89):984-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