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学学报》,

农艺科学 生理生化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干旱及复水对冬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尹逊栋, 吕广德, 陈永军, 钱兆国, 刘嘉, 邹俊丽, 张继波, 江梦圆
    农学学报    2024, 14 (5): 1-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2-0144  
    摘要 + 72 )   HTML 12 )    PDF ( 1265KB )( 32 )   

    为了探究干旱及复水条件下,冬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变化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以‘济麦22’为研究对象,在拔节期(4月2日)按照正常补水量(75 mm)的100%(CK)、80%(T1)、50%(T2)、25%(T3)和0%(T4)一次性灌溉,并在开花期(4月26日)统一复水至土壤相对湿度达90%,测定2个生育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和总干物质量,以及各处理的最终产量。结果表明,拔节期干旱胁迫会使冬小麦叶的干物质分配比降低,茎和穗的干物质分配比升高,叶鞘的干物质分配比变化不大,复水后各器官干物质分配比均能恢复到与对照一致的水平;开花后期植株的穗干物质重和干物质总重降低,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总干物质重相较于CK下降11.3%、16.0%、24.2%、35.0%,穗干物质重下降15.7%、20.0%、26.6%、32.0%;叶的花前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显著降低,叶鞘和茎的花前转运率显著升高;T1、T2、T3、T4处理的冬小麦产量相较于对照分别下降16.2%、24.4%、29.4%、33.0%,穗粒数分别下降9.9%、11.6%、20.0%、23.3%,不孕穗率分别升高6.2、7.5、9.6、8.1个百分点,对千粒重和小穗数影响不大。由此可知,拔节期干旱会导致干物质向茎和穗等储藏器官分配,复水后的总干物质重和穗干物质重显著降低,干旱胁迫程度越重,变化幅度越大;拔节期的干旱胁迫导致穗粒数减少,不孕穗率显著升高,产量显著下降。

    6个谷子品种的适应性及光温敏感性分析
    解慧芳, 宋中强, 邢璐, 张扬, 李龙, 王素英, 刘金荣
    农学学报    2024, 14 (5): 9-1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34  
    摘要 + 57 )   HTML 8 )    PDF ( 1348KB )( 29 )   

    为了探究谷子品种的区域适应性,为谷子新品种培育提供参考,以‘豫谷18’、‘豫谷31’、‘豫谷32’、‘豫谷35’、‘豫谷38’、‘豫谷42’为试材,依据全国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调查结果,运用变异系数、高稳系数、回归系数、光温相对敏感度等多种分析方法,对6个品种进行适应性及光温敏感分析。对各品种不同区组内的农艺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比较了区组间各品种不同性状的变异系数。结果表明6个谷子品种均能适应2个及以上的不同生态区组,尤其是‘豫谷18’在4个不同的生态区组均表现出高产、稳产和广适的特性;6个品种生育期在西北春谷早熟区组均较长,单穗重、单穗粒重和千粒重在西北春谷早熟区组、西北春谷中晚熟区组较高,穗长在东北春谷区组较长,产量及株高和出谷率没有明显的趋势;区组间各品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是千粒重最小,抽穗期最大;以夏谷区为参照,‘豫谷18’单穗重、单穗粒重敏感度在不同区组均为最弱。‘豫谷18’在4个不同的生态区组均表现出高产、稳产和广适的特性。

    谷子水浸液对谷莠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
    赵娜, 李国瑜, 李国清, 丛新军
    农学学报    2024, 14 (4): 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8  
    摘要 + 264 )   HTML 8 )    PDF ( 1290KB )( 40 )   

    为探究谷子与谷莠子生长之间的化感作用,本试验以‘金选6号’谷子水浸液、‘大狗尾草’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浸液对谷莠子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浸液对其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原液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降低13.888%,化感效应指数为-0.139。原液、10倍稀释液处理下根芽长及鲜干重等综合效应指数分别为-0.070、-0.034,表现出化感抑制作用,且植株全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OD均低于对照。50、100倍稀释液处理下种子发芽率较对照增加33.333%、11.117%,根芽长及鲜干重等综合效应指数为0.275、0.153,表现为化感促进作用,其中50倍稀释液促进作用最强,植株全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SOD均与对照差异显著。谷田中常伴有大量谷莠子生长,此研究结果将为幼苗期去除谷莠子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淄博地区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初报
    刘蔚霞, 路笃旭, 卢振宇, 张超, 翟吉庆, 翟乃家, 王光明
    农学学报    2024, 14 (4): 7-1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3  
    摘要 + 260 )   HTML 11 )    PDF ( 1344KB )( 45 )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境条件下,间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黑粉病发病等级较轻,其他性状差别不大;‘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中早熟耐荫大豆品种生育期较其他品种短1~3 d,对点蜂缘蝽抗性强,主茎高度、节数和底荚高度适中且稳定,单株粒重较其他品种高0.53~1.72 g,产量分别较其他品种高88.81~214.59 kg/hm2。综合来看,‘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品种适宜用于淄博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

    基于GGE模型的甘薯品系产量性状和试验环境评价
    王腾蛟, 邱永祥, 崔伏喜, 牛豆豆, 刘聚波, 李俊玲, 赵伟宁, 杨立明, 蔺桂芬
    农学学报    2024, 14 (4): 14-2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5  
    摘要 + 49 )   HTML 4 )    PDF ( 2132KB )( 25 )   

    为了综合评价甘薯区域试验品系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关系,采用GGE双标图法对2020—2021年福建省甘薯区试2组优质淀粉新品系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20年‘泉薯26’丰产性最好,在漳浦、福州、泉州、莆田、三明和南平具有较强区域适应性,‘龙薯39号’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是试验理想品系;2021年‘金薯43’丰产和稳产性最好,是试验理想品系,‘红金薯2号’具有较好丰产性,在宁德、龙岩、三明和福州具有较强区域适应性。此外,三明试验点在2年试验中具有较高鉴别力和代表性,是理想的试验点。GGE双标图法能够直观评价参试品系的产量特征和试验点的代表性,为客观评价甘薯新品系的高产性和稳产性提供简便、有效的分析手段。

    不同微肥对甘蓝型油菜产量与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赵培栋, 张维, 刘迎霞, 张振乾
    农学学报    2024, 14 (4): 21-2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08  
    摘要 + 47 )   HTML 6 )    PDF ( 1234KB )( 37 )   

    油菜是中国第一大自产植物油源,对于保障中国食用油安全十分重要,但当前油菜自给率严重不足,因而急需采用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高产量,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氮磷钾等传统肥料,微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帆鸣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微肥条件下的全生育期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产量性状,并两两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6叶期—叶中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花期—花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大于0.8,说明相关性较高,可用与产量预测。5~6叶期—叶中的POD、CAT活性和花期—花中的SOD活性大于0.8且花期—花中叶绿素含量大于0.9时的施肥条件可提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筛选适宜油菜生长的微肥和高产栽培提供了参考。

    旱作区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粮饲兼用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边金霞, 王平
    农学学报    2024, 14 (3): 13-20.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86  
    摘要 + 106 )   HTML 8 )    PDF ( 1456KB )( 50 )   

    为了实现旱作区化肥减量增效的可行性,研究化肥配施有机肥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2019—2020年,以粮饲兼用玉米品种‘金凯5号’为供试材料,设不施肥(CK)、单施商品有机肥(T1)、单施化肥(T2常规用量)、化肥配施商品有机肥(T3)、化肥减量15%配施有机肥(T4)及化肥减量30%配施有机肥(T5)共6个处理。结果表明:2年各施肥处理与CK相比,施肥均能促进玉米生长,显著增加营养器官干物质累积量,提高玉米产量肥料农学效率与偏肥生产力,对生长与产量影响大小依次为:T3>T4>T5>T2>T1>CK。其中,化肥减量配施有机肥(T4、T5)与单施化肥(T2)相比,增加玉米株高0.24%~3.12%,穗位高增加0.28%~3.27%,叶面积指数增加2.36%~8.91%,不同生育期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增加4.14%~24.40%,玉米产量增加4.38%~11.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9.06%~13.20%,氮、磷、钾肥力农学效率提高0.44%~24.80%。综上所述,商品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能显著促进玉米生长与提高玉米产量,即便化肥减量30%(T5)也不会对玉米产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能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肥料农学效率与氮肥偏生产力,是旱作区玉米一种节肥增效的施肥技术模式。

    南瓜类胡萝卜素高通量提取检测体系建立及应用
    宋慧, 安学君, 黄芸萍, 张香琴
    农学学报    2024, 14 (3): 21-2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41  
    摘要 + 65 )   HTML 3 )    PDF ( 1651KB )( 31 )   

    为了建立南瓜类胡萝卜素高通量提取检测体系,以南瓜果肉为试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27(313)正交试验,确定和优化南瓜类胡萝卜素提取的最佳提取液、提取温度和料液比。结果表明,乙醇是提取南瓜类胡萝卜素的最佳提取液,在55℃条件下,以料液比1:28,浸提90 min,类胡萝卜素的得率显著高[(7.56±0.14) mg/100 g]。在南瓜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条件中,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影响最大,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时间×温度的互作次之。利用高通量提取检测体系比较分析23份不同类型南瓜材料类胡萝卜素含量,发现印度南瓜‘贝栗4号’和中国南瓜×印度南瓜远缘杂种自交系20F8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31.40±0.35) mg/100g和(24.72±0.72) mg/100 g,显著高于其他供试南瓜材料,具有显著的营养利用价值。试验获得的南瓜类葫芦卜素高效检测体系,省事省力,结果准确,可提高南瓜营养品质育种效率。

    稀植鲜食蚕豆品种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李艳兰, 普光发, 张娜, 徐学忠, 胡新洲, 柴梦婷, 张雪松, 刘坚坚, 李祥, 陈梦丽, 张斌, 任晶梅, 杨进成
    农学学报    2024, 14 (3): 28-3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3  
    摘要 + 68 )   HTML 4 )    PDF ( 1213KB )( 38 )   

    为筛选出适宜杞麓湖临湖周边种植的早熟鲜食蚕豆品种,引进9个新品种开展品种比较试验,对不同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开展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荚长、百荚鲜重、单株荚数与产量密切相关,在保证其他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提高3个性状中的任何1个均对产量有促进的作用。不同蚕豆品种表现出开花期和结荚期生长的不一致性,‘云豆早6’和‘云豆早7’开花、结荚均比其他品种早,采荚期也最长;‘云豆早6’和‘玉豆3号’在研究区域种植有很好的产量潜力,但是年度间和地区间的高产稳产性还需进一步试验研究。

    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研究初探
    高润, 吴波, 陈燕, 刘逸, 张进红, 许瑞轩, 王国良
    农学学报    2024, 14 (2): 1-6.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88  
    摘要 + 106 )   HTML 11 )    PDF ( 1200KB )( 62 )   

    研究旨在探究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的可行性,以期提高苜蓿田牧草生产力,为牧草高效种植发掘新的种植模式。在黄淮海地区播种第三年的苜蓿田刈割两茬后套作青贮玉米,探究在黄淮海地区苜蓿套作青贮玉米的牧草生产力、对苜蓿田杂草的影响及套作前后的经济效益。与单作苜蓿相比,苜蓿套作青贮玉米显著提高了苜蓿田的总产草量、土地当量比和总经济效益;苜蓿套作青贮玉米可有效减少夏季高温高湿季苜蓿田杂草的种类,抑制杂草的生长。为黄淮海地区苜蓿田夏季套作青贮玉米提供理论依据,提出了一种苜蓿高效种植推广应用模式。

    高粱杂交种氮高效利用综合评价
    姜艳喜, 严洪冬, 苏德峰, 焦少杰, 王黎明, 马子竣, 吴振阳
    农学学报    2024, 14 (2): 7-1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9  
    摘要 + 67 )   HTML 2 )    PDF ( 1307KB )( 26 )   

    为从华北、东北高粱主产区筛选出适应当地生态条件、氮利用效率更高的优质高产高粱品种,以20份国内主推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供试品种在不同地点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表现。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适宜当地生产的氮高效高粱品种。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粱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将20个高粱品种分为氮高效型、氮中效型和氮低效型3类,与氮中效型和低效型品种相比,氮高效型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聚类分析表明,在东阳地区试验中,‘晋杂34’、‘辽糯11’、‘吉杂124’、‘晋早5564’和‘金糯粮5’在2年均为氮高效型品种,其中以‘晋杂34’表现最好。在哈尔滨地区试验中,‘龙杂22’、‘龙杂25’、‘沈杂5号’、‘冀酿3号’、‘凤杂4’、‘吉杂124’、‘吉杂127’、‘辽杂37’、‘晋早5564’、‘通杂108’和‘赤杂107’在2年均为氮高效型品种,其中以‘龙杂25’表现最好。因此,东阳地区较为适宜种植的氮高效品种为‘晋杂34’,哈尔滨地区较为适宜种植的氮高效品种为‘龙杂25’。

    油菜抗根肿病品种在云南省西南发病区的田间评价
    赵凯琴, 张立帆, 张云云, 刘珏, 罗佳杰, 杨兆春, 罗延青
    农学学报    2024, 14 (2): 16-2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61  
    摘要 + 72 )   HTML 2 )    PDF ( 1246KB )( 26 )   

    通过明确‘华双5R’和‘华油杂62R’2个抗根肿病油菜品种的田间抗性、农艺性状和产量情况,为油菜根肿病重发区筛选出优良的抗病品种。本研究在云南省西南地区的腾冲市、梁河县和临翔县3个油菜根肿病病区进行田间试验,采用本课题组研发品种和当地主推品种作为对照。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3个试验点均能正常成熟安全越冬,生育期176~199 d,各生育期表现整齐一致;‘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腾冲和梁河点对油菜根肿病表现为高度抗病,在临翔点表现为抗病;‘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3个试验点的农艺性状良好;‘华双5R’的产量在3个试验点与7个对照品种相比,比梁河点的‘云油杂12号’减产2.71%,与腾冲点的‘云油杂12号’和‘杂1256’、梁河点的‘云油杂15’和‘花油8号’、临翔点的‘云油杂12号’和‘德油1号’相比增产幅度为7.49%~56.83%;‘华油杂62R’的产量在3个试验点与7个对照品种相比,比梁河点的‘云油杂12号’减产5.76%,比临翔点的‘德油1号’减产4.61%,与腾冲点的‘云油杂12号’和‘杂1256’、梁河点的‘云油杂15’和‘花油8号’、临翔点的‘云油杂12号’相比增产幅度为4.12%~51.90%。‘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3个试验点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176~199 d,对根肿病表现出较强抗性,同时农艺性状良好、产量较高,可在云南省西南地区油菜根肿病病区推广种植。

    播期和叶面肥喷施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颜为, 李晓靖, 姜玉玮, 黄萌, 刘波, 张春艳, 崔振岭, 薛艳芳
    农学学报    2024, 14 (1): 1-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17  
    摘要 + 124 )   HTML 9 )    PDF ( 1613KB )( 86 )   

    研究旨在探讨播期和叶面肥喷施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和籽粒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于2019年5—10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设置玉米大田试验,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为5个玉米播期(5月31日、6月6日、6月13日、6月21日和6月28日,分别记作B1~B5),裂区为‘登海605’和‘郑单309’2个玉米品种,裂区-裂区为5种叶面肥喷施处理,分别为去离子水(Water)、氯化钙(Ca)、硫酸锌(Zn)、谷氨酰胺(N)和谷氨酰胺与硫酸锌混合溶液(N+Zn)。于玉米成熟期进行样品采集与分析。结果表明:‘登海605’和‘郑单309’均在B3播期时(6月13日)产量最高,最高产量平均分别为11.9、10.9 t/hm2,主要由于该播期下穗粒数最高,表明B3播期是该区域最佳播期,而早播和晚播均会显著降低2个玉米品种的产量。对于‘登海605’,叶面喷施N溶液可略提高早播条件下(B1和B2播期)籽粒产量,而叶面喷施Ca、Zn、N和N+Zn溶液可提高晚播条件下(B4和B5播期)籽粒产量,其中叶面喷施N+Zn溶液的增产效果最好,在B4和B5播期下籽粒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45.5%和16.0%。对于‘郑单309’,叶面喷施N或Zn溶液可提高B4播期籽粒产量,而喷施Ca溶液可提高B5播期的籽粒产量。另外,叶面喷施Zn或N+Zn溶液可显著提高‘登海605’和‘郑单309’在B2和B3播期的籽粒Zn浓度。叶面喷施Zn溶液可以显著提高B2和B3播期下‘郑单309’的籽粒Fe、Mn、Cu、N 和Mg浓度。以上研究结果为协同实现玉米高产优质栽培和肥料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玉米自交系花丝及其结实性动态研究
    杨美丽, 王帮太, 鹿红卫, 苏玉杰, 赵树政, 程建梅, 王静, 郭华, 王志红, 秦贵文
    农学学报    2024, 14 (1): 10-14.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50  
    摘要 + 76 )   HTML 5 )    PDF ( 1247KB )( 41 )   

    为探究不同玉米自交系花丝活力及其结实性动态变化规律。以玉米自交系‘浚696’、‘浚573’、‘浚503’、‘郑58’和‘昌7-2’为试验材料,测定花丝日吐丝长度和吐丝量、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和穗部性状等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不同自交系花丝日吐丝长度和花丝结实率均是先增后降;花丝日吐丝长度峰值在吐丝第2~3天;结实率峰值在吐丝第3~5天。花丝日吐丝量呈‘快-慢’的增长模式,吐丝第1~3天快速增长,‘浚696’花丝总量最少,‘昌7-2’花丝总量最多。授粉后第8天的小花受精率和总结实率均比第5天高,‘郑58’的小花受精率最大、‘浚696’的总结实率最高。‘浚696’、‘浚573’和‘浚503’不同日龄花丝结实率与其穗部各性状、日吐丝量和吐丝长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明确自交系花丝活性时间、掌握最佳授粉时期、提高自交系结实性和制种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密度和留叶数对烤烟‘NC297’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
    吴豪, 文羿, 林云红, 熊茜, 徐炜, 杨茂松, 周有海, 王戈, 杜宇, 白羽祥, 王娜, 周鹏
    农学学报    2024, 14 (1): 15-21.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36  
    摘要 + 71 )   HTML 2 )    PDF ( 1296KB )( 32 )   

    为研究楚雄烟区烤烟新品种‘NC297’的配套栽培措施,确定楚雄烟区烤烟‘NC297’适宜的种植密度和留叶数,设计3个水平的种植密度和留叶数的正交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处理有最大的株高、叶长、叶宽。黑胫病、青枯病、气候斑、普通花叶病病情指数在中低密度处理下显著低于高密度的对照组。低密度处理净光合速率、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种植密度15100株/hm2、留叶数20片外观质量表现最佳,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处理次之。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株的处理均价和中上等烟比例显著最高,产量较高,产值仅次于种植密度16600株/hm2、留叶18片/株的处理。密度13800株/hm2、留叶18片/株的处理烟叶化学成分最协调,总分最高。综合本试验结果来看,烤烟‘NC297’在楚雄烟区的适宜种植密度为13800株/hm2,适宜的打顶留叶数为18片/株。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赵凯琴, 张玉松, 燕林祥, 李根泽, 李庆刚, 罗延青
    农学学报    2024, 14 (1): 22-2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7  
    摘要 + 97 )   HTML 2 )    PDF ( 1259KB )( 41 )   

    为探究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云油杂28号’为材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D1:15万株/hm2;D2:28.5万株/hm2;D3:42万株/hm2,4个施氮量水平,N1:0 kg/hm2;N2:75 kg/hm2;N3:150 kg/hm2;N4:225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干物质重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全生育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延长,盛花期根茎粗、叶面积、总叶数和绿叶数在D1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干物重和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在D1N2下达到最大值。同一施氮量下,全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缩短趋势;根茎粗、总叶数、绿叶数和叶面积在抽薹期和盛花期均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各时期的干物重和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种植密度和氮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前期的影响较小,主要从抽薹期和开花期开始产生影响;调整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干物重的影响大于施氮量,密度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油菜产量。在密度与氮肥的互作处理下以D1N2处理(即密度为15万株/hm2,施氮为75 kg/hm2)最优,其株高最高,总叶数和绿叶数最多,根茎粗和叶面积较大,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最高。

    早熟优质宜机采棉花新品种‘徐棉608’的选育
    赵明明, 胡新燕, 李卫华, 李可, 王康, 陈晓光
    农学学报    2024, 14 (1): 29-3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7  
    摘要 + 69 )   HTML 1 )    PDF ( 1213KB )( 33 )   

    针对粮棉争地、棉花生产用工多及劳动力成本逐渐增加等问题,以‘鲁棉19号’为母本、‘徐棉266’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技术育成早熟棉花新品种‘徐棉608’,该品种可以满足麦(蒜、油)后棉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且适宜机械化采收。在2018—2019年江苏省棉花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徐棉608’生育期99 d,衣分为40.1%,皮棉产量为1221.0 kg/hm2,较对照‘中棉所50’增产3.9%。株高87.5 cm,第一果枝节位高度20.8 cm,符合机采棉株型标准。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为28.1 mm,断裂比强度为29.2 cN/tex,马克隆值为5.1。在2020年江苏省生产试验中,平均皮棉产量为1340.3 kg/hm2,较对照‘中棉所50’增产幅度高达10.5%。该品种衣分高,耐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棉铃虫,耐盐性强,对脱叶催熟剂较敏感,适宜在江苏省及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早熟棉区推广种植。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旱种杂交稻产量和构成因子的影响
    李艳兰, 杨进成, 李竑阳, 沈祥宏, 张钟, 李祥, 朱自芬, 李灶福, 李红云, 刘坚坚, 胡新洲, 史兰芬, 邓争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1-7.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6  
    摘要 + 156 )   HTML 5 )    PDF ( 1330KB )( 69 )   

    为筛选杂交稻旱种最佳的栽培方法,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播期、密度和施氮量对旱育秧覆膜移栽杂交稻产量的影响,以及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从3月30日推后到4月20日,杂交稻旱种全生育期逐渐缩短,从155 d缩短到148 d;穗长、穗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与产量成正相关关系,相关程度为:结实率>实粒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主要性状对产量的直接通径正效应顺序为:穗长>结实率>有效穗数>千粒重>成穗率,直接通径负效应顺序为:株高>穗粒数。杂交稻旱种可通过提高结实率和穗长来增加产量,同时要控制株高。试验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播期>施氮量>密度,旱育秧覆膜旱移栽杂交稻最优高产栽培组合为:3月30日播种、每公倾90万基本苗和施用纯N 90 kg作分蘖肥。

    夏季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评价
    宗冬琳, 周也富, 周静, 唐千鸿, 胡小康, 王弢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8-1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04  
    摘要 + 106 )   HTML 4 )    PDF ( 1301KB )( 70 )   

    鲜食玉米的产量品质和上市时间直接影响了其经济效益,而播期既决定了鲜食玉米成熟的早晚,也对其产量性状的形成存在一定影响。本试验以鲜食玉米‘SD902’为材料,对其夏季不同播期(7月15日,7月20日,7月25日)的产量性状和穗部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播期从7月15日延迟到7月20日时,穗长和穗粗分别增加了5.92%和4.32%;苞叶、穗芯、籽粒干重和穗粒数分别增加了25.55%、39.37%、23.33%和10.71%;秃尖长和穗行数则下降了25.56%和0.32%。但当播期延迟到7月25日时,虽然部分穗部性状呈现下降趋势,但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综上,在鲜食玉米的夏季栽培过程中,不同播期对鲜食玉米穗部性状的穗长、穗粗、苞叶、穗芯和籽粒干重都有显著影响,适宜的播期可通过增加穗粗和穗粒数实现高产。

    机采棉种植模式下不同棉花品种适应性研究
    徐道青, 郑曙峰, 刘小玲, 王维, 阚画春, 陈敏, 李淑英
    农学学报    2023, 13 (12): 13-19.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2  
    摘要 + 81 )   HTML 3 )    PDF ( 1249KB )( 58 )   

    明确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形态、生理及产量因子变化,为长江流域棉花机械化生产中品种选择提供理论基础。通过2018—2019年大田试验,以‘中棉所63F2’(杂交棉品种)低密度(4.5万株/hm2)为对照,研究‘中棉所63F2’和‘中棉所425’(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50’(常规早熟棉品种)等3个棉花品种在高密度(9.0万株/hm2)机采棉种植模式下的品种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变化。结果表明,各品种在机采棉种植模式下,其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成铃数及产量均高于对照;‘中棉所63F2’单铃重、籽棉产量高于2个常规早熟棉花品种,但未达显著水平。常规早熟棉品种‘中棉所425’、‘中棉所50’成熟较早、集中成铃,适宜长江流域一年两熟模式下连茬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