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广才,常旭红,王德梅,等.中国小麦生产发展潜力报告[J],作物杂志,2012,3:1-5 [2] 潘根兴,高民,胡国华,等.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9):1698-1760 [3] 庄巧生.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及系谱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4] 张正斌.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M].北京:基础科学出版社,2003 [5] 吴兆苏.小麦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6] 刘新月,姚先玲,裴磊.山西省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分析[J],农学学报,2012,2(05):5-10 [7] 山仑,徐萌.节水农业及其生理生态基础[J].应用生态学报,1991,2(1):70-76. [8] 樊立强,刘新月,裴磊,等.抗旱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晋麦97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粮食作物,2015,8:191-192 [9] 刘新月,裴磊,董双全,等.冬小麦种质材料主要农艺性状[J].中国农业通报,2012,28(33):18-24 [10] 徐鑫,李小军.小麦骨干亲本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12(2):11-14. [11]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黄淮旱地小麦品种产量性状演变研究[J].农学学报,2015,5(7):1-8 [12] 刘新月,裴磊,卫云宗,等.气温变化背景下中国黄淮旱地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变化特征—以山西临汾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0):1942-1954 [13] 刘新月,张久刚,卫云宗.节水多抗冬小麦新品种临丰615的选育[J].山西农业科学,2005,33(1):22-25 [14] 吴少辉,高海涛,张学品,等.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7号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2008,(8):57-60 [15] 樊立强,刘新月.国审小麦新品种晋麦79号选育及应用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09,55(5): 8-9,26 [16] 刘新月,徐萍,张正斌,等.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85的选育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 (8): 17-19 [17] 朱红彩,范永胜,赵娟,等.国审小麦新品种新麦21的选育[J].河南农业科学, 2011(2):60-62. [18] 裴磊,刘新月,卫云宗,等.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1号选育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 (8): 829-821,832 [19] 刘兆晔,于经川,姜鸿明,等.烟农24号小麦品种选育及育种技术探讨[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35-38 [20] 张文英,柳斌辉,张胜古,等.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衡0816的选育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13,17(3):66-69 [21] 柴永峰,李秀绒,赵智勇,等.强筋小麦新品种运旱618选育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3,(3):51-52,78 [22] 裴磊,刘新月,卫云宗,等.临旱6号小麦品种的选育及推广[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4,03B:49-51 [23] 乔蕊清,卫云宗,谢福来.黄淮麦区主干小麦品种特征特性与系谱分析[J].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8(2):9-13 [24] 卫云宗,乔蕊清,刘新月.高产耐旱冬小麦育种技术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1,16(3):17-22 [25] 孙美荣,李岩华,张俊灵,等.水旱交叉选育抗旱高产小麦新品种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1999,14(4):7-11 [26] 孟肖,董聪,张正斌,等.水分利用效率分子标记在小麦不同种质材料中的分布[J].麦类作物学报, 2015,35(7):926-9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