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曙明,孟凡凡,郑宇宏,等.大豆高产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9):162-166. [2] 郭昌贤.夏大豆高产育种的农艺性状选择[J].大豆科技,2015,(2):18-22. [3] 余永亮,梁慧珍,杨红旗,等.河南夏大豆区试新品种丰产稳产性评价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9):99-104. [4] 张勇跃,刘志坚,张仙美,等.大豆区试中品种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方法比较[J].杂粮作物,2002,22(2):90-93. [5] 茹振钢,赵虹,胡铁柱,等.豫麦54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品质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05,25(1):86-89. [6] 李世平,张哲夫,安林利,等.品种稳定性参数和高稳系数在小麦区试中的应用及其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0,15(3):10-15. [7] 陈岳徐,许大熊,陈文贞.杂交稻特优524的丰产性稳定性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3):21-21. [8] 张群远,孔繁玲.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模型的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365-371. [9] 温振民,张永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10] 刘正学,刘飞,李宝强,等.小麦新品种临麦4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225-227. [11] 李筠,王龙,晁林海,等.国审小麦连麦2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91-9193. [12] 冯宜梅.玉米新品种武科8号的丰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中国种业,2015(7):30-32. [13] 孙化军,闫延梅,闫向前,等,大豆新品种商豆14号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4(9)104-07. [14] 张坤普,刘志生.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小麦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J].麦类作物学报,1998,(2):21-23. [15] 王黄英,郭还威.用高稳系数法评价玉米品种的高产稳产性[J].山西农业科学,1997,25(3):17-18. [16] 刘建兵,李贵全,焦碧婵,等.高稳系数法对大豆新品种(系)的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3):347-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