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葛方龙,李伟峰,陈求稳.景观格局演变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8,1(6):2511-2519. [2]陈佑启,杨鹏.国际上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经济地理,2001,21(1):95-100. [3]刘纪远,邓祥征.LUCC时空过程研究的方法进展[J].科学通报,2009,54(21):3251-3258. [4]刘纪远,宁佳,匡文慧,等.2010-2015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与新特征[J].地理学报,2018,73(5):789-802. [5]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6):553-558. [6]葛全胜,赵名茶,郑景云.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地理学报,2000,55(6):698-706. [7]陈百明,刘新卫,杨红.LUCC研究的最新进展评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1):22-29. [8]摆万奇,赵士洞.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模型综述[J].自然资源学报,1997(2):169-175. [9]Edenhofer O,Seyboth K.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J].Encyclopedia of Energy Natural Resource Environmental Economics,2013,26(2):48-56. [10]张新荣,刘林萍,方石,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 2014,23(12):2013-2021. [11]谢花林.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8,28(12):6305-6311. [12]蒙吉军,赵春红,刘明达.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以鄂尔多斯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4):578-590. [13]傅伯杰.黄土丘陵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水土流失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2,57(6):717-722. [14]蔺卿,罗格平,陈曦.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5,24(5):79-87. [15]唐华俊,吴文斌,杨鹏,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模型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09,64(4):456-468. [16]张学俭,冯仲科.RS和GIS支持下的我国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LUCC研究--以宁夏盐池县为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1). [17]王芳芳.基于3S的近15a新疆LUCC时空变化研究及分析[J].中国沙漠,2009,29(4):636-640. [18]张伟科,封志明,杨艳昭,等.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以西辽河流域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3):573-579. [19]郭碧云,张广军.基于GIS和Markov模型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12):291-298. [20]贾科利,张俊华.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变化分析——以宁夏中部干旱带为例[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3):000221-225. [21]杨瑞芳,谭衢霖,秦晓春,等.基于遥感与GIS的北京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分析[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9):19-26. [22]魏伟,石培基,雷莉,等.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方法的绿洲区生态风险分析——以石羊河武威、民勤绿洲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2):2023-2035. [23]张金屯.晋西北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合理利用问题[J].植物科学学报,1987,5(4):373-382. [24]苏志珠.人类活动对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8(4):127-132. [25]陈百明,周小萍.《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自然资源学报,2007(6):994-1003. [26]王秀兰,包玉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1999(1):83-89.
|